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为了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无法与孩子团聚,甚至过年都无法回家与亲人见面。有的是工作原因,有的是个人原因,都是为了生活,每个家庭有各自的不易。
王亚平作为我国第一代女航天员,她跟同事只能遨游在太空过年,无法见到自己的亲生女儿。
不过,孩子并不孤独,她有幸登上了春晚,背影是浩瀚如烟的太空,女儿大喊:妈妈,给我摘颗星星回来!引起台下热烈的掌声。
孩子也是航天事业的贡献者,她牺牲了陪伴自己的母爱,在亲子分离中煎熬。虽然对妈妈的工作并不清晰,只知道妈妈会摘星星给她,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守望。每次想妈妈了,抬头看看天空,因为那里有妈妈的身影。
从母亲的感情来说,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想象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鱼和熊掌的问题,在二选一之间做出选择,没有对与错,不管你选择哪一个,舍弃的那一个就会成为遗憾。
王亚平所做的是舍小家顾大家,值得每一个人尊重。有人认为航天员是超人,不会生病,没有情感。
据王亚平自己回答,我们跟常人一样,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也有自己的情绪,喜欢逛街、买漂亮的衣服、扎漂亮的辫子。
但在工作时,又是另一番模样,除了学习就是训练,过着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连续三年没有个人时间,缺失了对家人的陪伴,尤其是年幼的女儿。
这次太空执行任务,母女要分离长达半年,对孩子来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妈妈,等待妈妈平安归来,是她最大的心愿。
王亚平很自豪地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却不是一名合格的妻子、女儿和母亲。
我们抛开航天事业不提,站在家庭教育来看,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远离最熟悉的人,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曾说,与熟悉的人相处,我们更加安心,但与一群陌生人共处,容易焦虑不安。当一个人身陷困境时,最先想到的是得到亲友的帮助、陪伴和安慰,这是人性的深层需要,也是很多高等动物的共性。
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称,她接到的留守来访者有20%,他们的成长过程并不美好,与父母聚少离多,每年自己长高一些,才能与父母见面。
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糟糕,与人交往很难做到收放自如,要么比较冷漠,要么过于依赖,或者时而冷漠,时而依赖,让对方无法忍受,在心理学上称为焦虑型依恋。
人生之初的几年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亲子关系,尤其母婴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也是人生的起跑线,这个阶段有缺失,输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长期留守在家的孩子,他们需要的并不完全是好吃的、好玩的,而是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的关爱、守护、指导和心理抚育。避免孩子需要父母时,而父母不在。
孩子需要的很简单,有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生活。
王亚平的归期到来,希望她也能抽出更多时间,好好陪伴自己的女儿,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