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促进性别平等承诺》。借助冬奥舞台,我们不仅看见了赛场上释放的她力量,也得以见证赛场背后的她故事。
《承诺》的发布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冬奥会何以呈现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景象?女性在赛场上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关于性别平等的思考?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与相关专家展开了深度对话。
2022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促进性别平等承诺》(以下简称《承诺》),在平等参赛和平等公正的宣传、为所有运动员和参赛者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促进领导岗位和工作人员的性别平等、促进工作岗位的平等权益等四方面做出14项承诺。借助冬奥舞台,我们不仅看见了赛场上释放的她力量,也得以见证赛场背后的她故事。
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丁旭/摄
《承诺》的发布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冬奥会何以呈现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景象?女性在赛场上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关于性别平等的思考?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妇女儿童体育研究中心主任董进霞教授展开了深度对话。
《促进性别平等承诺》,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记者: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促进性别平等承诺》,引发我们对于性别平等话题的高度关注。请您谈谈《承诺》的发布,是基于什么样的国内国际背景?有哪些现实意义?
姜秀花:促进性别平等和提高女性体育参与率是国际奥委会的核心任务之一。1975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宣布“男女运动员均应得到平等对待”,并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奥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男女平等的政策和规定。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议程2020、奥林匹克2020+5议程、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目标(2021-2024)等重要文书都明确提出性别平等原则。《承诺》体现了国际奥委会的价值理念和追求,进一步表明性别平等已经成为其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诺》充分体现中国在贯彻和落实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基本国策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充分体现在促进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充分体现中国在确保女性参与体育事业发展和女性运动力量不断强大方面的高度自信。
《承诺》的发布是1896年雅典第一届现代奥运会125年来的重要里程碑,生动诠释着“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奥林匹克精神,表明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北京冬奥会成为史上“性别最平等”的冬奥会。《承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体育竞技场上的性别区隔,使女性的力量之美在赛场上自由绽放,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强大,也为建设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途径。
记者:《承诺》对女性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实施配额制,保证相同岗位的女性和男性员工有平等的工资薪酬,是否将积极推动社会全领域的性别平等?
姜秀花:配额制是保证女性社会参与和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同工同酬是劳动制度的基本准则。女运动员在赛场上绽放光芒,女工作人员在赛场后提供保障,她们共同在冬奥会上谱写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半边天时代篇章。她们的勇气值得被鼓励,她们的贡献值得被看到,她们的价值值得被肯定。
长期以来,男女运动员的薪资差距,女性在体育管理机构和高水平教练员中的人数和角色等,都还不尽如人意。《承诺》不仅保障女性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而且确保男女两性平等分享发展成果,还对女性工作人员的诊疗服务、心理咨询、生育待遇、投诉渠道等多样性和特殊需求作出保障性规定,体现了奥组委在促进人类性别平等事业中的深刻洞见和努力尝试,是对女性半边天作用的价值认同和肯定,必将成为促进性别平等事业的典型范例,推动各领域为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承诺》提出,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为男、女中小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这项措施应该如何落实?
姜秀花: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摘金的谷爱凌在赛场内外表现出的快乐、自信为亿万青少年投身冰雪运动树立了榜样。《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实施,为中小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政策保障。要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实现“上冰雪”,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要鼓励青少年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把奥林匹克赛事、精神和文化等融入教学体系、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社会要广泛树立女性体育运动典型,学校和家庭要鼓励中小学女生向榜样学习,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用拼搏和成就矫正社会关于女性竞技运动弱者的刻板印象,让冰雪运动有更多样化的性别气质展现。同时,还要倡导所有利益相关方践行承诺,采取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社会建设。
赛场上释放她力量,赛场外演绎她故事
记者:回溯历届冬奥会,参赛女性运动员从无到有,女性独立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从设立到增多。冬奥会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景象是女运动员和国际奥委会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
董进霞:早在1924年冬奥会发起之前,女性就在1908年的奥运会上参加了花样滑冰的比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滑雪等户外运动流行之时,“维克多利亚”式紧身长裙束缚了女性的身体自由。一些女性勇敢地冲破日常习俗的规定,像男性一样穿长裤去滑雪。在过去几十年中,女性参与到那些传统上被称为“男性”的激烈对抗的、风险性很高的项目中,如冰球和高台滑雪等。
除了女性自身的努力外,国际奥委会在推动男女平等参与体育方面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起努力为女性创造更多的体育参与和决策的机会。结果,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奥运会中:冬奥会女运动员占比从1924年(首届)的5.04%(13名)到2022年的45.44%(1314名),从最初只参加2个项目(12.5%)到而今参加46个小项(42.2%)的比赛。国际奥委会还鼓励更多的女性进入决策领导层。目前国际奥委会的执委会中,女性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为促进女性体育的发展,自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还每年评选女性体育奖,世界范围和各大洲各一名。
记者:从1992年到2018年的九届冬奥会我国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来看,除最后一届男女奖牌数相等以外,其他八届都是女性的奖牌数多于男性。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女运动员占比高达49.43%,她们在赛场上表现如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关于性别平等的思考?
董进霞:本届冬奥会我国男女运动员的参赛人数相差不大。可以推测,女性在本届冬奥会上会为我国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出重要的贡献,谷爱凌、徐梦桃的夺冠就是最好的证明。她们的成长经历告诉人们,女孩跟男孩一样,也有爱玩、爱动的天性。父母不要强调男女的性别差异;其次,运动是挖掘、开发、展示女性身心潜力、培养自信和自强的重要媒介,是女性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极好场所,更是打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偏见,推动男女平等的有效手段。为此,我国应更加重视女孩的体育参与,充分挖掘和发展女性的潜力。
当然,我国在冬季项目上起步较晚,还不能像夏奥会上那样进入强国行列,女性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取奖牌的数量不会太多,但她们在奥运赛场不畏强手、勇于突破的拼搏精神,将激励更多年轻女性爱上冬季运动。她们是我国冰雪运动推广和普及的最好大使。
记者:借助冬奥舞台,我们不仅看见了赛场上释放的她力量,也得以见证赛场背后的她故事。不论是冬奥会工作人员,还是冬奥会志愿者,女性充分展现了“半边天”的实力?
董进霞:女性不仅在比赛场上展示能力、勇气和魅力,还在赛事的组织管理、志愿服务上奉献智慧、才干和心血。从北京冬奥组委会的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到中国速度滑冰队领队李琰等,众多女性在决策领导岗位上为冬奥会贡献智慧。而在本届冬奥组委会各个执行部门和赛事场馆管理团队中,在10多万名志愿服务大军中,更是有无数女性无私奉献着时间和爱心。在这两部分人群中,女性人数很可能超过男性。女性在北京冬奥会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妇女能顶半边天”再次得到验证。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蔡双喜
责编/侯晓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举报/反馈

中国妇女报

2128万获赞 23.7万粉丝
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官方账号
中国妇女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