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将军是共和国开国将军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从他的孙子耿巍地回忆参访录之中也可见一般。
“我的爷爷耿飚是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防部长中唯一一位没有授予军衔的国防部长。但是他的精神品质与做人做事的风格,不仅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下属,也为后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成为了家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人民,耿飚将军总是非常爱惜,这一处事原则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曾有乡绅希望聘请耿将军的父亲作为团保,结果被父亲断然拒绝,他不希望自己与鱼肉百姓的地主豪强们同流合污。
所以小小的耿飚受到父亲很深的影响,他在年轻时就加入了红军。
很快他在红军之中就面临一次重大挑战,他们团的任务是到乌江之上开辟道路,而耿飚正是前卫团的团长。
乌江在当时实属天险,即使站在岸边也因为巨大波涛声而产生眩晕之感,乌江对岸又有着重兵把守,要在江面上架起浮桥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没有办法,耿飚决定组织士兵强行渡河。但因为炮弹的轰击,加上计划不周全,第一次强渡失败了。
随后耿飚改变策略,再次组织渡河,但先头部队依然杳无音信。
时不待人,耿飚只得组织部队强行渡河架桥,幸运的是先头部队又一支小分队成功渡过对岸,从侧后方完成对敌的突袭,当大部队发起强渡时,他们立即配合出击。
终于耿飚的先锋团通过强渡占领桥对面的高地,但是其他部队不可能像他们这样强渡,那可是要牺牲不少人的。
在全团上下群策群力之后,终于商讨出架桥的方略,桥架设好后,正好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一众首长来到桥边视察,毛泽东听闻架桥的经过与途中的艰辛,连连称赞。
在乌江天险面前,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耿飚将军调度有方,加上麾下战士英勇作战,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创造性的架设了一座浮桥,供大部队经过,强渡乌江的几次调度也是这位传奇将军优秀所在。
但假如只是这样,耿飚或许也仅仅是一位有指挥能力的智将,实际上他在勇武方面也丝毫不逊色。
父亲耿楚南武功高强,也传承了部分武功给耿飚。
后来耿飚在驻守陕甘宁边区期间,因为猛兽扰民,于是耿飚亲自率队上山打猎。
凭借出色的胆识,耿将军大四的野兔、野狼无数,并且还杀死了几只老虎,颇有传记话本中武松打虎一般的传奇。
不过耿将军虽然经历非常的传奇,但是他自己本人并没有因为功劳和能力居功自傲,反而非常注重家风建设与自身的道德修养。
据耿巍回忆“自己的爷爷耿飚也是受到父辈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遵循祖训与党的纪律,成为了他贯彻一生的行为准则。”
湖南云霄山之下,有一座晚清的民居耿传公祠,这就是耿家的先祖。
耿传公祠的祖训就可以窥见与耿飚将军家风相似之处“重孝行、在养廉、贵知耻、慎交友、戒奢靡……”。
从革命与抗战中的铁血战士,到建国后外交人才,耿飚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些行为准则,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他的初心一直未曾改变。
耿巍也评价“爷爷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一杆秤,非常注重尺度,低调内敛,但又不失亲和,当作为国家大使访问外国时,又能让这些外国领导人能够认识到一个最为真实的中国,爷爷无愧为国家大使。而且爷爷时常教导我们不要搞特殊,要为人民服务,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
伴随耿飚的行事风格的还有经典的“耿飚之问”被记录进了共产党的党史之中。
根据党史宣传月刊《世纪风采》2015年的刊文记载,1991年已经从中央退休的耿飚回到了陕甘宁地区视察,饭后他住得招待所来了一群“告状”的百姓,他们对于县乡干部的一些行为非常的不满。
随后耿飚召集了当地的干部,没有责骂,而是讲了一个故事,50年前,耿飚曾经率部驻扎于此,一位战士犯了纪律错误,当时按照规定必须枪毙,但老百姓得知后,纷纷赶过来求情。
甚至有老百姓跪下表示共产党都是好人,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
最后被群众们感动,耿飚只得放过了这个战士,讲到这里耿飚反问在坐的干部,假如你们这些人,犯了错误,老百姓还会替你求情吗?
