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汪精卫的子女们来说,1944年11月10日这天是十分沉痛的一天,就在这一天,在日本的名古屋,已经患病多日却救治无效的汪精卫,结束了他的弥留,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这位“中国头号大汉奸”因病而死无疑是个好消息,但他的家庭,妻子陈璧君和五位子女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他死后,他的几位子女又何去何从呢?

一生纨绔,被判汉奸的长子汪文婴

汪文婴,又名汪孟晋,1913年在法国出生。作为汪精卫的长子,汪文婴可谓是几个孩子中最像汪精卫的了,不光长得像,脾气和秉性也十分相似。相应的,他受到汪精卫的影响也是最深的。

和其他几位弟妹相比,汪文婴是位典型的纨绔,早在留德求学时期,他的生活就过的很奢华,车子房子都配备的很齐全,甚至还要求和希特勒一样的座驾。汪精卫叛变后,他也紧随其后的成为了一名汉奸。

他在汪伪政府任职期间,所做的最努力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汪家的财产向海外转移,以便即使抗战胜利后,汪家也有后路可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44年,汪精卫被暗杀后病死日本。他的妻子陈璧君仍想留在大陆等待翻盘,可是她没有想到,翻盘的机会还没来,抗战就已经胜利了。抗战胜利后,陈璧君作为“头号女汉奸”被判处无期徒刑,但直到她病死在监狱中,也没有认罪。

汪文婴作为汪精卫的长子,一直效力于汪伪政府,做了不少坑害国民的事情,所以也被判处“汉奸罪”而入狱,并且与母亲陈璧君关在同一个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

在狱中,汪文婴与当时的战犯是同样的待遇,但由于家境优渥,用钱财上上下下做了打点,所以并没有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

他与母亲陈璧君时常见面,两人也少不了相互扶持,但陈璧君早年的行为性质十分恶劣,且始终拒绝悔改。可汪文婴比他母亲清醒的多,在狱中坚持积极改造,到了1948年,汪文婴得到了一个机会,被提前假释出狱。

出狱后,他直接变卖了上海的所有财产去往香港,之后又逃往美国。

在美国,汪文婴始终害怕被人认出他是汪精卫的儿子,所以一直小心翼翼的隐姓埋名定居在加州。这种时候,早年他为父母转移的那些财产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他将这些财产悉数取出,在美国买了三辆汽车,三幢别墅,过着十分优越的生活。

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忘记自己的身份,他始终从未对任何人说过自己是汪精卫的儿子。直到2011年,已将近百岁的汪文婴去世,人们才从墓碑上知道了他的名字。

积极抗日,教书育人的长女汪文惺

汪文惺是汪精卫的第二个孩子,她仅比汪文婴晚一年出生,她同样也出生在法国。汪文惺是个早产儿,但在汪精卫的两位朋友的精心照料下,她不仅没有早夭,还成了兄弟姐妹中最长寿的一位。

汪文惺的性格有些像她的母亲陈璧君,坚毅果敢,十分有魄力。但和陈璧君不同的是,她和她的丈夫何孟恒都受过良好的新式教育,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和汪精卫夫妇的政见都不合。她还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参与过游行,积极的进行抗日宣传。

汪伪政府成立后,汪文惺夫妇二人始终恪守民族大义,不曾担任任何要职,她甚至许多次在公开场合斥责父亲的行径。

汪精卫病逝后,汪文惺与丈夫移居到了香港。他们在香港也并没有隐瞒身份,依旧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夫妇二人先是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鲜花农场,但很快就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了。

此时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为了生计,何孟恒先是去了小学教英文,晚上利用空余时间做英文文章的翻译,赚取外快。汪文惺也自学了缝纫以贴补家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何孟恒拿到了香港大学教授的聘书,汪文惺也拿到了香港教育训练班的毕业证,两人先后开始任教,才顺利的养大了三个女儿。

他们陆续把三个女儿送到了美国定居。1981年,何孟恒退休后,夫妻二人也跟随女儿们前往美国新泽西州定居。据说晚年的汪文惺身体依旧十分康健,80多岁的时候还敢独自骑马,90多岁的时候还能自己开车,在儿女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才放弃。

汪文惺夫妇二人没有像汪精卫的其他子女那样对父母的事情闭口不谈,而是广泛的接受采访,为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曾被绑架,终成修女的次女汪文彬

作为汪精卫的第二个女儿,汪文彬的身世可谓是比较坎坷的。

汪文彬1920年在上海出生,小名叫圆圆。虽然她与姐姐汪文惺一样反对父母的政治主张,也都不曾在汪伪政府担任伪职,而是定居在无锡,过着普通平民的生活,而且还曾在当时的无锡中学听课,并因此结识了当时在无锡中学任教的徐锡祯,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但作为汪精卫的女儿,在汪精卫突然宣布叛变投敌之后,她还是受到了牵连,被一伙十分不理智的歹徒绑架,遭到了许多折磨。

