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出现忠臣。

解析:

这章是老子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的混乱和病态的文章,老子不仅有含蓄、也出现了相对尖锐的话语。

“大道废,有仁义”,为什么出现仁义?是因为没有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废弃了对“道”的认识和遵守才出现的,老子讲的对“道”的遵循是高于一切的,对统治者、百姓均提出了要遵循“道”的要求。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孔子讲的是仁义理智信,而老子则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所以他们的观点是不同的。但仅仅从老子讲的对天地万物的尊崇来讲,“道”是高于仁义的。只有放弃了“道”的,才在人群中以仁和义来诠释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还保持者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信用存在。如果人人来遵循“道”的规律,按照“道”的规律来处理一切事务,就实现了第十六章讲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这种理想状态下还有必要讲仁和义吗?

“智慧出,有大伪”,这是针对当时各种流派的观点来说的,并不是对各派的智慧因促进了科技发展者进行阻碍。当时三教九流各种门派的出现,都在游说自己的观点,很多观点是与“道”的思想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子尖锐地指出,在这些觉得用自己的聪明、高于别人的智慧来游说天下诸侯的人中间是存在很大的伪善行为的。这种现象就是在今天也是普遍存在于很多人的身边,我们日常的技术工作,有一些人不了解现实问题、也不明白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不从理论上作出分析,而是提出一些不沾边的理由来解释,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懂得怎么去处理问题的人,忽悠的领导很相信,让其他可以分析这个问题的人靠边站,这种人就是小范围的“大伪”。还有当年大兴安岭着火,严洐在两千多公里之外用气功灭火,当时说达到了良好效果,居然有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和严洐一起发表学术论文,讲述这个气功灭火的理论依据和神奇效果。这种事情很多,可见在智慧存在的地方“大伪”也会出现。

“六亲不和,有孝慈”,我们普通人眼里真正的孝顺、真正的慈爱是什么情况下才出现的?是家庭出现了不和的情况下,孝与不孝是个对比,有不孝顺长辈的、而有孝顺长辈的,这个孝顺长辈的就成为了父母眼里的孝子;如果都孝顺父母,那么他们在父母眼里都就很平常,父母则认为儿女就应该这么做,就不存在孝与不孝的问题了。

那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在什么情况下显示出来呢?这同样是在对比以后才显示出来的。一方面是会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慈爱;孩子在慈爱的环境中成长,内心就显得温和、懂得父母的爱、懂得如何去回馈父母。另一方面是做父母的内心要有慈爱,在子女行为没有达到自己要求时懂得如何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苛求子女等等。做到这些,就显示出了父母的慈爱,而没有做到这些的,则说明对子女缺乏慈爱。如果所有父母做到了对每一个子女相同的关爱,那么对子女来说,我们的父母很好,就应该对我们做到这些、我们本应该享受父母的慈爱,这样就不存在慈爱一说了。

中国有句话是“父不慈、子不孝”,慈与孝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家庭和睦、父慈子孝,那么出现的情况就是六亲和、无慈孝之说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臣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危及的情况下出现忠臣救国的情况,在清平盛世很少有显现出忠臣气节的,因为没有必要需哪位来为国家慷慨献身。我们常看电视连续剧,这个方面的表现就很突出。实际的以于谦的救明朝可以看出,在蒙古的侵略下,明英宗被抓时,于谦率领明朝大臣扶持新皇帝上台、并抵御蒙古的侵略,救明朝于危难之中,在明代宗眼中就是救国的大忠臣。所以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但在太平盛世的时候看起来所有大臣都很一般,基本都差不多,即使出现几个奸佞的臣子也被很快受到排挤,在朝中缺乏了发言权。

老子用简短的四句话来指出了对仁义礼智的看法、家庭中关系的看法、国家与臣子的关系。真正是圣人之言,让后世人看到仁义、慈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让人们学会遵循天地自然规律,谨守大“道”;让人学会在这些社会的精英中如何去明辨是非;让人怎么做好父母、怎么做好子女;让统治者如何来认识臣子的忠奸,如何来做好一个帝王。圣人之言、警示后人,值得学习。

举报/反馈

重拾史事

4549获赞 3654粉丝
历史那么久,可以再看看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