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底,在湖南长沙驻军的解放军某部队,为部队医院修建地下防空洞时,地下却突然喷出了奇怪的气体。
有人随身携带了火柴,将其划着后,只见火花一闪,蓝色的火焰瞬间喷涌而出,把所有人都吓得够呛,转身狂奔。
人虽平安逃出,蓝色的火焰却久久没有熄灭。
当消息传出后,考古专家闻风而至,非常肯定地说:“这下面有古墓!”
大家将信将疑地将下面挖开,果然找到了一处汉代古墓,还出土了2000年不腐的女尸,就连日本首相访华时,都想向中国索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到故宫中参观文物。
这期间,田中首相看到了出土自马王堆汉墓中的珍贵文物,也听说了该墓中发现的2000年不腐女尸,便提出希望中方能将女尸作为中日建交的礼物,送给日本,不过中方表示了拒绝。
而能让这位日本首相如此感兴趣的马王堆汉墓和千年不腐女尸,出土自湖南长沙。
在1971年12月份,在湖南长沙东郊驻军的解放军某部队,原本打算为部队医院修建一处地下防空洞,并将地点选在了当地名为“马王堆”的小土丘。
其实这里原本名叫“马鞍堆”,因为它是由两个紧挨在一起的小土丘组成的,从远处看起来像是一个平放的马鞍,因此得名。只不过因为口音问题,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了“马王堆”。
接下工程的施工队很快就在马王堆上开始了施工,过程中却经常遭遇塌方。
这样的麻烦没有难住施工队,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很快就挖到了马王堆下20多米的地方。工人们注意到挖出来的土有些奇怪,跟当地常见的土不一样,如同花斑一样,颜色不一,而且变得非常难挖。
施工队不得不停下进程,用钢钎进行探查。谁知,钢钎刚刚打出钻孔,地下却突然喷出了奇怪又难闻的气体。
当时有人带着火柴,本想用火柴来试一试这是什么气体,结果刚刚擦出火花,瞬间就点燃了诡异的蓝色火焰,将那人的脸上燎出一层水泡。
大家吓坏了,立马掉头跑出来,但蓝色的火焰依然烧得没完没了。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
很快,在湖南省博物馆工作的侯良便得知了消息,马上就意识到工人们遇到的是一处古代墓葬,并火速带人赶赴了现场,在远远看到马王堆时,侯良就基本确定:“这下面有古墓!”
侯良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nài)曾到马王堆这里考察,认为在这处马王堆下面一定存在着公元前2世纪时期、也就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古墓。
不过这古墓保存完好,并没有进行发掘的必要,因为夏鼐只是提醒当地政府注意保护。
转眼20年过去了,当侯良听说消息赶过去的时候,已经是火焰喷出的第三天了,地下不再冒火,不过似乎还有气体不断溢出。
侯良从医院借了个氧气袋,本想取一些气体,检测一下都有什么,但是那些气体已经非常稀薄,收集了半天,氧气袋气泡只鼓起了一点,这给后来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缺憾。
不过像这样的古墓还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火洞子”,一般来说都是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墓,此前从未被人打扰过。但是被钢钎钻了探孔后,气体外泄,古墓已经遭到了破坏。
原本准备修建的医院工程只得停止,中央也下达了批准,省政府批了6000元钱给考古队。
这笔钱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但是那时的考古队什么都缺,买完配套的发掘设备后,资金就用得差不多了,为了招来挖掘古墓的人手,侯良只得另寻他法。
最初,侯良先是在当地雇了一批民工来帮忙,但是进度依然不够快。
没办法,侯良和其他考古专家就到湖南当地的高校进行动员,只要学校愿意发动学生来帮忙,作为回报,他们考古队就会去这些学校里免费上课和演讲。
这些高校欣然答应,很快一批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加入了发掘队伍,大大加快了整个进程。
发掘工作是从1972年的1月份正式开始的,除了农民工和高校学生,考古队中还有不少身份比较特别的成员。这些人对古墓了解颇深,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古代墓葬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了,因为他们在解放前干的都是盗墓的活。
新中国成立后,省文物清理工作队需要技术能手,这批曾以盗墓为生的“土夫子”就加入到了省博物馆中,并为马王堆的这次惊世发掘出了不少力。
考古队先让推土机将一部分封土清理掉,露出了墓口,也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算是大型的古代墓葬了。
接下来的清理工作非常艰难,必须依靠人工进行。不过大家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这些繁琐的工作而削减,只是当他们先后看到3个盗洞后,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失望。
好在,这3个盗洞中,其中有两个挖了不到10米便放弃了,考古队还在盗洞中分别发现了解放前的回力鞋,以及唐朝时期的油灯和铜币,想来是两伙不同年代的盗墓贼。
而第3个盗洞很深,几乎在与考古队“齐头共进”,不过向下延伸了17米后这个盗洞还是消失了,看来这个古墓还是安全的,并未被盗墓贼光顾。
在盗洞消失时,考古队发现土壤中多了一种黏糊糊的泥土,这是古代墓葬中常用的一种“白膏泥”,封闭性极强。
