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他来了,他来了,宋廷众生相不定期回归了。宋廷众生相系列梨白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了很多宋朝的名人,但不得不承认,以大宋的宰相为主。
没办法,大宋的宰相,尤其是北宋,真的太多了。俗话说得好,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不提别的,两宋三百多年,十八位帝王,据统计有一百六十九位宰相,其中宋仁宗一朝便有二十三位,可谓“盛产”宰相。
2020年,一部电视剧《清平乐》让我们感慨,原来这些人,这些语文课本上“背诵全文”的作者都在仁宗时期,还有好多个宰相,王曾、吕夷简、晏殊、杜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等,这绝对是“明星”阵容。
今天的主角文彦博,同样是一位宋仁宗时期的宰相,相比于前面咱们说的那些“明星”,他在现代社会比较“低调”,但梨白说出一个情景,大家就知道他是谁了,就是电视剧《清平乐》中给嚣张跋扈的张贵妃送蜀锦的那位,文彦博。
历史上,文彦博确实给张贵妃送蜀锦了,但却没有电视剧演绎地那般不堪,反而口碑还不错。
文彦博是汾州介休人,今天如果大家去介休旅行,还会听到他的不少传说。文彦博本来不姓“文”,而是“敬”,但为了避讳石敬瑭和宋翼祖赵敬的庙会改为文。
文彦博少年时期和少与张昪、高若讷跟随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认为他十分有才能,称赞他以后必定是“贵人也”,所以特别优待他。
文彦博没有辜负史炤他母亲对他的评价,进士及第,经过一番锻炼之后升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前面的文章中,梨白就曾经提及,宋仁宗盛世之下其实也有另一面,比如西夏李元昊反叛,再比如侬智高叛乱等等。
大宋立朝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下属有样学样,发动兵变,危害老赵家的统治,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杯酒释兵权,也将天下兵权收到了宋朝最高统治者手中。
宋仁宗时,李元昊反叛,大宋和西夏常年交战,宋朝军队严格恪守“祖宗法制”,凡事都向朝廷请示,然后就造成了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且有的时候一来一回送个信十天过去了,战机也就延误了,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这个时候文彦博就站了出来表示,“这种将领没有实际指挥权的做法,边疆无战事的时候还可以。现在连年征战,将手底下也有兵,但是却没有指挥权,这样手底下的人不臣服,军法又不严峻,打胜仗的几率太小了。”
宋仁宗觉得文彦博所说很有道理,就在处理西部战事上采纳了他的意见,文彦博也由此崭露头角。
文彦博在宋朝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在军事策略、战略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他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和西夏的延州之战中,宋将刘平被俘虏,结果被临阵逃脱的黄德和污蔑投降敌军,还将刘平家中二百多口人都囚禁了。
宋仁宗委派文彦博在河中置狱审理此事。文彦博经过仔细的摸查,大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黄德和却也不是个善茬,鼓动自己的同党意图推翻文彦博的结论,还抱团上疏朝廷,请求派遣新的御史来查案。
文彦博没有妥协,最后还原了事情的始末,宋仁宗大怒,黄德和以及刘平家造假的奴仆都因此被就地正法。
这和大家通过电视剧了解的文彦博一样吗?
