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讲豫卦。豫卦上震下坤,全卦只有九四一个阳爻,又叫雷地豫。它和谦卦相综,各自代表对方的另一面。谦卦是想尽办法维系宇宙间的所有存在和谐共处,豫卦是备战的象。不过豫卦的备战和师卦的战争不同,师卦是实战,豫卦是为可能存在的冲突提前做准备。谦卦谋和,可是后面两个爻,都产生冲突了,结果是利,这个功劳就在于豫卦准备得好。道理很好懂,没有强大的战备实力,光靠文明的理念,是争取不到绝对和平的。谦卦和豫卦互为对方所用,有实力才有和平,同时有实力也要讲和平。

《序卦传》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用的是定语,能谦必豫。意思是,以谦立身的人,肯定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能够做到事先有所准备,豫,是预备、准备。“豫”字的原意是指“大象”。《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后来豫引申为预备,估计跟老子有关系。《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其他先不看,只看这一句。以后有机会,我们专门来讲《道德经》,《道德经》是易经智慧的实用主义发挥,非常值得学习。老子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古代得道的人,深不可测,不好形容,非要用言语形容,大概是这样的:他像豫这种动物,冬天踩着冰面过河一样小心;像犹这种动物,警觉防备着邻近的危机。“豫”和“犹”都是动物,“豫”是大象,大象笨重,过水特别小心,更别提涉冰了。“犹”是一种比较小的动物,属猴类,也叫犹猢[yóu hú],犹猢胆小,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就跑了。合在一块叫“犹豫”,“犹豫”就是担心风险,处处谨慎小心。担心风险就需要提前做准备,所以“豫”引申为预备、准备。

我们河南省的简称,也叫“豫”,河南指黄河之南,在古代,属于豫州地界。《周礼》有明确记载:“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岛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据说河南,在古代是千象之国,考古人员也在河南发现了大量的大象遗骨,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河南是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比如洛阳,就有“十三朝古都”的美称。可能是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河南的大象迁移或者灭绝了。

在河南博物院立着一个雕塑,形象是“一个古人双手推开两头大象”,寓意人类统治了长期被大象占领的这块地方,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璀璨辉煌的文化。“一个人推开两头象”,是以人为中心,把大象推离了舞台,这种开拓的精神,就叫“豫”。“豫”字左边一个“予”,右边一个“象”,“予”就是“我”,“豫”就是“我之象”,正合这具雕塑的寓意。它是以人,以自己为中心的。“豫”,说明人生天地之间要自己找定位,自己做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才是他的本意。

《杂卦传》说:“谦轻而豫怠也。”用了一个“怠”字来形容“豫”,“怠”是倦怠。豫卦是很热、很亢奋的,是不停的燃烧、透支。结果到豫卦上爻发现一朝成空,那个身心虚脱的失落是非常难受的,跟随者看到这个沮丧的真相,一下子失去重心,身心倦怠,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来了,这就是“怠”。像台湾,就有很长时间的“豫”,老蒋撤到那里后,还有将近六十万军队,一心想着反攻大陆,全力发展军备、鼓舞士气。后来梦醒了,早些年种种的措施全部白搭,民心民气一下子就散掉了。现在又有人做梦,不会有任何悬念,结果还是“豫”之“怠”。谦卦就不同了。“谦轻”,淡薄名利,没有任何负担。豫卦和谦卦的本质差别在“我执”。谦卦以众生为中心,是“无我”;豫卦以个人为中心,是“自我”。

豫卦卦辞:

豫:利建侯行师。

豫卦上震下坤,坤,顺也; 震,动也,上动下顺,就有“利”,这是对领导者来说的,下面有人愿意跟着他,当然“利”。“利建侯”,这三个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屯卦卦辞里,“建”字的本意是“原创”,过去没有的,现在给他创造出来,就叫“建”。“侯”,就是诸侯。“利建侯”连在一块,就是利于建功立业的意思。豫卦除了“利建侯”,还“利行师”。“行师”,就是师卦的概念了,经过长期准备,可以用兵。豫卦和师卦的主要差别在用兵的性质不同,师卦是君主戡乱,为了正义;豫卦是个人举事,为了自己。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刚应而志行”,“刚”,点出来了九四爻这个卦主。九四阳刚,处在震卦的卦体里,是能量中心,他志在“九五”,得到了初六所代表的广大群众的支持,志向有达成的可能。“顺以动”,是说下卦柔顺,有这个柔的支撑,以九四为代表的上卦可以动得起来,加上坤卦的卦义本来就是顺、震卦本来就是动,所以这一切都是很合宜的。先天八卦,每个卦都有一个字的精简卦义,在这个系列内容的第二篇有专门的分析,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往前翻翻看。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如之”,是说天地间的规则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是如此的意思,地就是要顺,震就是要动,这是顺应规则行事。我们可以在这中间加一句,“天地如之,天地且弗违,而况建侯行师乎!”。易经处处都在强调顺应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规则有大小,大包小,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顶层规则,“地顺震动”也是,顶层规则都支持顺势而为,何况“建侯行师”这样的“小事”呢?和天地间的规则相比,“建侯行师”可不就是“小事”吗。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忒”是变化,“不忒”就是不变。自然界按照规律顺动,日月的运行不会出错,所以才有春夏秋冬。天地顺动,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六十四卦里有两个卦是特别强调“不忒”的,一个是豫卦,还有一个是观卦,它们都提到“不忒”。自然运行的规律可以精准到零误差的程度,人观察这个现象、总结经验,就可以顺应规律行事。只有顺应规律行事,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忒”,除了不变,还有精准,零误差的意思。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圣人顺应自然天理,运用在人事上,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也就是“刑罚清而民服”。民众顺服,监狱都空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人犯罪。顺,说到底是坤卦的功夫,顺人心、顺人情、顺时势。

