一个只有不到10户人的偏僻村落,因为发现神秘古怪的千年古墓,宁静就此被打破。
古墓中陪葬46名花季少女,身上不着寸缕,出土时头骨发黑,上面还开出绿色的结晶“菜花”,令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
而最让专家们感到震惊的是,墓中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又殉葬了这么多人,该墓却只是某座大墓的陪葬墓。
那么,陪葬少女因何而死?遗骨上为何会生出绿色结晶?
真正的墓主人又究竟有着什么来头呢?
2006年12月28日,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徐长青收到消息,在江西靖安县的乡下村民发现了一座被盗的古墓。
当时徐长青才刚刚结束了在修水县的考古工作,疲惫不堪地返回研究所,本想着休息一下,谁知又出现了新的古墓。听到消息后徐长青精神一振,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他毫不犹豫地赶往了古墓所在地。
发现古墓的地方是靖安县李洲坳(ào),隔河相对的李家村非常僻静,当时全村只有不到10户人家,四面被群山环绕,有着非常独特的景致,但很少有外来人打扰,直到盗墓贼来此光顾,这才打破了当地的宁静。
徐长青赶到现场时,一眼就看到了那个被盗墓贼挖出来的高约1米、宽约80厘米的盗洞,里面一片漆黑,深不见底。
不过四周的泥土还很新鲜,徐长青检查过泥土后,发现其中掺杂着很多棺木碎屑和青膏泥,此外还有一些丝织物。让徐长青有些意外的是,那些丝织物摸起来强度很高,绝非凡品。
经过实地勘探,徐长青判断这座古墓的封土大概有13米那么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来说墓葬的占地面积越大,封土堆越高,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就越高。
而这座墓葬的封土堆高度,正好符合当时诸侯墓的规格。再加上青膏泥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的典型特征,而江西靖安就位于楚吴两国的分界线附近,徐长青因此判断,这座墓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
由于墓葬已经遭到盗掘,针对该墓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就需要尽快展开了。2007年1月份,文物研究所很快就派来一支专业的考古小队。
不过在正式开始发掘之前,身为负责人的徐长青听说盗贼团伙已经落网了,于是他决定先从已经进过墓葬的盗墓贼那里了解一下情况。
为了能够获得减刑,盗墓贼绞尽脑汁地回忆他们在墓中的发现。当徐长青听到其中一个盗墓贼说“一共开了3棺”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作为有着20多年考古经验的专家,清楚地知道楚国贵族墓有个突出特点是大型棺椁墓,作为生前居所的象征,棺一定要做得像个巨大的盒子。在棺中则是椁,要分成好几个方格,放不同的东西,只有最中间安放棺材。
这也就意味着,一座棺椁墓中,只会有一具棺材,怎么可能会出现“一共开了3棺”这样的情况呢?
徐朝清很清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盗墓贼说的也不像是假话。
看来,墓中究竟是个什么情形,只有亲自进去看了才能知道了。
在发掘中,徐长青一直被盗墓贼“开了3棺”这句话困扰着,而等进入墓室后,他才吃惊地发现,原来3具棺材还算少的,墓中足足有46具棺材!
由于这座古墓的封土堆很高,考古小队足足在这里工作了一个月,才将封土堆挖穿。下面露出来的古墓规模让大家都很是震撼,占地面积竟然达到了160平方米,这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算是比较大的了。
只不过让他们惋惜的是,除了最近盗墓贼打出来的盗洞,考古小队还在墓葬东南边发现一个年代比较早的盗洞,看来关顾这里的盗墓贼不止一伙人。
随后,考古小队又挖出了大量质地细腻的青膏泥,在将最后的土层挖开时,徐长青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贵族式大型棺椁,取而代之的却是整齐排列在一起的小型圆木棺,数量竟达到了46!
