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会议”,井陉丰碑!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

现在,河南的红旗渠名扬四海,河南有关部门已撰文《以“世遗”眼光看“天河”,重新定义红旗渠》,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红旗渠开挖于1960年2月,经过十年奋战,最终凿出总长为1500公里的灌溉渠道。您知晓她与井陉绵右渠的故事吗?

早在红旗渠开凿之前,就有一条人造“天河”盘绕在太行山上为民造福了。这就是井陉县的绵右渠。井陉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往往十年九旱。更可恶的是,常常瞬时暴雨成灾生祸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的8年间,境内就有两次特大罕见的暴雨,给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1952年7月7日下午5时,全县普降冰雹伴暴雨,砸死砸伤276人(死31人)、大牲畜41头,冲毁房屋近万间、耕地4500亩,仅金柱村就被砸死21人,砸伤30人。1956年8月初,全县连降三昼夜大雨,山洪暴发,甘陶河和绵河水位猛涨,冲毁土地27399亩,淤压57893亩,倒塌房屋19900间,砸死、砸伤40人(死22人)。同年的6月27日凌晨5时许,一场暴雨,致使当时还属于山西平定县的汪里村(1958年划归井陉)西坡发生泥石流,冲淤32户,死亡96人,其中绝7户。这8年间,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6000万斤左右,平均亩产仅170斤,全县21万人口,人均一天不到8两粮。而1957年一年更是无透雨,粮食歉收,全县吃返销粮344万斤。这就是井陉的现状。穷就穷在一个“水”字上。

井陉想致富,必须先治穷;要治穷,必须先治水。中共井陉县委书记傅积意早就憧憬带领全县人民凿渠引水,造福家乡,拔掉“穷”根。傅积意1918年出生于井陉小作河畔的北石门村,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本县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56年2月接任井陉县委书记。

1958年1月18日至2月14日,傅积意在保定参加了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会上,省委提出“苦战三年,基本改变河北面貌,农业生产十年规划在五年内完成奋斗目标”;紧接着他又参加了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联席会,听取全专区农业生产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苦战三年,改变全区面貌,十年道路一年完,一年实现水利化。”今天听来,这些提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但人毕竟应有一点精神。省、地会议后,傅积意书记坐不住了,他下决心,准备发动全县人民兴修水利,并根据省、地会议精神,结合井陉的实际情况,准备向全县人民提出要“搭大台子、唱大戏”,“手提绵河上高山”。对此,他多次召集县委一班人进行研讨、论证,多次深入基层征求和听取乡、社干部及群众的意见。为了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1958年2月18日——农历戊戌年的大年初一,他特邀请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梁双璧来井陉过年。名义上是请书记来过年,实际上是想让领导来井陉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梁双璧书记心里很清楚井陉县委邀他来过年的目的,在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联席会上傅积意已向他汇报过井陉正在制定开渠引绵河水上山的计划。

梁双璧一早赶到井陉,没顾上喘口气,即由傅积意陪同带路,直奔南关火车站乘车前往娘子关,考察绵河水源和沿河地势。他们一行在娘子关下车后,察看地形,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考察,梁双璧书记当即拍板支持井陉开凿绵右渠。根据当时绵河水源和开通绵右渠规划,石家庄专署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浇灌面积,让平山和获鹿两县也受益。于是,中共石家庄地委和专署决定,成立了由井陉县委书记傅积意、副县长石重山和平山、获鹿两县有关领导等组成的井(陉)平(山)获(鹿)施工委员会,正式启动开凿绵右渠工程。此期间,傅积意和县长路玉明、县委副书记董明道、县水利科技术员李兴邦等曾多次到娘子关考察,从井陉(今井南)站一上火车,就在车厢里议论开渠的事宜,事后知情人称之为“车厢会议”。

劈山凿渠引水上山造福井陉。新中国建立前的历朝历代,有哪一位县太爷敢如此想,更不用说去做了。他们只想为官一任,中饱私囊。这一点,他们比不上井陉的一位志士——南横口村的马作霖。他不仅敢想、敢做,还绘制了开渠线路图,并筹措资金准备动工,只因时逢战乱,未能付诸实施。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他所绘制的开渠线路图,为日后开凿绵右渠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作霖,幼名学联,1898年生于南横口,6岁入私塾,后就读于正定河北七中。少年时他即胸怀壮志,曾书写李清照的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条幅,悬挂于卧室自勉。马作霖身材魁梧,性格开朗,谈吐诙谐,为人坦率。1917年,他身揣7块银元只身出走,考入山西讲武学堂。1920年从山西讲武学堂毕业后便直接到国民党将领商震部下供职,历任排、连、营长,后升任为中校参谋,颇得商震的赏识。1931年,经他再三请求调回井陉,任井陉保卫团大队长。