因为黄德和事件,文彦博不久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在任上他又因为超前的眼光解决了一件大事。
麟州运送粮草和军饷的道路遥远曲折,且银河段还有唐朝的旧道,早就废弃,文彦博的父亲曾任转运使,想要修葺这条饷道,结果还没开始便去世了。
一来为了子承父志,二来因为和西夏的连年征战,让文彦博有了危机意识,所以他修复了饷道,同时储备了很多粮食。
西夏李元昊再来侵犯时,围城十日,知道城内有准备且有粮草时,就退兵而去。文彦博也因此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改益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比很多只会在朝堂之上吵吵的大臣,文彦博在军事方面的眼光是超前的,他能够一下子看到问题关键,从而解决了和西夏战争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文彦博的升迁之路就像是一条“打怪”之路,到了地方做官的文彦博也没闲着。一日,文彦博在官舍之内踢球,听得外面十分喧哗,就找人出去询问什么事情。
回来的人禀报,是一个兵士犯错且不认罪,便用长鞭子惩戒他。文彦博将两人叫了进来,询问了事情的原委,认定是兵士的错误,就让人将兵士拉出去接受鞭刑。
这个兵士也是一个硬茬,还是不肯承认错误,文彦博便直接叫人把兵士拖出去斩了,然后自己踢完球才归家。
因为在地方上做得好,文彦博很快就又升官了,庆历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院是宋朝皇帝直接管辖的政治机构,其长官枢密使位同宰相,副使和参知政事一样,为副宰相,文彦博这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宰相之位了。
庆历七年十一月,贝州王则起义,久攻不下,文彦博请战,庆历八年十一月,他被委任为宣抚使,前往贝州平乱。
很多人就说了,文彦博修修饷道,囤囤粮食也就算了,他一文官还会打仗吗?
事实就是,文彦博真的会打仗,其有勇有谋,手段利落。文彦博到了贝州城下,让人猛攻北城的同时在南城开挖地道,直通城里。
那年闰正月,没出第二个正月,官军就攻入了城,直接抓捕叛军头目王则,叛乱平息,文彦博以军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就是宰相了。
纵观文彦博的升职之路,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很多宋朝的名臣、文官,他是以“军功”或者和军事相关的事情被升职的,这在宋朝也是很难看到的。
很多人因为文彦博给张贵妃送蜀锦的事情便认为文彦博是个奸佞之人,这是不对的,他为相期间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我们的历史课本上点明宋朝有“三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冗兵。冗兵问题从表面看就是兵多,战斗力差,其实背后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军饷、粮草,这都涉及到宋朝的国库、财政,是真的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
文彦博执政后,和枢密使庞籍共同商讨,准备裁撤军士,总共八万余人,这件事在宋廷当时可是最热门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养着这么多兵打仗还输呢,要是裁兵没有安全感;还有人认为这八万人被裁,回家了之后是很不稳定的因素,万一他们团结起来闹事,又是一个麻烦;文彦博向宋仁宗谏言,“公私困竭,就是因为兵员过多”,并表示裁撤军士之后,如果闹事,他就是死也会平定此事。
最后宋仁宗还是听从了文彦博的建议,被裁掉的军士也没有闹事,但文彦博裁兵的这一举措却是缓解了当时宋朝的财政压力,也点明了宋朝制度上的弊端。
文彦博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惊喜的人,你以为他只是一个懂点军事战略的人,他就会用事实告诉你他还带兵打仗,也会为国家节省开支。
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没少因为宠爱张贵妃被自己的臣属“教育”。张贵妃出身没落官绅之家,为了能够给她找个依靠,当然也是为了平衡曹家出身的曹皇后所代表的势力,宋仁宗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张氏的伯父张尧佐升官。
于是宋仁宗也一而再再而三被大臣们拉着袖子喷口水,“质问”他张尧佐何德何能。关于文彦博给张贵妃送蜀锦这个事情,文彦博真的是被张贵妃叔侄二人给“拖累”的。
宋仁宗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的官位,殿中待御史唐介、包拯、吴奎等人极力反对,并且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宋仁宗抗议,表明要开一个“辩论大赛”讨论这个事情。
