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八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个主要的体系。从时间上来看,汉军八旗是最晚形成建制的,而且在设立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御史结合有关史料,与各位一起探讨汉军八旗的历史沿革。

努尔哈赤时期的汉兵

天命时期,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与明军对抗,当时后金政权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满洲八旗,以及数量有限的蒙古兵丁(此时蒙古八旗也尚未完善,先有二旗)。被俘获或主动归降后金的汉人,没有披甲当兵的权利,他们只能跟随主人出征,充当战争中打草喂马、采薪烧饭,或协助家主抢掠人畜财物。

这一时期,汉人户口相对也较少。但自努尔哈赤相继攻下清河、开原、铁岭、广宁、锦州、义州等重镇后,一大批汉人归降,这些人被编入民户,并被征调入军,这部分人就是后来汉军旗的核心。

天命后期,随着军事战略的需要,不少汉人开始披甲从军,实行的是二十丁抽一人当兵,这与满洲八旗“三丁抽一”的兵制不同。此外,在行政、军事等管理制度上,汉兵与八旗兵也截然不同。

努尔哈赤晚年,由于推行一系列错误举措,导致满汉矛盾迅速激化,原来投奔后金的很多明朝地主乡绅,以及降兵降将,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幸存下来的汉民被强制编为庄屯,分隶八旗,给诸王公贝勒、大臣为奴。因此努尔哈赤晚年,汉兵也就不复成军了。

皇太极天聪时期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恢复了部分汉人庄奴为民,在这个前提下,汉兵才有可能复生。

天聪前期后金对明军以及蒙古察哈尔部进行过多次战争,汉人民户下的人口不断增多,数量达到了数万之多,这些壮丁自然也就成了补充八旗兵的重要来源。同时,为了争取汉族上层人物的支持,扩大满洲贵族政权的基础,皇太极开始着手筹建汉军旗。

相对于满洲、蒙古而言,汉兵一般不善于骑射,也不如八旗兵强劲善战。但是汉兵也有八旗兵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火器的制造与使用。

当时,辽东明军配备了大量的火铳鸟枪以及红衣大炮等火器。与明军多次交战,后金也陆续缴获了一些明军火器,由于八旗兵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这些先进的火器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明军火器面前,八旗兵是吃了不少苦头的,典型的战役有两次。一次是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结果被袁崇焕的西洋大炮杀伤无数;第二次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次率精兵围攻锦州、宁远,结果仍遭明军火器的重创。这两次战役之后,明军的红夷大炮威名远扬,以致八旗兵闻炮丧胆。

为了扭转不利的形势,皇太极下定决心,要学会制造和使用大型火炮,然而炼制火药,熔铸炮弹等技术,非汉人莫属。因此,只有启用汉兵,组建一支炮兵部队,才能弥补八旗兵之不足。

到了天聪中期,组建汉军旗兵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天聪五年,汉军一旗正式诞生,由总兵官佟养性总理军民一切事务。这时的汉军一旗下属六个甲喇,和满洲八旗不同,汉军的“甲喇”是基层组织,而非“牛录”。汉军一旗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不能与满洲旗制相提并论。

皇太极崇德时期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次年七月,将原来的汉军一旗分为两旗,这是完善汉军旗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皇太极决定汉军“照满洲例编壮丁为牛录”,这是八旗汉军史上一项实质性的改革。

汉军分为两旗后,兵丁人数也从原来的五千甲士,增至马步兵丁近万,四年间兵数翻了一番。崇德四年六月,继汉军分两旗后,又析“二旗官属兵丁为四旗,每旗设牛录十八员,固山额真一员,梅勒章京二员,甲喇章京四员”。

崇德七年六月,汉军四旗又扩建为八旗,以祖泽润为正黄旗汉军固山额真,刘之源为镶黄旗汉军固山额真,吴守进为正红旗汉军固山额真,金砺为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佟图赖为正白旗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为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巴颜为正蓝旗汉军固山额真,李国翰为镶蓝旗汉军固山额真。至此,八旗汉军旗制大致完备。

汉军八旗形成建制后,旗籍也发生了变化。在汉军成旗之前,汉族军民的旗籍是隶属于满洲八旗的。天聪五年后,汉军先后设旗,汉军人员便出现了双重旗籍的问题,他们既是汉军旗人,同时又是原满洲旗人。

崇德七年以后,汉军旗制确定,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汉军人员的双重旗籍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他们的旗籍即为某某汉军旗。汉军八旗建成后,初辖162个牛录,后来清军入关,牛录的数量又不断增多,到了乾隆初年,汉军八旗共有牛录260个。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汉军八旗以及蒙古八旗是没有“旗主”这一说的,最高的级别就是固山额真,即所谓的“管旗大臣”。不管是蒙古还是汉军,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都隶属满族八旗,所以旗主还是原来的王公贝勒。

举报/反馈

左都御史

46.4万获赞 8.5万粉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