马作霖生在井陉,目睹家乡十年九旱、百姓“糠菜半年粮”的穷困生活,身在军旅时遂萌生修渠引水浇田的想法。在一次绘制军事地图勘察地形时,他着意研究井陉地势,认定引绵河水上山是完全可行的。于是,他毅然辞去了保卫团大队长的职务,一心一意为修渠奔波起来。他首先动员本村富户和至亲好友集资,经四处奔波,在1933年组成了“绵右渠筹备处,”自任主任。筹备处主要成员有于家村高富生、秀林村高梦君、北关村黄承孝、北横口村李占魁和南横口村马述之等,其中一向乐善好施的狼窝村大财主梁素敦不仅是积极参与者也是捐资大户。

绵右渠筹备处成立后,马作霖利用他与河北省有关政要者的关系,特别是与商震私交甚厚,经多方活动,再加上北平民国大学教务长兼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校长焦实斋(井陉南固底村人)奔走呼吁,终于取得了河北省政府的支持。河北省政府致函华北水利委员会,要求按照马作霖的开渠设想免费勘测地形、绘制图纸。1935年11月设在天津的华北水利委员会派来工程技术人员20多人,从地都村(当时属山西省)由西向东开始测量,历时半年,至1936年5月勘测完毕。马作霖亲自参加实地勘测,多次协同当时县长任甫亭慰问犒劳测量人员。制图工作完成于天津法租界。按当时所绘图纸所示:水渠引水于地都村西,渠道分总干渠、南干渠和三条支渠,向东止于甘陶河,南止于柏山岩。干、支渠总长2795公里,引水量为每秒两立方米,浇灌面积5200亩,总工程量177万立方米,共需资金52万元。

图纸绘制完成后,马作霖信心百倍,立即着手集资施工。他向亲朋密友及族中人等多次表示:为修渠即使倾家荡产,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他一面争取井陉县政府支持在本县集资,一面通过上层关系争取河北省政府援助,为此河北省建设银行在井陉还设了办事处。他还计划利用梅庄东山原料充足、运输方便的优势,同时开办水泥厂。不想政局突变,日本侵略者攻陷天津,华北告急,到处人心惶惶,开渠引水成为泡影。国难当头,马作霖只得忍痛放弃开渠施工的计划,又毅然归队从戎。临行前,他再三嘱托父亲马清佑、长子马全靖说:“渠现在开不成了,我走后,家里丢了什么东西,也不能丢掉这份图纸。等赶走日本鬼子后,我回来一定要把渠开通。”经焦实斋介绍,马作霖又在中央军关麟征部任职。1938年3月,参加了台儿庄大会战,升任旅长;后随关麟征军团调往湖北,参加武汉保卫战。是年8月1日,在一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41岁,遗骨葬于武昌象鼻山。马作霖走后,其家人便将图纸置一瓷管中,两头密封,珍藏于夹壁墙内。直至1957年底,井陉县委决定开凿绵右渠时,听说马家藏有一套绵右渠图纸,当即派人前去联系。马家深明大义,马作霖的遗孀梁氏将完好保存20多年的图纸取出,让儿子马全靖和长媳许喜秀送往县委,为绵右渠选线与测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定线测量工作提前完成。

1958年3月8日上午8时整,绵蔓河畔擂响了开凿绵右渠的战鼓。

中共井陉县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组织了3万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开赴修渠工地。当时,开凿绵右渠是井陉一切工作的中心。县委提出的口号是:“一切服从水利建设,一切服务于水利施工。”“开渠高于一切,开渠人人有责。”在劳动力调配上,要求直接受益的乡社抽调劳力总数的80%,暂不受益的乡社抽调60%,非受益的乡社也要抽调30%。水利建设大军中,上有60多岁的老者,下有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武家庄武发祥祖孙三代齐上阵,各乡社都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姐妹争着上“战场”的感人事迹,如同当年纷纷参军“打东洋”一样。全县的工作分为前线(开渠工地)和后勤两部分,不论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各级领导,都要全力以赴支援“前线”。