令人惊讶的是,工人在清理白膏泥时,竟意外从中发现了绿色的树叶,随后还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以及黄绿色的竹筐,全都是当年下葬时的遗留物品。
虽然还没进入墓室,但这样的发现就让在场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这些白膏泥足足有1米3这么厚,远远超过其他古墓中白膏泥的厚度。此外,考古队还在白膏泥下发现了一层黑色的木炭,超过5000公斤,用了4卡车才将这些木炭清理完毕。
而在木炭下,考古队看到一张很大的竹席,掩在下面的就是让人期待已久的椁室了。
这个墓葬呈现为方形,像个漏斗般自上而下渐渐缩小,最底下就是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的椁室,这样的结构让很多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也啧啧称奇。
大家这几个月来的辛苦付出并没有白费,这座古墓简直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在中央的墓主人棺材四周的边厢里,全是五光十色的珍宝,虽然被淤泥掩埋,但依然难掩其光彩。
考古队总共从椁室中出土了多达1000多件文物,包括丝织品、乐器以及漆器等等,根据这些,考古专家推测,这座古墓是一座2200年前的汉代墓,陪葬品种类之多,制作之精致,内容之丰富,全都前所未有。
这其中就包括一件几乎透明的纱衣,薄如蝉翼,像流动的烟霞,而且只有48克,如果去掉领口和袖口的镶边,就只剩25克重了,据说折叠起来后,可以装进一个普通的火柴盒。
考古专家们想要复制一件,但是始终都制作不成。
这件素纱禅衣也被国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可见是有多珍贵。
此外,在椁室的墙角处,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里面装的竟是藕片汤。
这可是非常罕见的东西,大家纷纷围上来查看,但只是拿相机拍了张照片的时间里,这些藕片就因与空气接触而迅速氧化、腐烂,融进汤里了。
这让考古队员们非常遗憾的同时,也不禁激动起来:能有这么宏大的墓葬,还有这么多精美又特别的陪葬品,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
而当他们开始检查墓主人的棺椁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墓主人的棺材不止一层,而是4层。
按照古时候的记载,按理说,只有无上尊贵的天子才能用4层棺材,就连诸侯也只能用2层。这让墓主人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最里面的内棺中安眠才是墓主人,而在内棺外,还罩着一件2米长保存完好的T型帛画,上面绘着鲜艳而繁杂的图案,彰显出了极高的绘画水平。
考古专家推测,这件帛画应该是古时候用来招魂的“幡(fān)”,而这样的巨型帛画还是首次发现,顿时填补了我国历史上相关领域的空白。
最后的内棺是被送到博物馆中温度湿度相对适宜的空间中后,才正式打开的,考古队足足用了1天的时间。
当内棺棺盖开启后,强烈刺激的酸臭味充斥了整个房间,棺中躺着的是一位全身裹满丝织品的女尸,保存非常完整,皮肤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就连面上的长长睫毛都清晰可见,完全不像是一具古尸,令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之后在为她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软组织还能鼓起,并逐渐扩散,这不仅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在清理文物时,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枚刻有“妾辛追”字样的印章,因此这位墓主人也被称为“辛追夫人”。
经过解剖,考古专家发现这位辛追夫人生前患有很多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胆石症,是50岁左右死亡的,由于皮肤光滑,合理推测她是猝死。
此外,她的肠胃中还存有大量未消化的甜瓜瓜子,再加上在她墓中发现的各种不同动物的骨骼遗骸,因此,考古专家认为,辛追夫人应该是个比较贪嘴的女人,导致自己营养过剩,结果突发多发性胆绞痛,最后诱发冠心病而亡。
这次考古发掘中,除了辛追夫人所在的一号墓,考古队还发现了二号和三号墓。
其中,二号墓遭到了盗掘,陪葬品被抢光了,遗骸也遭到了毁坏,好在墓中还遗留了3枚印章,分别写着“轪(dài )侯家丞”、“利苍”、“长沙丞相”。
这表明这个叫利苍的长沙丞相曾经被封轪侯,这片墓葬群的墓主人应该就是这位轪侯,辛追夫人是他的妻子。
三号墓中的遗骸经鉴定是一位30多岁的男性,很可能是利苍的儿子,但他不像辛追夫人,遗骸腐化非常严重。
考古专家认为,辛追夫人的遗体能够千年不腐,主要原因应该是她的墓室深埋在地下,不会受到地面空气和干湿变化的影响。此外,厚实的夯土层与白膏泥具有防渗漏的功能,木炭也能起到极好的吸潮作用。
这样,她的墓室形成了一个恒温、恒湿、无菌、缺氧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防腐效果。
有人怀疑,那些神秘的气体也有起到功效,但是因为变得太贵稀薄,无从检测,最后成为了考古专家们的心头缺憾。
除了千年不腐的原因,辛追夫人的墓葬谜团仍然没有彻底揭开。
比如,为何她身为一个侯夫人,却能享有天子4层棺的待遇,这仍然是个谜。而想要揭开这样的谜团,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的考古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