这个数字深深震撼到了现场的考古人员,原来那句“开了3棺”竟然是个保守的说法。
这46具棺材平均每具只有六七十厘米宽,造型和制作都比较简陋,显然都是丛棺。这不禁让徐长青等专家怀疑,这些棺材里躺着的都是殉葬者。既然是殉葬的丛棺,那这里一定还有主棺。
经过仔细的搜寻,考古小队在靠近墓道口的地方挖出了第47具棺材。
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腐蚀,但仍有椁木残留,只是体积很小,与整个墓葬160平方米的面积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而且制作工艺依旧非常简单,顶多就比46具丛棺好一些。
在主棺的旁边有一个明显的棺床,但是上面却没有任何棺木。最关键的是,它身为主棺,并没有位于墓葬中央。种种谜团,让徐长青等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在对墓葬的泥土进行清理后,从中发现了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箔,整体直径达到了30厘米,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镶在陶器做成的环状物中,是商周时期权力的象征,这也让徐长青确定,第47具棺材的确是主棺。
只是随后在对所有棺材进行开棺研究时,他还是再次吃了一惊。
主棺被打开后,里面装着大量的淤泥,本该有的精美青铜器等陪葬品一件也没有,考古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半月形,正反雕刻着云雷纹的玉佩。考虑到墓葬遭到盗掘,主棺里没有陪葬品倒也不奇怪。
除了这些,考古小队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文物,这其中就包括144件竹木器,12件漆器,13件玉器,以及30件青铜器等等。
虽然几乎没什么金银器,但是像竹木器这样的文物能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某种程度上,与金银器一样珍贵。只是以这座古墓的规模来说,这些文物作为陪葬品,未免显得有些不相称。
徐长青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座古墓其实并非楚国的贵族墓。但这又无法解释为何能有46具丛棺。
答案必须从这些丛棺中寻找了。
在将这46具陪葬的丛棺开启后,徐长青他们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棺中遗骨上,竟然生出了绿色的晶体!
饶是有着20多年考古经验的资深专家,徐长青也有些不淡定了。
这46具丛棺大多都是从东向西埋葬,大小基本一致,都是简单的圆木构造。
其中,有28具棺材中的遗骸保存相对完好,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遗骸似乎都没穿衣服,遗骨是黑色的,而且大多都生有一种诡异的绿色晶体,看起来很像是绿色的“菜花”。
这些晶体主要呈菱形,颜色深浅并不一致,分布的地方也不均匀。黑色的尸骨搭配上绿色的晶体,整个画面显得十分诡异而古怪。
经过化验,这些晶体属于硝酸铁盐类结晶物,专家们推断,它们的形成原因为死者生前的食物结构特点,与地下水及矿物成分长期结合而导致。
原本在开棺前,徐长青推测,主棺可能属于一位将军,而这些丛棺则是当年与他一起战死沙场的士兵,但是在开棺鉴定后,徐长青却得知,这46具丛棺中安眠全是正值妙龄的少女。
没有穿衣服的妙龄少女作为陪葬,难道她们都是墓主人的姬妾吗?这个猜测似乎比较合理,但是很快也被推翻了。
这些遗骸虽然看上去“赤身裸体”,其实身上都紧紧地裹着一层丝织物,几乎与遗骨黏在一起,专家们必须十分小心地分离它们。
专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进行化验,惊讶地发现这些丝织品每平方厘米内经过的丝线竟然达到了240根,每根丝线直径不到0.1毫米。
其中还有一块双色锦缎,是用朱砂染制的,直到今天依然纹理分明,色彩鲜艳,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纺织和印染水准已经高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原本徐长青以为这一发现会佐证少女们是墓主人姬妾的身份,谁知,丝织品保护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发现这些少女虽然裹身的锦缎非常华贵,但她们身上没有任何装饰品,甚至有几个少女是裹着竹席下葬的。
这位丝织品保护专家认为,这些妙龄女子出身并不高,甚至有可能十分低微。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这些少女身边找到了一些古代用于纺织的工具,根据这一点推测,她们生前应该是宫廷中从事纺织生产的女工,那些华贵的锦缎是她们亲手织造的,所以才会裹着它们下葬。
了解到这些,徐长青又产生了新的猜测。如果这些少女是纺织女工,那么这就意味着主棺中的死者是管理纺织女工的人,那枚金器或许也不代表墓主人的身份,而是另一种象征。
事实上,就在与李洲坳古墓隔河相对的李家村,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也曾出土过3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显示,这些青铜器属于一个名叫徐国的诸侯国。
徐国曾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只是后来被吴国所灭,它的末代国君徐王就带着王公贵族逃到了楚国境内,就此不知去向。
徐长青将李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与李洲坳古墓出土的青铜器做对比,发现这两者所处的时间基本相同,极有可能当年末代徐王就是带着族人来到了靖安李洲坳附近,定居下来,休养生息。
后来末代徐王就在这里去世,虽然他只是亡国之君,却仍可以享受诸侯王的丧葬规格。
那些生前在宫廷中为他纺织的46位女工以及那位管理者,就是作为殉葬者,在他去世时被残忍毒杀。他们死后,身体中的那些毒药成分受到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渐渐生成了绿色的结晶体。
这同时也意味着,这座占地面积巨大的墓葬,可能只是末代徐王墓的一个陪葬墓,真正的徐王墓就在这附近,可以想象它的规模将会有多么的庞大宏伟。
或许就隐藏在李洲坳附近的群山之中,但截至为止,徐王墓是否真的存在,又究竟藏在哪一座小山中,至今仍未有定论,这位残忍的亡国之君,依然在默默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