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近日,在米东区古牧地镇下沙河村的玉米种植基地,新疆银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收割最后一批玉米秸秆。
自动化收割秸秆粉碎打包机。(记者陈岩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宋建华)站在米东区古牧地镇的玉米地里,放眼望去,一个个被打包成大小一致的黄色“包袱”躺在地上,错落有致。
这些是打包粉碎好的玉米秸秆。比起不收玉米、用新鲜秸秆做饲料的“青贮玉米”,这些籽粒玉米既收玉米籽粒,还能用秸秆当饲料。
围绕首府“三大基地”建设,米东区盘活近郊耕地资源,引进玉米种植企业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基地,既让闲置土地变成种植基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米东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料。
转变思路
闲置地变“增收地”
一辆大型打包机开过去,一排排整齐的玉米秸秆被连根切断,粉碎后自动打包,再通过传送带落到地上。
机器过去,像母鸡下蛋一样,后面留下一个个长1.2米、宽0.9米、高0.6米的“包袱”。
近日,在古牧地镇下沙河村的玉米种植基地,新疆银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最后一批玉米秸秆进行收割。
种植基地负责人闵小军说,今年,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米东区的古牧地镇等地建设了万亩玉米种植基地。
随着米东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引进专业种植公司盘活闲置耕地,既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及牲畜养殖,也通过集约化种植发展农村产业。
闵小军说,他们通过松土、施肥、滴灌,改良闲置土地,使其更适宜作物生长。
引进专业种植公司后,古牧地镇政府以村为单位与种植公司签订流转协议,保障村民收益,也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发展保证。
仅在下沙河村,就有2300亩耕地以流转的形式种植玉米,这当中就有400亩闲置土地。
村党支部书记张俊生说,村民多了一份流转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再挣一份钱。
机械作业
去掉田垄效益高
在种植基地,不少养殖户来订秸秆,闵小军忙着跟大家谈订单。
“基地大部分耕地是改良土地,我们今年选育的是玉米新品种,以供应牲畜饲草料为主,收玉米籽粒为辅。”闵小军说。
拔出一根玉米秸秆,闵小军说,按收获物和用途来划分,玉米分为籽粒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其中籽粒玉米秸秆更粗,叶子也更肥厚。
比起青贮玉米,这些籽粒玉米的秸秆不用发酵,更易保存,利用率更高。
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去掉田垄后更适宜机械化作业。闵小军说,正在打包的机械叫自动化收割秸秆粉碎打包机,是今年引进的新机械。
“这种机械适宜于大规模种植的田地,收割粉碎打包一亩地秸秆也就十几分钟。”闵小军说,打包后玉米秸秆可以直接存放在地里,不受气候影响。
目前,基地已形成种植、收获、销售一体的玉米种植产业,也成为了当地特色产业。
集约化种植带来了规模化效应,闵小军算了笔账:今年是第一年种植,每亩地能产900公斤玉米、一吨秸秆,刨去流转费用和成本,每亩地有四五百元收益。
“随着耕地改良完成以及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改良,未来收益至少能翻一番。”闵小军说。
一地双收
肥了牲畜,鼓了腰包
在米东区西工村的玉米地,养殖户马明友正用拖拉机将打包好的玉米秸秆拉回圈舍。
牲畜的饲草料构成当中,青贮占七八成,剩下的就是麦草及豆粕等精料。
养有41头牛的马明友之前已将200余吨青贮玉米压进窖里,但是还差40多吨草料,经过村“两委”和工作队帮忙,他联系到了闵小军。
“前几天,我来看了一下,这个秸秆不错。”马明友随手扒开一个草料包说,“粉碎的颗粒大小一样,不太干,牛羊好下口;直接打包也好运输;运回去垛起来,下雨下雪都不怕。”
最吸引马明友的还是秸秆的价格,“青贮400多元一吨,籽粒700多元一吨,虽然贵,但青贮是湿饲料,籽粒是干饲料,牛羊经吃,一吨籽粒玉米能顶两三吨青贮饲草料。”
今年,万亩玉米种植基地能为首府提供万余吨饲草料,全部供应本地牲畜养殖之用。
米东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办主任吐尔逊·阿不扎克说,玉米基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还有效补充了米东区牲畜养殖饲草料缺口,对于“三大基地”中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以及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种植基地的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农民就业。闵小军说, 玉米的管理期需大量人工,他们用工全是本地农民。
在下沙河村,今年有100余位村民在基地打工,人均增收5000余元。村民马全军负责基地玉米日常管理工作,今年在基地挣了1.5万元,他说,基地建在家门口,受益的还是村民。
“明年,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还将通过企业+农户的种植模式,并与本地大型养殖企业及合作社签订订单,建成种养结合的产业链。”闵小军说。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3万获赞 137.3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