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暮色中乘车离开瑞士苏黎世的一家酒店。当天稍早时候,他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进行了一场持续约6个小时的闭门会谈。
这是今年以来两国之间继安克雷奇会谈、天津会晤后又一次重要的面对面沟通,也是中美元首9月通话后的首次高层会晤。专家指出,中美“不打不相识”。与此前两次接触相比,苏黎世会晤气氛是尊重和建设性的。应该说,过去8个多月里,中方正通过行动对中美关系进行纠偏。但是,美方的调整只是战术性的,其国内的政治气氛和整体对华战略并未改变。
变化:不打不相识
这是拜登上任以来中美高官之间的第三次面对面互动。
今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北方城市安克雷奇举行,杨洁篪和王毅外长领衔中方代表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沙利文则代表美方出席。当时,布林肯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与中国打交道。中方自然不吃这一套。
今年7月,由美方提出、经双方商定,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到访天津,先后与谢锋副外长和王毅外长举行会谈。不过,美方老调重弹,再次扬言“从实力地位出发”,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对华施压。会谈中,中方向美方提出两份清单,一份要求美方纠正其错误对华政策和言行,一份是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
时隔3个月,中美高官再次会晤。地点选在位于欧洲腹地的瑞士最大城市苏黎世,相对而坐的是两张老面孔:杨洁篪和沙利文。有评论称,与到处“点火”的布林肯不同,拜登外交安全团队的二把手沙利文被称为“救火队长”,刚刚处理了美法关系突变这一棘手问题。
外界注意到,除了地点和人员,与前两次相比,这次持续大半天的会晤呈现出几点不同。一则,气氛低调。双方代表抵达前,包括美联、路透等大型通讯社都没有提前收到消息。二则,基调缓和。整场会谈没有出现激烈交锋。会谈结束后,北京和华盛顿的声明措辞收敛,都没有发表针对对方的批评。
中国外交部称,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全面、坦诚、深入交换意见;会晤是建设性的,有益于增进相互了解。白宫称,沙利文提出两国在应对重大跨国挑战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以及管控两国关系风险的方法,还提出对中方行动感到关切的一些领域。
一名美国高官称,这是拜登政府与中国进行的最深入的对话。沙利文和杨洁篪“你来我往”,进行了坦诚、广泛的讨论,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谈话要点”。有美媒评论,苏黎世会面是拜登上任以来为解冻两国关系所做的最大努力。
“本次会晤是9月10日习近平主席与拜登通话后的一个后续动作、一次良性互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指出,它表明双方正通过进一步落实元首达成的共识、加强沟通对话,来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从目前外界的反馈看,这次对话气氛是尊重和建设性的,讨论是深入和实质性的。
相较此前的两次接触,苏黎世会晤变化明显。原因何在?吴心伯认为,中美“不打不相识”。拜登政府上台初始,美方对中国抱持居高临下的姿态,中国则坚持予以反击。因此,外界看到了两国在安克雷奇的交锋。天津会晤时,美国在对华问题上表现出“三个没有”,即没有确立对中国的正确认知、没有找到跟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也没有走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阴影。因此,中方的应对也是以斗争为主。如今,经过7月舍曼访华和8月克里访华两次无功而返,以及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话,美方感觉到原先的对华政策思路似乎行不通。它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有所调整,正在释放新的信号。
“就美方来说,与前一段时间强调竞争比,现在它对合作的关注在增加,希望改善中美关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比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中国国庆期间发表的贺词中罕见使用‘合作’一词。”吴心伯说,从中方来讲,中方敏锐觉察到美方向着积极方向调整的迹象,希望引导美方的这种调整。可以说,双方团队根据元首通话的精神,在会晤中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在敏感议题上管控分歧、避免冲突;确定合作领域和优先合作议题——展开实质性务实的讨论,取得一些成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这次会晤最鲜明的特征是积极、务实。积极,体现在双方都采取相向而行的姿态,不像前两次那样有较强的对抗性。务实,体现在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全球事务、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定位双方关系时,美方过去是用“合作、竞争、对抗”的三分法。这次,美方措辞有所变化,“对抗”说得少了,在“竞争”前加了“负责任的”前缀。可见,美方正在重新校正对中美关系的定义,中美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本次会晤的主要任务在于,将两国领导人的共识落实到工作层上。避免冲突正是9月中美领导人通话所释放的最重要信息之一。应该说,双方正朝着进行更密集的外交“对表”、管理问题以避免冲突的方向努力。
