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曾有食客三千,气度不凡。但与他相关的,却有一个看起来并不体面的成语,叫作“鸡鸣狗盗”,这是怎么回事?
01鸡鸣狗盗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他的父亲田婴,从齐威王时就任职当权,齐宣王时任齐国宰相,赐封于薛邑,记住这个“薛”字,后面还会提到。
秦昭襄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 299 年,孟尝君得到秦昭襄王的聘书后,踌躇满志地带着门徒等数百人马,去渭水边的秦都咸阳“为相”。
求贤若渴的秦昭襄王与闻名遐迩的孟尝君,谈论六国之事,剖析天下之况,不谋而合,二人有相见恨晚之感。秦昭襄王给孟尝君下了正式聘相之书、相印等信物,孟尝君也给秦昭襄王带去了特产,还有特地制作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漆木高足豆底座等礼物。
后来,丞相金受等人进谗言说孟尝君是齐国人,不会真心为秦国办事。秦昭襄王觉得有理,就把孟尝君和他的门客软禁起来,准备找借口杀掉。秦昭襄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向她求救,并答应用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
孟尝君有门客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偷出献给妃子,妃子向秦昭襄王美言,秦昭襄王随后释放孟尝君。孟尝君随即率领门客连夜出逃,但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
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襄王后悔释放了孟尝君,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由来。宋代的王安石在评价孟尝君的时候,说他“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倒是恰如其分。
02东陵漆豆
孟尝君入秦之事,真实存在,但在《史记》中竟然存在前后矛盾之处,这便是他入秦的具体时间:到底是《秦本纪》的“九年相邦”,还是《孟尝君》中的“八年相邦”?
我们认为,孟尝君入秦应该是在秦昭襄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当文献记载自相抵牾时,考古出土物变成了最好的历史见证者,还记得前文提到的那件漆豆吗?2010年,秦东陵被盗,此文物被追缴成功,墓主正是秦昭王。
最为神奇的是,在漆木高足豆上,刻有“八年相邦薛君造”“八年丞相受造”的字样,这成为了解决历史悬案的关键所在。那么,这里的相邦薛君是谁?丞相又是谁?在《史记》中,我们找到了两人的关系,即“薛君以受免”。
意思是,薛君因为(金)受的嫉妒诽谤而被罢免了相邦职位。显然,这个薛君指的正是孟尝君田完,他因封地在薛,也被时人称为“薛君”!所以,这件文物用客观事实,直接证明了孟尝君的确是在昭襄王八年到了秦国。
此外,长期以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相邦”和“丞相”是一个官职, 而根据高足豆上的铭文,也再次证明了这是两个官职,而相邦的地位显然高于丞相。
如此一来,一件文物,不仅成功解决了《史记》中时间的混乱,也纠正了丞相与相邦的区别,也让孟尝君“鸡鸣狗盗”之事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