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道三朝,汉人名将不多,能以军功封侯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一时期,满汉藩篱尚很明显,汉人出身的将领一般没有机会建功立业。然而,被誉为“大清福将”的杨遇春算是一个例外。
乾隆朝初遇贵人
杨遇春,四川崇州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早年时家境还算殷实,父母都希望他通过科举这条路光宗耀祖。但是他的父亲不务正业,整日喝酒耍钱,到了杨遇春十几岁的时候,家道中落,杨遇春不得已弃文从武,走上了武举之路。
所幸,杨遇春身材魁梧,孔武有力,19岁那年,即乾隆四十四年考中了武举人。第二年,杨遇春便以武举的身份被选入了督标(四川总督的护卫亲兵)。乾隆四十六年,杨遇春遇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福康安。
这一年,福康安从云贵总督调任四川总督,作为福康安的亲兵,杨遇春很快受到了福康安的器重,从一名普通的士兵被提升为领班的小头领。乾隆四十九年,甘肃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田五暴动。这次暴动规模不大,仅仅十天就被镇压了下去。
而就是这场对朝廷来说无足轻重的农民起义,让杨遇春开始进入了仕途。由于镇压有功,杨遇春被提升为把总(绿营军队最小的官),并且以勇猛善战获得了福康安的赏识。
福康安是乾隆朝名将,他几乎参与了乾隆晚年的几次著名战役。跟着这样一位名将四处征战,杨遇春想不功成名就都难。
接下来的几年,福康安率军镇压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了廓尔喀、肃清甘肃回民起义,杨遇春也搭着这班顺风车,从把总升至千总、守备、参将。乾隆六十年,杨遇春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峰。
这一年,爆发了古州苗民起义,福康安率领的先头部队陷入重围。杨遇春组织了一百多个敢死队员,从侧面攻入叛军大营,召降叛军数千人,解了福康安之围。福康安上奏乾隆予以褒奖,朝廷下旨赐杨遇春“劲勇巴图鲁”,并升任副将(从二品)。
嘉庆朝再立新功
嘉庆元年,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不详的年份,这一年,福康安、和琳先后去世,阿桂也是奄奄一息,乾隆一朝的名将几乎凋零殆尽。而这个时候,恰好又爆发了清代入关后规模最大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作为新一代的将领,杨遇春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峰。
镇压白莲教起义的主要统领是经略大臣勒保,嘉庆二年,时任广东罗定副将的杨遇春奉旨赶赴湖北与勒保会合。从嘉庆元年一直到嘉庆九年,朝廷为了平叛起义,花费了二亿两白银,期间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
勒保作为前线统帅,也曾几次受到嘉庆帝的训斥,杨遇春同样也不顺利,战绩有胜有负。但是到了最后二年,清军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杨遇春在几次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身先士卒斩敌无数。
《清史稿》中记载:“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皆陷阵,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尝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作为一个前线将领,历经战阵却无一次负伤,这也算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了。所以杨遇春被嘉庆皇帝誉为“福将”。
嘉庆九年,白莲教起义彻底失败,朝廷论功行赏,杨遇春晋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升任固原提督。此后的数年,杨遇春又先后平定了多起农民起义和绿营军哗变,加上他治军有方,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嘉庆十三年,杨遇春进京陛见,再受嘉庆恩遇,兼任乾清门侍卫。乾清门侍卫品级不算高,但作为汉人来说,这也是从无先例的。因为清代的侍卫,以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地位最高,一般只授予上三旗王公大臣,杨遇春以汉人提督身份获此荣誉,也足见嘉庆对他的器重。嘉庆一朝,杨遇春恩宠极盛,后来又获赐黄马褂,晋一等男爵。
道光朝功成名就
道光继位后,杨遇春成了三朝重臣,道光帝刚刚登上皇位,便下旨晋杨遇春为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五年署理陕甘总督。道光初年整体局势还算稳定,杨遇春也过了几年的太平日子。
但是到了道光六年六月,西北边境烽火再起。叛国者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勾结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东部)、阿富汗等外国势力,煽动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乱。
时任伊犁将军的长龄上奏道光帝,请求派兵弹压。时年65岁的杨遇春再度披挂上阵,以参赞大臣的身份,率领五省军队出关迎战。
平叛张格尔这一仗打得很艰辛,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信息传递不及时,几次导致城池互易,张格尔也几次侥幸逃脱。对于道光帝来说,这是他继位以来首次大规模用兵,也是捍卫领土的神圣之战,故此战不但要全胜,而且要生擒匪首张格尔。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杨遇春、杨芳(并称“二杨”也是汉人名将)二人终于在道光八年正月生擒了张格尔。捷报传至京城,道光帝下旨正式授杨遇春陕甘总督,并绘像紫光阁。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遇春以年老辞官返乡。杨遇春辞归前,宣宗命其缓程来京觐见,进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并赠以御制紫光阁画像一轴。
道光十七年,杨遇春病逝于成都,享年78岁。道光帝下旨追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号“忠武”。他的次子杨国栋袭一等侯爵,官居闽浙总督,也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