根据徐锡祯后来的回忆,他与汪文彬的感情刚确立不久,汪文彬突然就失踪了,后来有人传说她被绑架到了偏远的农村,在这期间汪文彬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一直过了20多年,她都始终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

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她也没有提起过父亲汪精卫的名字,而是忍辱负重的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念在她从未跟随父亲汪精卫叛变,我党政府还给她安排了工作和住处,让她在大陆好好生活。

直到1973年,汪文彬才在大哥汪文婴的帮助下移民美国。而她和徐锡祯两个人就再没有见过,直到1986年,汪文彬托朋友给徐锡祯寄了一封信,后来他们才恢复了书信联系。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两人都终身未婚,但也没有再续前缘。

汪文彬定居美国后,并没有继续平淡的生活了此一生,而是又前往印度尼西亚做了医生,并努力发展自己,最终坐上了印尼政府医药部门的高级主管。

但汪文彬的人生又一次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她在政坛叱咤风云,即将走向巅峰的时候,她也许是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也许是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她突然像看破了红尘一般,选择激流勇退,做了一名清心寡欲的修女,再一次回归了隐居生活。

酷似母亲,曾任教授的幼女汪文恂

汪文恂是汪精卫最小的女儿,她1922年出生在汪精卫身边,从小就一直跟随着汪精卫夫妇长大。汪精卫对这个小女儿可谓是视若明珠,说是百般呵护也不为过,简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汪文恂受母亲的影响很大,性格与陈璧君非常相似,敢做敢为,但与她的两位姐姐都不一样,她选择了跟随父亲叛变,进入了汪伪政府工作

汪文恂在汪伪政府一直担任着汪精卫秘书的工作,帮助父亲整理文件,成了汪精卫的得力助手。在工作期间,她接触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也长了许多的见识,更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了很多本领,成为了一位十分有能力的女性。

抗日战争胜利后,汪文恂眼看势头不对,感觉自己即将大难临头,便迅速收拾东西逃往了香港。

在香港,她并没有被追究责任,生活也并不高调,所以关于她的消息少之又少。

但也有人说,她在1947年爱上了一位已有家室的香港医生,并且情愿放低身份与这位医生同居。这段恋情似乎也十分坎坷,一度把汪文恂折磨到身上常备着毒药打算自杀的地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大概是厌倦了政治,定居香港后的汪文恂并没有再次从政,但她的继承于母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她选择专心搞起了学术研究,甚至还担任了香港大学的教授,向香港学生,教授中国的文化。这看起来也颇有一些讽刺的意味。

2002年,汪文恂最终以80岁的高龄因病去逝。在汪精卫的五个子女中,汪文恂是现今最早去世的一位,虽然也活到了耄耋之年,但依旧是兄弟姐妹中寿命最短的。

勇于认错,重归故土的幼子汪文悌

1928年,汪精卫已经45岁,算是高龄了,汪文悌就在这一年在法国出生。老来得子的汪精卫对他非常宠爱,年纪幼小的他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立志于从军,并且在正规的军事化学校,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接受了教育,懵懵懂懂的跟随父亲进入了汪伪政府工作。

汪精卫去世时,他还只有十六岁。抗日战争胜利后,汪文悌被逮捕入狱,并以“汉奸罪”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但考虑到他年纪尚幼,被逮捕时他还没有成年,且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又宣告缓刑五年。

刑期结束后,汪文悌与姐姐汪文恂一样移居香港,同样是一心投入学术,成为了香港著名的桥梁建筑学家,后来还多次应邀回到内地开展项目合作,为当时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汪文悌还做起了投资,带领许多香港的投资者为正在发展的民族企业注入活力,推动了新中国的发展。

和他的几位哥哥姐姐不同,汪文悌是唯一一位重新踏上故土探望父母的孩子。2005年,已经77岁的汪文悌也许是感觉到自己对国家存有愧疚,也许是觉得自己应该去探望一次父母,他回到了内陆,但此时他能够祭拜的只有汪精卫夫妇的跪像。

面对父母的跪像,汪文悌的内心十分悲伤,不能自抑地嚎啕大哭起来,但他的心中十分明白,这样的结果是汪精卫夫妇自己造成的,所以他从没有为父母求过一次情,因为他知道当初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多么的不可原谅。

在石像前,他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话——“做错事就应该受惩罚”。

汪文悌比起一生都在追求权势的汪精卫夫妇要明智的多,也高尚的多,他没有为了一己私利就抛弃家国大义,也没有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和生活,就拒绝承认父母的罪过。

他忠于自己的祖国,也孝顺自己的父母,但这种孝不是愚孝,他敢于承认父母的过错,也敢于为这种过错承担责任。可以说,“忠”和“孝”在他身上都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结语

王景伟的子女每一位都算得上是人中龙凤,父亲的叛变给他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祸不及子孙”,我们也不能过多的苛责他们。

毕竟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改正了错误后,他们也应该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

举报/反馈

锐评alk

1053万获赞 29万粉丝
提供具有专业性的分析科普
乘风计划作者,教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