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南京),在这期间洪秀全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规定,尤其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意义最为重大。这部纲领性的文件,是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基于平等思想的大原则上而提出来的,但这个制度最终只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略述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以农业为本,同时衍生出来的就是地主与小农的剥削与被剥削的主体关系,以及土地兼并的社会矛盾。乾隆以后,土地兼并的问题尤其严重,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变成了地主直接剥削的佃户,他们所负担的地租越来越重。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其根源就在于农民没有土地,说白了就是吃不饱饭。洪秀全顺应了历史潮流,或者说是瞧准了时机,从而发起天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显然,洪秀全是打着为农民分土地这个旗号与清廷对抗的,因此当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便要兑现这个承诺,《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就学过:“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实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无疑,《天朝田亩制度》为广大农民群众描绘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鼓舞着千百万农民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斗争。因此,凡天平天国军队所到之处,便会出现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然后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需要注意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还规定,妇女也可以分得土地和生活、生产资料,这是中国历次农民起义的一次创举。我们知道,封建时代是男权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财产权的。此外还规定,妇女可以参与军政事务,开科举、设女官、禁止缠足和买卖婚姻,种种举措使得妇女的地位显著提高。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可是,看似如此平等、先进的制度,为何没有得以实施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饼
我们无法推测洪秀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初衷是什么?但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洪秀全为广大农民群众画了一个极具诱惑的大饼。
不可否认,《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被认为是农民革命的一个伟大理想,对于那些缺少土地、饥寒交迫的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来说,无异是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诱人的美丽的天堂,会激励他们去推翻现存的只给他们带来贫穷和痛苦的社会。但是,农民群众也不是好糊弄的,时间一长他们便发现了洪秀全费尽心机挖下的这个陷阱。
《天朝田亩制度》中接着写道:“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女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帘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这就是说,每家都得束缚在土地上,除了种地外,还要植桑、养蚕、缝衣,可以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凡是每家产出之物,除了供应日常需求外,剩下的全部要交到国库,不得私藏,以供应天王。
很多史料上都说,太平天国统治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太平军所到之处,地主不是被杀就是逃亡,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就有了土地,自然积极生产。
然而现实情况是:《天朝田亩制度》从未实行过,因为它根本行不通。先不说它那繁琐的平分土地的方法,即以规定每家“五母鸡,二母彘”而论,也不足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不足以带来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动不动就“余则归国库”,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肯多干呢?
天平天国以“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相标榜,而洪秀全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地主,他将天下的财富全国收缴国库,这种做法确实也能起到贫富分化不均的作用。但是这种“处处平匀,人人饱暖”不过是一种幻想。
我们就以吃肉为比方,太平天国规定:天王每日给肉十斤,依次递减,至总制(知府)每日半斤,总制以下不给肉。至于鱼等其他肉类,只有高级官员乃至诸王才能食用。
每家可以五只鸡、两头猪,到了最后这些东西全部都要上交,自己连一两肉也吃不到。所以说,凡是平均主义盛行的地方,总是伴随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同时也伴生着普遍的贫穷和匮乏。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让大清继续统治呢!
举报/反馈

左都御史

46.4万获赞 8.5万粉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