分歧:中美关系本质是什么
外界注意到,自中美元首9月10日通话以来,中美关系在一些领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
9月28日至29日,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领导与美国防部助理部长帮办以视频方式共同主持国防部工作会晤。这是拜登上台后两国首次举行此类会谈。
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愿景,提到拟与中方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情况等问题展开对话、美方寻求某种“再挂钩”等。
拜登本人也在联大等场合作出一些有关中美关系的积极表态,比如无意遏制中国发展,不搞“新冷战”等。
不过,从苏黎世会晤后的声明看,双方围绕两国关系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有较为明显的“温差”。
比如,沙利文明确指出,美方将继续投资“国家实力”,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继续与中国进行高层接触,以确保“负责任的竞争”。但杨洁篪指出,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又如,白宫发言人普萨基暗示,中美领导人有可能在年底前举行视频会晤。但中方的发布并不涉及这方面消息。
为何中方此次明确反对以“竞争”定义两国关系?两位专家指出,这是双方在认识中美关系及其本质时的一大分歧。
“中方认为,两国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方对待两国关系的负责任态度。”阮宗泽说,美方则用“竞争”掩盖“对抗”。
吴心伯指出,美方用“竞争”定义中美关系,将中国视为最主要对手。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中美关系的合作一面,过分强调竞争,把竞争作为基调和主题,无视中美之间广泛的合作需要和可能;其二,打着竞争的旗号,对中国行遏制、打压之实。这可以说是一种恶性竞争,是美方的话语包装。有鉴于此,中国反对单纯用“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至于中美元首会晤的可能性,阮宗泽指出,最高层级的交流非常重要,中方也持开放态度,但能否实现需要美方拿出更多实际行动,体现其诚意。如果美国还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中国,显然是不可行的。
走向:中方不存在幻想
伴随着2月和9月的两次中美元首通话,3月、7月和10月的三场中美高官会晤,不知不觉,拜登上台已过去8个多月。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成型了吗?下阶段中美关系走向如何?
有外媒称,“拜登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误读中国的整体发展,中国几代领导人并没有将国家发展定位在压倒美国或取代美国上。也有外国分析人士称,拜登对华政策的基本假设自我矛盾。它想建立处处对付中国的政策框架,但却在经济上日益依赖中国。
“总体而言,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仍在摸索之中。”吴心伯认为,目前,它只是对前一段时间对华政策方面的“自以为是”作出一些调整。它原本以为自己推出一项政策,中方也会跟着节奏起舞。但事实表明,一味施压、高高在上的对华政策思路基本行不通,因此,它有意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只是根据美方自身外交日程需要而进行的战术性调整。它受到很多内部因素的牵制,特别是美国国内整体对华气氛仍非常负面,鹰派共和党议员(比如卢比奥等人)已开始攻击拜登政府对中国软弱。而拜登在大规模基建法案等重要国内政策议程上仍在寻求国会批准,因此,他必须争取共和党人的支持。如果共和党议员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加大对拜登的施压,他肯定会犹豫、退缩。可见,美国对华政策走向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国内政治的牵制。
下一阶段,“美国仍会继续用两手对待中国,一方面遏制,另一方面寻求合作。”吴心伯说,前一段时间双方斗得比较厉害,接下来可能气氛有所缓和,但缓和能持续多久、能走多远,仍不确定。因为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和整个对华战略并没有改变。
阮宗泽指出,评估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它涉及不同层面。一来,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些基本要素已经清晰可见,即对中国的打压遏制。美方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中方也不存在幻想。二来,经过过去8个月中美之间的互动,包括斗争,美方也认识到,它不能为所欲为。它能否达到目的、实现目标,不能完全由自己说了算。中方也在通过斗争对中美关系进行纠偏,告诉对方“底线”和“红线”在哪。从这层意义上说,美方的一些做法可能还处在调整阶段,还存在修正的可能性。
举报/反馈

上观新闻

2538万获赞 205.3万粉丝
站上海,观天下;深度如你所期。
上观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