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是万恶之源

却是万能的背锅侠

虽常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

但事实证明没钱寸步难行。

虽常有人说钱不过纸一张,

但事实证明没钱的世界就没有温度。

钱字拆开,左边是金字偏旁,右边是戈加了一横,念戋(jian),词典上的意思是细微的,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钱,是古代用金属制成的兵器被折断然后留下的很小的一部分,叫做钱。也就是说,金钱肯定是伴随着战争与争斗的,现代社会,钱在广义的定义应该为:一切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钱变色,认为凡是说到钱就是一种功利的表现,但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却是反映了对货币的正解。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整个社会就是通过货币来协作运行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现实中,货币经济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了解货币的前世今生有助于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

钱是万恶之源,钱可以呼风唤雨,钱基本上可以和各种商品等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交换,所以钱比其它物品更能激起人的非分之想。钱有了颠倒乾坤的能力,才滋生众多罪恶。贪的源头是世间一切繁华和权利,有了钱,才有了贪。在现代社会,钱基本是所有诱惑的源头。如果没有钱的存在,人本来就是善良的。

金钱是万恶之源,其实是对金钱和人性的误解。

没有金钱的漫长年代,不同的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互相残杀,何其暴戾;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没有金钱,也没有文明。

拜金主义

是因为金钱刺激了人类的欲望吗?不是。欲望一直在那里,比如对于食物、土地、权力、地位、美色、琳琅满目的商品……欲望何其顽强,从来就不需要刺激。只是随着货币的普遍应用,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发现钱能买到各种东西,以前的各种欲望汇集成了对金钱的欲望,仅此而已。

“金钱是万恶之源”,不过是反映了一件事:就是人类特别喜欢找出某些东西来为自己的罪恶背锅。作恶后不反省自己,却喜欢把罪恶归咎于金钱、社会、资本、文化等等,让那些不会思考和行动的名词或事物,来背锅。

我们每天打开手机,能看到很多“赚大钱、赚快钱”的内容:

煎饼大妈月入3万!

实习生月入5万!

暴富神话:100万买入,不到2分钟是指暴涨4个亿!

我如何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主播月均收入在110万到350万,土豪砸9000万人民币抱得美人归!

………

还有一种“哭穷式”炫富,比如这类:

年入100万,混在北京刚刚脱贫。

40岁的我,年入百万,却活得人不如狗。

……

这些年的狂飙突进,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

身边的人月薪过万只是起点;

没个几百万存款,就是妥妥的失败者;

资产千万,也过得很挣扎,一不留神就阶层跌落了…..

所以像钱宝网那种号称点点广告就能得到50%收益的骗子平台有大批的粉丝;所以会有一波波的人去炒作一行代码也没有的各种数字货币,还美其名曰“信仰”;所以很多人会投入巨资买彩票,希望哪天被钱砸中……

这是一场财富游戏,人们争先恐后的用钱来排座次,人人装扮成成功者的模样,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打入鄙视链的底端。

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爱吹牛的人太多了!

每天包围你的信息都给你刺激,媒体上的暴富消息,朋友们口中的“富豪朋友”……感觉周围的人都很有钱,而且挣得很轻松,个个躺赢,好像全天下就你一个苦逼,逼得你不得不上进,迫不得已参加一个财富排位赛,其实,你也没看过他们的账户,很多人其实就是嘴炮党,一边说拿着几十万的薪水,手机里却装着一堆现金贷的app。

绝大多数人都鼻孔向上,每天希望成为一个有钱人,绝大多数人的小目标怎么着也是财务自由吧?但这个目标哪那么容易实现,人的认知有三个层次:

发现父母是普通人;

发现自己是普通人;

发现子女是普通人。

很多人岁数越来越大,却不敢承认自己就是个凡人,往往是努力半天,发现自己还是个苦逼,薪水不见多,房子买不起,年龄越来越大,各种危机环绕,这样的人最容易走火入魔,天天想着割韭菜,其实自己才是个大韭菜。

收入赶不上欲望

其实煎熬的主要原因不是挣得不够花,而在于攀比,一旦入了攀比的坑,那再高的收入也会捉襟见肘。因为支付和借贷越来越便捷,炫耀性消费、透支型消费越来越多,很大比例的月光族还真不是挣得不多,主要是收入赶不上欲望,一不小心就恶性循环了。

钱的真相

钱从哪里来?

钱是由央行印发的,然后传导到我们手中。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央行放钱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给个人和企业放贷款,企业给个人发工资,钱就到了我们手上。这个逻辑关系很明确,钱就是这样到我们手上的。那有了钱以后,它又怎么创造价值呢?