绵右渠开始施工不久,4月30日,中共石家庄地委即按照省委大搞水利建设的指示精神,组织了全专区16个平原县5000多名民工,自带粮食和工具,来井陉进行支援;同时成立了以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施正福为司令员兼政委的绵右渠施工司令部。整个投入绵右渠开挖的水利大军编成5个团、44个营、218个连,全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纪律化、劳动战斗化管理。大干40天后,6月11日,16个平原县撤离。在施工过程中,井陉矿务局三矿、四零二(现三五零二)厂、四一零(现三五一四)厂、石阳复线等15个驻井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并筹措20余种800多件机器设备予以无私援助。

绵右渠第一期工程蜿蜒于海拔380多米的高山上,水利大军逢山开洞,遇沟架桥,全部为人工作业;所用工具就是钢钎、铁锤和炸药。工程一开始即遇到困难:娘子关(原称苇泽关)渠口的“皇姑石”软硬不吃,地都村冷栈的“火钢岩”坚硬如钢,蔡庄河南鸡架山的500米隧洞更是难掘进。皇姑石又名绵羊石,是多年水流的矿物资凝结而成,这里河床狭窄,地形险恶,分包这段工程的米汤崖营桃林坪连的民工们,拼搏了几天,只划破了几块山皮,打眼放炮,只冒白烟不见裂缝。连长陈富瑞冥思苦想,经多次试验,研制出竹筒装药的爆破方法,终于打开掘进绵右渠的第一道关口。冷栈离皇姑石不远,此处终日不见太阳,开工时正值初春,坚冰未化,民工们身系安全绳战斗在厚冰覆盖的半山腰,打一米炮眼需换四五根钎子,进尺艰难。对此,工程司令部统一组织了84名神锤手进行打眼大会战,会战中许黑狗和许日章创下日(8小时)打眼12.6米的最高记录。许黑狗是台头连连长兼技术员,时年33岁,他苦干实干加巧干,摸索出一套打钎的经验,即“狠、准、快”——用劲足、抡锤快、砸钎准、转钎均,一分钟打钎60至80下,锤锤不落空,在他的带领下,全连打钎由日均3米上升到8米。大楞山工程难度更大,5条山岭成60度斜坡,渠床由此山腰通过。分包这段工程的台头营,人人腰系保安绳,冒着生命危险打钎放炮。由于这里横断层不到1米,炮眼深度不能超过80厘米,百层斜插打拴眼无效,必须打台眼。他们群策群力,在许黑狗、许日章的带领下,全营钢钎日平均打眼8.2米,经过3个月鏖战,渠床终于顺利盘过大楞山。

绵右渠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渠伊始,绵右渠司令部即建立了党委会,县委书记傅积意任司令部党委书记,董明道任副书记。各施工团建党委会,各营建党(总)支部,绵右渠施工指挥部下属各团、营共建党委会4个、总支23个、支部160个,参战民工中共有党员2170名、团员1913名。司令部党委还提出“一帅四将”齐上阵,即党委书记挂帅,“政、青、妇、武”四将各自施展自己的职能本领。在施工中,各级党组织特别注意培养积极分子,把那些思想好,不怕苦、不怕累的民工吸收到党内来。绵右渠工程第一期施工期间共发展党员592名,发展团员507名,培养积极分子448名。为了配合搞好思想教育,做好宣传工作,司令部还创办了《绵右战报》,及时公布工程进度,报道先进典型事迹,介绍施工经验,传播连队信息。该报每日一期,在第一期工程期间共出版260期。各施工工地还以黑板报、广播台、跃进榜、五好楼、跃进门等20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鼓动,促进了各工地比、学、赶、帮活动的开展。此外,为保证施工的物质需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绵右渠司令部建立了6个木工厂和14个烘炉,专门修配工具,各营、连也都建立了工地蘸钎点;同时还建了31处石灰窑、5个荆编厂、2个水泥厂、一座火药厂,并有计划地组织民工利用工余时间,刨矸子、刨铁矿、割白草、拧火绳、搞运输,用其收入解决伙食上的零星开支,帮助生活困难的民工解决过冬的衣被等问题。

