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艾宝良老师的播音课程,希望能够将我们比较受欢迎的一些图文作品转换成音频,给更多的小伙伴带来陪伴。

于是,我每天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生怕落下哪些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

听着听着,却对艾宝良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触动,心中不由暖暖地,很受感动。

说到艾宝良老师,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在有声演播领域,他可以说是大师级人物,有“恐怖悬疑故事播讲大师”、“王牌评书艺人”等美誉。

艾宝良老师播讲的恐怖悬疑小说,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系列音频小说不知陪伴过多少人。

如今,听到艾宝良老师的课程,简直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很诧异,因为课程中,很多理念竟然可以完全复制粘贴到我们的育儿教养中来。

真可谓是教育不分年龄行业,只要理念和方法正确,用在哪里都是相融相通的。

01做加法不要做减法

艾宝良老师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非常不喜欢用批评的方法。

比如,一个学生总是掌握不好使用重音的方法,你气冲冲地强行制止他:错了!重音使用的不对!

不如让他先停一停,然后告诉他:重音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演绎重音,听我来给你做个师范。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到问题,还学会了改正问题的方法。

艾宝良老师认为,用批评的方法,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后果。

一是,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从而丧失自信心。

丧失信心后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一定会处处小心,他始终在警惕自己不要错,不要错,根本没办法更好地发挥和展现自己。

二是,强行把学生的错误“挖掉”,会始终留下缺憾。

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我们总是在否定和批评,无形中是在强制将他们的错误剔除。

但剔除的同时,却没有告知他们如何将问题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还在,而且很难根治。

这两点,我们可以完美地复制在平时教养孩子的身上。

孩子写错一个题,我们总不自觉地喊出:做错了!这么做是不对的!

不如下次试试说:这是一道几何相关的问题,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这样思考。

之后,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想到的不会是爸爸妈妈“错了”的喊声,而是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正所谓当他们明白要向北走的时候,自然不会往南走,当他们明白要向前的时候,自然不会向后。

我们与其说:不要那样做!不如对他们说:请你这样做!

当然,不是每教一次,孩子就能记住的,正如这种否定批评的方式,我们也不可能马上掌握,下次也许“错了”还会脱口而出,但慢慢来总会越来越好的。

仔细思考一下,这种教养理论不正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吗?强化好的行为,忽视坏的行为。

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小窍门又出新招,“皮格马利翁效应”了解一下

02要翅膀不要戴枷锁

艾宝良老师说,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学什么都非常认真,每一样东西都掌握不错。

但是,最后成型的时候,总感觉有些拘谨,似乎什么知识都在,却始终没有自己。

为什么没有自己呢?

因为他们太在意自己学的东西,在意自己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是否用了老师曾经说过的知识,这里用这个了吗,那里用那个了吗,反而变得拘谨古板?

每学一个新的知识,他们就死死地固定在身上,给自己拷上一个枷锁,学一个长一个枷锁,学一个长一个枷锁,最后让所有的锁链把自己牢牢地困住。

他们生怕犯错误,每一处都是小心翼翼的,最终就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整合机器,没有了自己的灵魂。

那么,长翅膀又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说,长翅膀的意思就是放开束缚,多思考多尝试多体会,不怕犯错误,老师说这个知识点用在这里,我用在那里行不行呢,用在其他地方好不好呢?

不用怕,先用了再说,不好的话我们以后再调整,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思考来学习全新的知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长出新的翅膀来。

我们要记住,把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当作自己的翅膀,而不是枷锁。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在孩子们身上,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孩子死读书,读死书。

他们对老师讲授的知识非常认真学习,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越到高年级越会发现,学得很累,成效却不大。

反观有些孩子,他们似乎学得没有那么辛苦,但是头脑灵活,懂得举一反三,爱尝试爱思考,反而成绩越来越好。

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了把所学的东西硬塞在自己身上。

如果学知识,只懂得固执地学,机械地用,一定不可能真正领悟,只有多问多想多实践,才能融会贯通,真正掌握。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胜就胜在我们将老师们教的知识活学活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所以,试着教会孩子对知识多思考,多尝试,多体会,变通一些没什么不可以,有时反倒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03要技巧但不要被发现

在艾宝良老师演播7年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演播了,怎么播都觉得播不好,甚至有很多人跟他反馈说,感觉他在演播中使用了太多的技巧。

于是,他开始重视自己的问题,尝试着不用技术和技巧,也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演播方式。

但是效果都不怎么好,后来他终于在有一天想明白了,不是自己不应该用技巧,而是用错了技巧。

很多时候,有人会说我们使用了太多的技巧,太炫技了,这时无需争辩自己用没用技巧。

因为,技巧是必须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使用技巧,使用技巧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用错了技巧。

比如我们看一部电影,电影中很多拍摄技巧,近景远景多角度拍摄等等,但是当电影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在意技巧。

不是因为他们没用,而是他们用对了技巧,从而使我们忘却了关注技巧。

对于听众们来说,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用技巧,对于他们来说听我们的演播,完全感觉不出来我们用了技巧,我们就成功了。

当观众觉得我们用技巧,就说明我们用错了,与其纠结自己用没用技巧,不如学习如何巧妙地使用技巧达成目的。

反观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同样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与孩子们斗智斗勇,从未停歇,我们不知用了多少育儿小技巧,并巧妙地使用,企图不要被孩子们发现我们的真实目的。

小时候,面对他们不爱吃饭,我们除了把饭菜做好吃,还要摆出各种可爱的造型提高他们的吃饭兴趣。

长大后,为了让他们好好学习,我们挖苦心思尝试学习变得有趣又好玩。

包括上面所讲到的我们要用“加法而不用减法”,都是科学又有效的育儿技巧。

我们还在永不停歇地学习着各种亲子育儿课程,试图学习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并将它们不动声色地用在未来教养孩子的道路上。

技巧无疑能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更加轻松和高效。

04写在最后,好的教育理念无处不在,认真用起来才是真理

其实,孩子的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什么不同呢,作为学生,谁还不希望被老师喜欢和重视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曾说:人性本善为前提,教育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应当充分信任和信赖他们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做过多的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协助他们共同成长。

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存在潜在能力,有些充分释放出来了,而有些还在摸索中没有被发现。

作为父母,我们就应该努力地去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在能力,帮助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演员,谁又说我们不能成为优秀的导演呢,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就在用心导演着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而剧本的主角正是我们全心全意爱着的孩子。

举报/反馈

吕兜兜的解忧育儿铺

4777获赞 1480粉丝
每个孩子出生前,都是天空中寻找妈妈的天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