全场官员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回答,这就是记录进党史的“耿飚之问”。
为人民服务是耿飚一生中最为看重的,不管是家风还是党的纪律都贯彻其中,甚至对于子孙的要求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耿飚被毛主席任命为外交大使。本来对于这个工作,耿飚是有所顾虑的,因为他不懂外语。
但毛主席在接见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时的讲话消除了他的疑虑:
“你们是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大都是从部队征调上来的高级干部。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需要新的外交干部。虽然现在我们高级干部中懂外语的很少,但是暂时不懂外语,也能当好大使,汉代的班超,张骞不是也不懂外语吗?他们照样能够做好外交工作。”
说干就干耿飚将军在外交官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时间。
虽然一开始耿飚对于外语一窍不通,只能随身带着翻译。
但是耿飚没有放弃学习外语,他特意找来一名外语老师苦练口语,终于在担任外交官一两年后掌握了几门外语,让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这位外交官刮目相看。
除了敢于去做艰难的事,耿飚这位外交大使还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外国的情况,向中央反映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这也就是他敢说敢表达之处。
耿巍也曾回忆:“在大是大非面前,爷爷从来毫不犹豫,敢于违真理而抗战,在工作上也是敢于负责的,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枉顾个人安危与利益。”
1956年初耿飚受命出任巴基斯坦大使,这时他的任务就是要打破帝国主义对于新中国的封锁,打开巴基斯坦通往欧亚大陆的门户。
为了实现毛主席“打开西门”的战略决策,耿飚多次访问巴基斯坦,并极力不促成两国的民航与交通建设。
1964年,中巴航线正式通航,耿飚在促进中巴关系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是虽然是由毛主席提出的,但是耿飚也是负责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的。
甚至到今天,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与“中巴经济走廊”的想法,也部分取自耿飚的外交经验与理念。
1969年,耿飚出任阿尔巴尼亚大使,在任期间,他发现中国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被阿尔巴尼亚肆意的浪费。
经过了他的思考,他认识到中国目前对于其他国家的援助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不仅加重了国内的经济负担,还对于援助国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但这是否定我国的外交援助方针和否定欧洲的社会主义,这是非常危险的政治信号。
但耿飚还是如实向中央反映这个问题,并没有顾虑到自己的个人安危。
幸运的是这封反映真实情况的信并没有落入到反革命的手中,看到信的主席对于耿飚敢说真话的行为大加赞赏,并随即改变部分援外工作的既定方针。
同僚对于耿飚的大胆提出意见的行为也是非常感叹,声称在那个时代耿飚是敢这么提意见的第一人。
耿飚在退休后并没有忘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坚持公益事业直到去世。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受到影响,耿巍也曾坦言:“爷爷的高尚品质对于我的影响非常的大,我现在从事公益事业,也是在继承他的遗志与精神。”
其实耿飚从年少到白头,一直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战争年代,在留守陕甘宁边区时,他就在战斗之余,处处关心群众,解决民生问题。每年帮助贫农耕作秋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时常不怕牺牲。
当外交官期间,耿飚非常想念国内的人民,对于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也在缩减用度,对于国家利益更是锱铢必较,毕竟那些都是国内百姓节衣缩食的成果。
退休以后,耿飚回到了自己守护了十多年的庆阳,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留守在当地的老战士更是对于这位老首长非常的尊敬。
耿飚一路上慰问那些老红军与老八路,特意留下了一笔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老红军与八路。
2000年6月23日耿飚在北京逝世,并留下了救助庆阳失血儿童的遗言,他的遗孀赵兰香特意设立了兰香基金会专门用于救助失学儿童。
耿巍也成为了爷爷的为人民服务的继承者,建立了中国慈善事业的雏形,并为之燃烧自己全部的力量。
耿巍一路探访英烈家属,希望爷爷的基金会能够把钱切实发到他们手中。
他的足迹遍布多个边区,每每走过一地,他都会觉得自己爷爷的愿望又实现了多一分。
带着爷爷的殷切希望,耿飚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之中,继续为人民服务。
红军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耿飚这样伟大的红军战士,理想主义的火焰才不会熄灭,中国的未来才能够有着更为光明的道路,我们的后人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