绵右渠第一期工程于1958年3月8日开工,1959年1月5日完工,用时210天。自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村下引水到狼窝村,全长24公里,其中总干渠10.4公里,渠宽10米,水流量10立方米/秒;从乏驴岭往下渠宽6米,水流量6立方米/秒;可浇地5万亩,解决了10个旱庄的人畜饮水问题。期间,井陉、平山、获鹿三县人民共发动劳力2.5万名,劈开大山9座,凿山洞9个,建成渡槽14座和一座150万方的渠下库,此外还建水闸、涵洞、防洪桥800多处;整个工程共开凿石方102万立方米,开挖土方123万立方米,浆砌石方6.4万立方米,用工175万个,投资达185万元。

1959年1月15日,绵右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通水典礼在朱家疃村举行。这一天,绵右渠沿线的群众如同办喜事一样,天还没亮就成群结队涌向渠边,迎接渠水到来。80多里外的威州、上安、白王庄等村的群众,也乘火车赶来观看;吴家庄300多名群众顺渠步行5里多来接水。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省政协副主席周思诚、省水利厅副厅长乔辛炴和中共石家庄地委第二书记梁双璧、石家庄市市长马赋广、石家庄市委书记处书记贡文屏等领导同志出席了通水典礼,衡水、深县、藁城、新乐、正定、元氏、宁晋、束鹿、获鹿、平山等县及山西平定娘子关乡、驻井单位和全县各公社及县直各单位共计8000余人参加了通水典礼。上午10点,副省长高树勋为通水典礼剪彩。随着炮声、锣鼓声,绵右渠水犹如一条玉龙,沿着绵蔓河畔的渠道飞奔而过,水渠两岸群众的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与此同时,国家农业部1月13日特发来贺电:“欣喜绵右渠第一期工程竣工,初步效益增加灌溉面积五万余亩,部分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也获得解决,这是你县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兄弟县的无私支援下,所取得的又一胜利。希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发电、田间工程和平整土地等任务,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值此放水之际,特电祝贺。”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送来锦旗,省、市领导纷纷为通水题词祝贺。1959年1月20日《河北日报》在头版以《劈开太行山驯服绵河水民办绵右渠首期工程竣工》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副省长高树勋为通水剪彩的照片;1月18日,《建设日报》和《石家庄日报》都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对绵右渠的开挖分别作了全面介绍,并刊登了高树勋及地、市领导在通水典礼会上的讲话。1月21日,《河北日报》在第二版又特载了杨存茂等4人写的的长篇通讯《太行山上的凯歌》;2月3日,远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也以“绵右渠东出娘子关引水直上太行山”为题作了报道。据悉,对绵右渠的开挖,有关报纸已发表的报道、评论或署名文章还有《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又一光辉范例——山西河北人民共同开发绵河水》、《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一课》、《娘子关上话友谊》等。

绵右渠的开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关注。1958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雄伟的绵右渠》在全国放映。同年秋,作家李文珊的《娘子关下话友谊》在《人民日报》发表。1959年,赵锡主编的诗歌选和其创作的《绵河边上》连环画被选入小学课本;同年,由安跃光等人撰写的《太行山上引巨龙》一文在《河北日报》发表。此后,绵右渠模型曾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并运往阿尔巴尼亚展出。一时间,到绵右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被井陉人战天斗地、开渠治水的精神所鼓舞。1959年11月30日,井陉县绵右渠司令部召开英模表彰会,隆重表彰先进模范单位162个、先进个人2790人,其中特等先进单位14个、特等劳动模范48人。

绵右渠第一期工程胜利完工通水,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1959年3月,全县抽调3万民工开始了第二期工程施工。当时县委的指导思想是工程越大越好、进度越快越好,设想在全县“左右开弓”:即向南从狼窝到上安继续开通绵右渠,向北从乏驴岭到赵庄岭开通绵左渠。后勤机关已先期进驻良都和贾庄两地,部分施工物料也分别运到这两处。但是根据测量设计,绵右、绵左两条干渠整个工程要跨越绵河、小作河、甘陶河、割髭河和上安洼地,需要建造5处大型倒虹吸,而这些工程所需的大量钢材、水泥,县委多次派人跑遍山西、河北和东北等地的钢铁企业,都未能解决,“左右开弓”变成了“左右为难”。

