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是我国的第一学府,有不少优秀的莘莘学子从清华大学中走出,他们在社会不同的岗位上劳作,有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光发热也有人选择转战娱乐圈。
娱乐圈中也不乏高学历的人才,高晓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很多人都是通过一档电视节目《晓松说》熟悉高晓松这一人物的,在节目中他博古通今妙语连珠,对于各种杂谈轶事都能够侃侃而谈。
高晓松风趣而幽默的形象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档节目他也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并且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
高晓松除了在脱口秀节目中如鱼得水,他还有着一个音乐人的身份,那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响遍大江南北的《同桌的你》就是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
而满腹经纶的高晓松背后也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他的身世背景十分显赫,也间接影响了他后期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令人诧异的是,高晓松不仅出生在清华大学,而且一直在清华长大,他的外祖父母都是厉害的物理学家,就连他的母亲也是梁思成的学生。
可以说高晓松从出生起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感受着来自这个高知家庭的文化熏陶,从而注定踏上一条不同凡响的璀璨星路。
高晓松的外公外婆都是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外婆叫陆士嘉,外公是张维,两位都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的学霸级人物。
或许我们对他们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他们与钱学森等人都是同学,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了不菲的贡献。
陆士嘉于1911年出生,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在高考时更是以最高分的成绩被北师大物理系录取,丈夫张维与她是同班同学。
陆士嘉是当年物理系中唯一的女学生,进入大学的陆士嘉学习更加刻苦努力,虽然物理专业难懂又难学,但陆士嘉肯用心肯钻研,在大学期间她也一直保持着优秀的成绩。
最终她成功地获得了公费赴德留学的名额,她选择求学于世界流体力学教授普朗克的门下。
普朗特从来没有收过女学生,而陆士嘉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决然地决定向普朗特提出测试的请求。
在过去的时代,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任何领域的拔尖人才都是男性。
普朗特同意测试陆士嘉是否有能力留下来,他仅仅认为这又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女学生。
没想到考试成绩出乎普朗特所料,陆士嘉的成绩让他十分满意,于是普朗特就破格让陆士嘉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学生。
而高晓松的外公张维与外婆陆士嘉的故事就起源于这次的公费留学。
在上大学之前,张维就曾经与陆士嘉同窗过几年,彼此志向相同的两人早已情窦暗生。
张维与陆士嘉两人同样都想出国留学,他没钱自费只能走官路。
而前两年张维都没能获得公派留学的名额,恰逢第三年颁布了“中英庚款”,张维才能得偿所愿留学英国。
张维便前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虽然与陆士嘉相隔两地,但两人的心隔着千万里也连在一起。
在张维获得了学院的工学硕士学位之后,他便趁着放假前往陆士嘉所在的德国考察,他决定留下来与张维一起攻读博士学位。
1942年的春天,陆士嘉与张维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同年,两人又诞下了爱情的结晶,也就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
在德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国际形势严峻,但张维与陆士嘉一直没有忘记国家。
于是,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夫妻二人处理完德国的工作事务后坚定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这时的他们已经阔别家乡八九载了,重回故土的夫妻二人又铆足了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研事业中。
后来陆士嘉筹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而张维则担任了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职务,并且成功创办了深圳大学并成为了深圳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高晓松的外公外婆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作为他们的女儿,高晓松的母亲也是一位女中豪杰。
张克群的童年是在恐慌与动乱中度过的,张克群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二战,被战争席卷的德国到处都是残肢遗骸,就连他们家居住的小镇都遭受了炮弹的狂轰滥炸。
为了孩子的安全能得到保障,陆士嘉夫妇不得不将张克群寄养在一位好心的德国人的家中,直到将要回国的时候,两人才将张克群接回到了身边。
没过多久,张克群就随同父母回到了中国。
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陆士嘉和张维不能常常陪伴在张克群身边,所以年幼的张克群早早地被送进了学校,在同龄人还在嬉戏打闹的年纪,她却已经进入了小学读书。
这也导致了张克群心智上的早熟,虽然陆士嘉和张维都很忙,但他们从未曾忽略过对儿女的教育。
张克群上学期间总是因为年纪小赶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闷闷不乐,张维和陆士嘉从未责怪过孩子,而是细心地引导她走出阴霾。
张克群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双子星座:张维和陆士嘉》,书中描绘的正是张克群与父母的点滴生活。
张克群一直生活在氛围开明的家庭里,她也继承了父母身上的优点,那就是下工夫勤读书。
她从小就在清华大学的家属院中长大,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是他们家的邻居,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张克群画的写生,觉得张克群是个好苗子。
于是梁思成便建议张克群去学习建筑,受到梁思成的启发之后,张克群便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将张克群纳入了自己的门下。
毕业后张克群又辗转去了美国继续深造,也在那里遇见了携手终生的人,她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回到父母生活的德国,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知家庭的高晓松的生活轨迹却与众不同,他没有追随祖父祖母的脚步搞科研,也没有像母亲那样成为建筑大师,而是选择了音乐的道路。
高晓松从小就深受父母的影响,幼时的他就热爱读书,说话拿腔拿调跟个小大人似的。
高晓松有一个聪明的脑子,自小长在清华园的他学习成绩拔尖,高考后直接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
上大学后的高晓松与同学一同组建了“青铜器乐队”,几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大学生一起出版了《校园民谣》,这本专辑也为高晓松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基石。
虽然高晓松的作品得到了大众的喜欢,但他却因为旷课太多而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劝退通知。
辍学在家的高晓松觉得自己志不在此,于是抱着一把吉他的他向母亲告别出门闯荡。
他怀着对音乐的热忱,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导演预备班,在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他便进军了娱乐圈。
他虽然以音乐人的身份出道,但他也实现了跨界的成功转型。
他不仅创办了《晓说》《晓松奇谈》等脍炙人口的节目,在2015年,他又创办了《奇葩说》,节目以他与马东的唇枪舌剑为看点迅速走红网络,高晓松的过往也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近几年,高晓松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淡了出去,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从身材和颜值来看都不是大众追捧的对象。
虽然早年的高晓松凭借着优秀的作品集获得了一波热度,当璀璨华丽的外表褪去,留下的理论框架不足以支撑人们的喜好。
质疑和否定的声音会接踵而至,打量的目光会透过语言修饰的浮萍,很明显高晓松早期的一些言论是经不起太仔细地推敲的。
但好在高晓松或许在浮华中看透了人生,他反省到了自身的不足反省到了文化的缺失。
踏足娱乐圈后的他看过太多的起起落落,他向往文人墨客风花雪月的生活,鼓吹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这些他所想要实现的理想太不现实,他所崇拜的也太过虚空。
所以在2015年时,他高调地宣称了自己要退出综艺圈,从此之后,高晓松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偶尔他也会发微博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
经历过成名,有过星光,受过千万的追捧,在这段人生的旅途上花团锦簇掌声不绝。
但高晓松在与目标越离越远的时候及时止步,不再留恋声名美誉而是转身继续追逐自己的最初的梦想,作出这个决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希望高晓松能继续追求梦想有所建树,相信在高晓松脚踏实地潜心创作后,一定能拿出更加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