“豫之时义大矣哉”。时,是时间,义,是宜。在这个时间点,当为则为,具体在做的时候,还要恰到好处。我们需要注意,任何事情,时间最重要,做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时机不对,一切白搭。时不同,义就不同。易经谈“时、义”的卦有五个,豫卦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豫卦的下一卦随卦、第三个是旅卦、第四个是遁卦、第五个是姤卦。这五个卦的表达方式都是这样,“豫之时义、随时之义、旅之时义、遁之时义、姤之时义”,统统“大矣哉”。不过随着卦不同,意思有些不一样。豫之时义,在“顺以动”。随时之义,是随时不断的调整。旅之时义,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遁之时义,是选择人生退场的时机。姤之时义,是抓住不期而遇的机缘。相同之处都在“顺时而动”。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象传的用词很传神,“雷出地奋”,春雷一动,时令就来了,大家开始行动,为这一年的收成奋斗,这个就叫“豫”。“奋”的繁体字,上面是“奞[xùn]”,下面是“田”,合在一块叫“奮”。“奞[xùn]”,是鸟振翅奋飞,下面有个“田”,“田”又通“畋猎”的“畋”,合起来,“奋”,就是鸟在林子或田间起飞的象。鸟在起飞前,身上的气息是收敛的,准备妥当后,一个退步取得反弹空间,下一刻就一飞冲天。这个跟田径跑步比赛起跑前的准备很像,一只脚抵在助跑器上微微弯曲,身体前倾,令声一响,脚用力一蹬,嗖一下,人就出去了。“奋”,是行动前的准备,准备得越好,飞得越高。鸟类在捕击猎物前,会想办法把自己沉潜隐藏起来,一旦出手,就是迅雷掩耳之势。不止鸟类,其他动物都是这样,自然界的动物都懂得这个道理,人更应该懂得。“奋”字的含义跟乾卦九四爻“或跃在渊”的“跃”很像,“跃”,也是需要准备的,准备好之后一跃而起、一飞冲天,就到了九五爻的“飞龙在天”。真正的奋斗是需要周密准备的,这才是豫卦战备的正确方式。

“先王以作乐崇德”,这是易经第二个出现“先王”的地方,第一个在比卦,比卦是“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先王”指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尊奉天子为天下共主。经过同人、大有、谦卦之后,社会变革取得巨大成功,这种成功,是改朝换代式的,成功之后,先王制作雅乐以崇德。这个跟我们现代制定国歌是一样的道理。国歌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精气神,是国家尊严和国家气质的象征,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唱着唱着,就起到了刷新民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现代社会每当有重大活动的时候,都会播放国歌,这代表着最高规格的礼仪。比如奥运会上,获奖选手在领奖台上看着他们国家升起的国旗,听着他们国家的国歌,通常都眼泛泪光,很感动人。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下,通过音乐,总会让人不禁想起开创奋斗的艰难和获得成果的不易,进而激发出对整个组织的认同感。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乐,比如舜帝时期的国乐叫《韶》,据说韶乐和平雍容、尽善尽美,充分体现出来尧舜时代的精神;周武王时期的国乐叫《武》,据说武乐颇具杀伐,这也正合武王伐纣的史实。礼乐是政权的象征之一,“作乐崇德”就是作乐为先辈歌功颂德。《诗经》中的“颂”,大多是这类诗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专门制定了国歌,这也是“作乐崇德”的表现。

“殷荐之上帝”,就是以恭敬之心,祭祀上苍。在古代,祭祀是最高规格的活动,像北京的天坛,就是专门用来祭祀的地方。《说文解字》:“作乐之盛称殷”。跟“殷”这个字相关的词语大多比较正面,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只要态度殷切,多献殷勤,就很容易感动对方。音乐也是一样,动人的音乐往往能激发人深挚的情怀,这就是“殷”。“荐之上帝”,以下对上、以人对天,叫“荐”,“荐”,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出去,给谁?给“上帝”,这个跟迷信没关系,“上帝”,是指宇宙间最原始的那个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认有这个东西。

“以配祖考”,是说不能只祭祀上帝,祭祀的对象还有列祖列宗、历代先王。人是有根的,“以配祖考”,就是慎终追远、是对祖先的感念。没有先辈的奋斗基础,哪里来的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可是先辈已然故去,后辈就用祭祀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感念和追思。

举报/反馈

第三瞳

1.3万获赞 7487粉丝
致力于找到国学典籍与当代结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