面对新的困难,县委书记傅积意提出:“就是自己挖煤、采矿,自己炼铁、铸管,也要让水渠跨过山涧谷底!”于是,一面准备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开渠,以渠养渠”,在工地上办起了石灰窑、木制厂、水泥厂、火药厂、修配厂和荆编厂,做到“工具自己造,石灰自己烧,资金自己筹,粮菜自己带”;同时,一面呈文直报中央,“特请中央帮助解决”。不想3月16日发出请示报告,4月8日省人委即批文下来。批示说:“今年集中力量先跨绵河,其余四处应到明年施工”,“乏驴岭倒虹吸所需铁料,由冶金局在四五月份调拨970吨解决。”这个批示,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1959年9月29日,井陉县委重新成立了绵右渠施工司令部。县委书记傅积意亲任政委兼司令员,司令部下设一室四处和7个团、1个独立营,并建立贾庄分会。同时以田沛林为团长的人民渠也开始施工,县委主要抓绵左渠的施工。

绵左渠首战工程是乏驴岭东坡跨越绵河的倒虹吸,这是主体工程。工程由河北省水利厅工程师韩化骏协助设计。它从绵河右岸悬崖往下行,穿过石太铁路、石太公路和宽150米的绵河河床,爬上左岸陡坡。整个倒虹吸全长451米,水压头57米,铸铁管直径1.5米,双管并排,设计流量为3.5立方米/秒。铸铁管由石家庄新生铸铁厂制作,管路安装由石家庄第二建筑公司协助安装。此项工程技术性强,建设者们创造了无轨吊装法,即在铁轨下挖山接管,双轨复线上的火车照常东西穿梭运营。事后铁道部门有关人士说,这种轨上行车不停、轨下同时施工是前所未有的。这项工程于1960年3月15日完成,是当时华北地区第一处双排铸铁管倒虹吸。

左干渠通过井陉矿区时,为了绕过煤田采空地带,需开凿一条长3200米、宽3米的地下隧洞。由于该地段岩石破碎,容易坍塌,施工技术人员便采取了“竖井、斜井多头合击”的办法,攻克了施工难关。整个隧洞石料拱券,混凝土打底,经过400天的大干,于1960年3月全部竣工。

菩萨崖三角龛是跨越小作河又一个倒虹吸,全长140米,由县水利局霍同兴设计。圆形的管道全部用料石砌筑,结构是料石浆砌,水泥勾缝,混凝土灌浆,并外加保护层,被整个河床覆盖。石料结构的倒虹吸是绵右渠施工中的一大创举,在水利建设上也属少见。连环洞紧接三角龛倒虹吸,渠道要通过高35米、长2000米的山崖。台头连发挥了善打石洞的特长,经过75天的大干,完成了610米的连环洞。此外,在库隆峰石门峡山谷,干渠再次穿过小作河时,建设者们用“桥梁、渡槽、倒虹吸三合一结构”,建成了长52米、宽10米的“路水同桥”,即下行洪水、上通公路、中走渠水的三跨五眼的石拱大桥。

1960年1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竣工,从乏驴岭至小作镇石门村,全长66公里,干渠底宽5米,设计过水流量3.5立方米/秒。此期工程共劈凿大山20座,跨越沟壑166条,铺设倒虹吸2处,开凿隧洞10处、总长4245米,架设渡槽13座,修筑上下防洪小型建筑物165处,整个工程共动土方202万立方米、石方166万立方米,浆砌石方8.6万立方米。通水后可浇地9万亩,解决22个旱庄人畜饮水问题。与此同时,人民渠从庄旺电站分水口接水到东高家庄,总长51公里的工程也告竣工。1960年3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通水典礼在乏驴岭倒虹吸出水口处举行。出席通水典礼的有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宙光、石家庄市副市长赵世芳和驻井部队、中共井陉县委的领导以及各施工团连以上干部和评选出的165个先进集体、250名先进个人与当地群众,共计5000余人。井陉县委第一书记傅积意在会上讲了话,绵右渠施工指挥部负责同志作了工程介绍。

当年,全渠百里工地,到处是紧张劳动的民工,顶着星星出工,踏着月光收工。每逢中午、傍晚,施工工地炮声隆隆,几十里外就能听见。期间,来井陉县体验生活的天津作协作家、兼任井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润身,曾编写了一出《秋雁路过井陉县》的舞剧,表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当群雁飞临井陉上空时,由于炮声不断,徘徊不能前进,于是头雁给路玉明县长通了“电话”;县长令指挥部下令“停炮五分钟”,群雁才得以通过。(来源 :《中共井陉六十年史话》)

编辑 | 韩晓红

邮箱 | jingxingfabu@163.com

原标题:《“车厢会议”,井陉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