宋仁宗敌不过包拯的口水,削去了张尧佐两个职位,结果没多久,张尧佐便又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
唐介不管别人怎么样,又上劄子了,坚决反对!宋仁宗表示这个任命的提议是来自中书省,于是唐介就把矛头对上了宰相文彦博,因为官家说“馊主意”是他们出的。
唐介不愧是御史出身,他弹劾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发明、制造了一种含有金丝编织的绸缎,并且以此为“糖衣炮弹”来讨好后宫的娘娘,张贵妃便是主要拍马屁对象。
唐介又说文彦博之所以提议重用张尧佐,就是想借此拉拢张氏等人,用来巩固自己的相位,然后唐介希望能够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位,让富弼来当。
之后更是有传言流出,说文彦博的相位也有张贵妃给宋仁宗吹枕边风的结果。文彦博确实是城池失火殃及的池鱼,但他确实给张贵妃送了蜀锦,所以宋仁宗就把他和唐介一起送出了京。
至和二年,文彦博再次回京,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由此可见宋仁宗还是十分重视他的。
宋仁宗朝中后期大臣们一直关心几个问题,宋仁宗的子嗣和他的身体。至和三年,宋仁宗在接受百官参拜时突然发病。
文彦博等人十分震惊且着急,召来内侍询问情况。内侍不愿意透露宋仁宗和宫中的情况,文彦博斥责内侍,质问不让宰相知道天子的身体情况居心何在,且警告内侍宋仁宗的病情如果加重必须实情以告,不然军法处置。
从文彦博和内侍的对话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个雷厉风行且能够掌控时局的人。为了稳定朝局,他干脆和刘沆、富弼以开启大庆殿为宋仁宗祈祷为由,住到了大庆殿外的小屋里。
内侍史志聪表示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文彦博接着斥责他,“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先例?!”开封府知府王素半夜叩宫门,表示有人谋反,文彦博坚决不开门,让他明天再来。
第二天,王素又来报告,和文彦博说,都虞候密谋造反,所以说啊,仁宗盛世之下的另一面也很“精彩。”
同在宫中坐镇的刘沆表示应该抓捕都虞候,严加拷问。文彦博却找来了都指挥使许怀德,向他了解都虞候的为人。
许怀德吓了一身冷汗,并且担保都虞候绝对不会谋反,于是文彦博便找人探查此事。最后查出是一禁卫和都虞候有私仇,然后诬告其谋反。
文彦博为了稳定朝局,安抚众人因为宋仁宗生病而不安的情绪,直接将这个禁卫军在军门前斩杀。
宋仁宗生病之后,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北京留守贾昌朝因为讨厌富弼,暗中勾结内侍武继隆,指使司天官二人从中作梗,反对富弼贯穿六漯渠的举措,被文彦博看透。
文彦博拆穿了贾昌朝、武继隆等人的阴谋,但没有惩罚司天官二人,避免本就因为仁宗生病焦躁的曹皇后更加惶恐,且处理了这件事。
可以说,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在宋廷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击碎了阳谋、阴谋,稳定了朝局。
此后,有御史上疏希望能够把唐介召回来,宋仁宗顾忌文彦博的感受,询问他。文彦博表示唐介弹劾他是御史的指责,且有的是道听途说,所以自己当时反应也很过激,希望能够召唐介回来,也因此很多人称赞他的品德。
宋仁宗一朝,文彦博一直备受重用,宋仁宗执政后期他又被任命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为潞国公,后改镇保平,判大名府;不久又改镇成德,升任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再之后镇保平,判河南府,然后因母丧辞官守孝。
这段时间宋仁宗驾崩,英宗上位,任命文彦博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乞求能够让自己为母亲守完丧。
宋英宗一直很感谢文彦博,因为在仁宗身体还不好时,文彦博等人便乞求宋仁宗能够立英宗为太子。
宋英宗将此事挂在嘴上,文彦博却不敢拿着这个事情邀功,表示这都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意思行事,总之就是天意。
宋英宗因此重用文彦博,将其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任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陈升之为宰相,宋英宗将文彦博置于其上,并表示文彦博是当世名臣,自己这是在礼贤下士。文彦博坚决推辞,他认为这不符合礼法,枢密使不该在宰相之上。