钱在【流通】的过程中就是在创造价值:资产的本质——现金流。

举个例子:

光头强有100块钱,他用这100块请熊大帮他盖房子。

熊大挣到钱之后,再用这100块雇熊二帮他采蜂蜜。

然后熊二又用这100块钱向光头强买木材。

这样一圈下来之后,整个社会比之前是不是多了房子、蜂蜜和木材呢?这就是钱在流通中创造的价值。当然,现实中的经济活动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但是底层逻辑就是这样。就是钱不停的在不同的人手里不停地流转,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价值。但如果社会上流通的钱多了,同样的100块钱就不值钱了。也就是能够买到的东西相比之前就少了。央行发的钱多了,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多了,钱就贬值了,不值钱了。这就又回到通货膨胀了。不可避免,钱放着,必然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钱并不能买太多东西。”

只能买到三种:

1.身体维持

2.感官刺激

3.存在感

1.身体维持

如果把人比作机器,那维持下去就需要「日常维护」和「损耗修复」。

「日常维护」的清单包括:空气、水、食物和衣物(这里主要指御寒的基本功能)。如果只考虑基本功能,这些东西都是非常便宜的:空气和水几乎不要钱。「损耗修复」的清单只有一项:延长生命。比如肾不行了,就需要换一个。修复所花的每一笔钱都不少,但可以用保险金来支付。

2.感官刺激

建立在「身体维持」的基础上。比如一顿基础健康餐——米饭、青菜、鸡胸肉,完全能够提供能源,不超过¥10。但是你偏偏想吃火锅,这就得花¥200+。多出的部分,就是想追求的「感官刺激体验」的部分。感官体验主要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性刺激这六种东西。它们就像六个小怪物,寄生在你的体内。一个大活人,其实是这六个小怪物的奴隶:辛辛苦苦挣钱,然后又用钱辛辛苦苦找刺激(逛淘宝、刷抖音等)来满足小怪物。最后大脑会给一丁点多巴胺,奖励你这个大活人奴隶。人为什么而活?答案是为多巴胺而活。

3.存在感

又建立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做对了,就可以分到一丁点。对的事情,就是指“找到存在,获得了存在感”。存在感就是六个怪物背后的黑山老妖。

所以,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去花钱?无可奈何去挣钱?因为处在“身体食物链”的底层,是六个小怪物的奴隶,它们六个又是存在感这个老妖怪的奴隶。

比如买房,辛辛苦苦挣了大半辈子,终于买到新房,所得到的是小区环境(感官刺激体验,但刺激通常很短暂)。同时更多也获得了存在感(别人买房了,我也得买;没有房子,在城市里就没有颜面)。

很多人都说挣钱是为了生存,这不对,因为「身体维持」的成本其实很低。99%的钱,都被六个小怪物(感官体验)以及黑山老妖(存在感)给吸走了。

人性

为人性掏钱,说不上可耻和不对。不对的是,不懂钱的使用方法,导致多数的钱都打了水漂。“「购买」不等于「买到」。”

原本很期待买一辆奔驰C系轿车,期待了大半年,终于喜提新车。

但是突然,老丈人同时也给你媳妇买了一辆玛莎拉蒂,结果你的奔驰自从买回来就一直在停车场吃灰,完全没有享受到奔驰车的愉悦感。过了半年,还是低价转卖了。那么,是买到了奔驰,还是没买到呢?

事实上,只「购买」了奔驰,原价30万,卖出去时26万,半年净亏4万。结果什么都没有「买到」。「购买」和「买到」,是不同的概念。

通常理解的花钱,是指「购买」,也就是“付钱然后拥有归属权和支配权。”而「买到」是指,通过付钱,获得了想要的感官刺激和存在感。

「购买」很简单

「买到」却很难

这是一门手艺,需要理解钱的第三个真相:“钱需要附加条件,才能「买到」价值。” 针对「感官刺激」和「存在感」,分别来看看需要什么附加条件:

1.买到「感官刺激」的附加条件

1)保持一定稀缺程度

一处森林中的院落,大城市的人就会形成刺激,也愿意为它掏钱;

但原本天天就居住在森林中的村民,他们就无法形成任何刺激,因为森林对于他们来说太多了。

2)需要一定感知经验

比如同样是大漠孤烟,摄影师能够形成的感官刺激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摄影师可能非常兴奋,普通人则会后悔此次的旅行选择。

2.买到「存在感」的附加条件

1)需要一定社会认同

如果现在坐拥学历、财富、地位等一切,但突然把你丢在太平洋某处小岛上。

小岛上都是目不识丁的原始人,那么所谓拥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无法形成集体认同。

2)需要一定认知提升

精英的认知水平都在提升。存在感的重大前提是“超越身边人,让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提高认知水平,知道更多信息,绝对大幅提升存在感。会发现,多数人的消费方式其实是错的。

· 买¥10000的包→买¥20000的包→买¥50000的包

· 买大众→买奔驰→买玛莎拉蒂

这个叫“阶梯式消费方式”,也是最习惯的消费方式。

这种错误的方式结果是,往往在花了大价钱后,很快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不符合六个怪物和黑山老妖的工作原理,既不具备稀缺,又很难争取社会认同。

接受更多信息

拓展认知边界

钱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钱背后是能量的流动,是人与人之间同频共振的链接。世间一切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一切为所用,非所有,全都是托起存在感的工具。

所谓存在感,无非来自身边一大堆人对你的认同。换一个圈子,以往的认同就会变得无关紧要。

六个小怪物(感官刺激)以及黑山老妖(存在感),终此一生都无法逃避它们的魔爪。不如好好思考满足它们更高效的方式。

举报/反馈

查研观社

1.1万获赞 2876粉丝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生活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