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乃鹏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一则家政招聘截图在网络流传。这则招聘由北京某家政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发布在朋友圈,招聘要求是35岁到58岁的女助理,工作内容是陪同50岁女士逛街、理疗、旅游、做家务。但东北、河南籍贯无缘。这则招聘将河南人和东北人排除在外,引发了网友争议,网友指出这样的招聘已经属于就业地域歧视。
主持人语
新闻评论要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去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好的评论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又发人深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几篇关于“地域歧视”的新闻评论,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几名同学所作,这几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有探讨地域歧视的危害,也有对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思考,值得关注。
反对地域歧视 维护公平就业权
杜丽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生)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家政服务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已经成为社会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也是对社会就业环境质量的检验。
从社会个体层面来看,应该鼓励民众对就业歧视等问题积极表达,提高人们的就业公平意识,尤其是受到歧视的劳动者要学会利用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反对就业歧视是一个过程,由于社会运行中存在不少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一些受到歧视的劳动者因担心生计问题不敢表达、不敢反抗,才让这样的歧视成为常态,长此以往会对这些劳动者造成身心伤害,也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为民众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从企业层面来看,必须将反对就业歧视作为企业常态化管理的一部分,避免在人员招聘、用工等过程中出现相似问题。用人企业或者个人应尊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尊重其人格尊严,有义务与劳动者达成公平合理、互利互惠的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市场规范的重要主体,企业必须承担起维护就业公平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管理层面来看,这样的做法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就业促进法中提出向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条件,因此针对就业招聘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应对直接负责的相关企业与个人进行问责,更重要的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为那些遭遇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反馈与举报渠道,让反就业歧视变得更加透明高效。
反对就业歧视需要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之付出,努力消除就业歧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将其从源头扼杀。“事在是非,公无远近”,通过一系列维护就业公平的措施,让违规的企业与个人付出代价,让歧视之风不再继续。
校准选人天平 破除地域歧视
林昱彤(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19级本科生)
地域歧视打破了招聘公平,是个人发展的绊脚石。一行有一行的门路,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都有内容上的差异,因此在选人用人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合理的选人要求应考虑的是个人技术和能力是否和岗位相匹配,籍贯显然不属于这个范围。一样米养百样人,因个别人的错误而没收这个地区所有人的“入场券”,既有悖于招聘中最基本的公平原则,又不利于招聘单位选贤任能。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地域歧视会让部分从业者“走投无路”,阻碍个人发展和生活。
地域歧视阻碍了社会和谐。地域歧视的本质是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认同矛盾。一些地区因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相对于沿海地区经济较落后,因此易成为地域歧视的对象。但随着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差距日益缩短,互联网使地区间文化交流更为深入,不同地区的认同矛盾理应消解。
想要根除地域歧视,需要法律保障、企业自律和个人理性齐发力。在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已有的反就业歧视条例基础上,更多规范企业招聘的法规应被完善,让隐性的就业地域歧视无处遁形。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更应成为杜绝地域歧视的践行者,以良心自律,以道德自省。而个人,应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不做地域歧视的加害者,而是歧视性招聘的监督人。唯有这样,地域歧视才能被斩草除根,招聘选人的天平才能重新校准。
地域歧视寒人心 落后观念亟待改变
胡依婷(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19级本科生)
地域歧视本身源于人们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或听闻的经历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具有正当性。因为个别人的劣行,而给一个地区的人贴上标签,更没有合理性可言。
其实,大学生有时候也面临着地域歧视带来的就业困难。早前某高校学生因为省籍而被一家大企业拒绝,后因该事件被曝出,该企业向公众道歉并开除相关员工。这一舆论反响释放着时代进步的信号,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利用舆论,让地域歧视的刻板印象逐渐消弭。
法律永远是我们手中的剑,是正当的维权途径。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可以为就业做准备,即掌握关于就业规定的法律知识,学会收集证据、申诉等维权步骤。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有学者指出,即使现在没有关于地域歧视的特别规定,但我们依旧可以根据这一基本规定维护自身权益。
地域歧视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最直接受伤的是就业者,让他们与心仪的岗位无缘。同时它也会伤害被歧视省份的学生,打击他们的热诚。同时这一狭隘的观念也在阻止我们思想的进步,阻止我们成长为更加理智与开放的人。因此,面对落后的观念,我们应采取行动,去改变、淘汰它。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报

111万获赞 87.2万粉丝
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