文彦博在仁宗朝做宰相时,便发现了王安石这个人才,并且十分赏识他。但之后,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文彦博于王安石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两人的第一次交锋和西夏战争有关,宋帅李复圭急功近利,遣自己手下大将李信率兵三千,拿着阵图和方略夜袭西夏,结果大败,李复圭反过来诬陷李信等人有罪。
王安石快刀斩乱麻,诛杀李信等人,秦地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冤枉的,文彦博也将此事前因后果向宋神宗陈情。王安石是个非常耿直之人,在这里就记下了文彦博的所做作为。
之后王安石实施变法,文彦博认为无论是青苗法还是市易法都是违背祖宗礼法,有伤国本,且会招来百姓的抱怨。
文彦博曾经语重心长的和宋神宗说,“国家实施的政策要顺应人心,也要听从各方的意见,静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文彦博成为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领袖之一。
王安石知道文彦博这是在内涵自己的变法,便对其怀恨在心,最后两人的冲突以文彦博请辞为结局。
宋神宗没有放弃对这位两朝老臣的关注,他任命文彦博为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判大名。
去到大名府的文彦博也没逃脱众人的“瞩目”,有人上疏宋神宗,表示文彦博拿着俸禄不做事,起初宋神宗还惩罚了这些打小报告的人。
有人表示自己能够以铁龙爪治黄河,宦官黄怀信做出了铁龙爪,天下之人都笑此事非常滑稽,但是王安石认为有用,不得不说王安石有时确实挺“奇葩”。
有官员向宋神宗表示此法有用,并且可以引导河水回到原来的河道,宋神宗便命大名府核验此事。
文彦博上疏表示,九曲黄河不是一个耙子就能疏通的,还表示愚蠢至极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说法。
这下可把宋神宗惹火了,因为王安石认为有用,他在内心也是觉得可以的,于是他就派人去考察“耙子”的作用,结果果真没用。
此时,王安石因为变法中的问题被罢相,因为“耙子”被打脸的官员气不过,便表示宋神宗派去查验耙子功效的官员之所以附和文彦博,是因为认为王安石罢相,文彦博会为宰相,于是有人因此被处罚,文彦博却相安无事。
宋神宗虽然在变法、治水方面对于文彦博“有气”,但是却十分信任他,加他为两镇节度使,文彦博坚决不受。文彦博在河南任职时,宋神宗在琼林设宴款待他,并且还多次派内侍送去自己写的诗词,所以当时的人都觉得文彦博非常得宠。
你以为文彦博的故事“讲”完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他活到了九十二岁,即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高寿的人。
宋哲宗即位初年,宣仁高太后主政,司马光等保守派成员被召回京师,司马光推荐文彦博。最终文彦博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六天朝觐一次,还承担着为宋哲宗讲经的重要任务,就是顾问加帝师。
文彦博将其懂进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宋哲宗十分优待他,他却每年都请求退休,元佑五年,文彦博致仕。
看完了文彦博的一生,大家可还记得《清平乐》里文彦博送张贵妃蜀锦一事?还是觉得送蜀锦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不值一提。
正如上文中梨白提及的那样,文彦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个不可多得的全面人才。宋朝重文臣轻武将,却又在战事上节节败退。
文彦博多次以文臣的名义在军事方面出谋划策,有理有据,有勇有谋,在于西夏战事以及贝州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彦博的宰相之路可谓十分夯实,绝对的一步一个脚印,凭功站在世人面前。在宋仁宗病发之时,他多次解决不安定因素,稳定朝局,这份临危不乱和智谋也是令人佩服的。
宋英宗因为微时文彦博的拥护之举对其十分感谢,文彦博却适时谦虚,表示这都是宋仁宗的意思,功劳也都是韩琦等人,这份不冒功的谦逊心性也是非常难得的。
宋神宗一朝,被其十分看重的王安石搞出变法一说,文彦博像之前一样,预见性地看透了问题的本质,并且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因此招来记恨。
文彦博再次适时“退出”京师朝局,镇守大名府,也得到了宋神宗的盛宠。文彦博一生历经四朝,得到了四任帝王的重用,宋徽宗年间他被划为“元祐党人”,后又被宋徽宗移除,追复他为太师,谥号忠烈。认为这与他谦逊的性格和适时离开京师也有着十分大的关系。
所以,小伙伴们,送了张贵妃蜀锦的文彦博,你认为他是奸佞之臣吗?把你们的答案留在评论区,梨白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涑水记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