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拉闸限电”一词刷屏了;有人邀请我做一下解读。
因此,本随笔也蹭下热点,就“拉闸限电”问题做个闲聊。
一、简要回顾与分析
有关“拉闸限电”的原因,分析文章众多,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直截了当点明原因:电力供应短缺所致;
二是否认双控、环保等原因导致煤炭生产受限,电厂亏损面扩大(能源局回复:拉闸限电与能耗双控无关 国际能源研究中心;“能耗双控”不背这个锅,澎湃新闻评论);
三是国家大棋局之类的,主要内容是出口订单增加,但出厂价就是提不上去;
……
简单地说,对原因的分析是见仁见智吧。
从浏览量来看,以“大棋”之类的文章阅读量占优,原因是赶上了“孟晚舟被释放并回国”这一国际关系大事。
其实,现在还不是讨论什么人的责任乃至终究责任的时候,况且按照我们的惯例,只有在问题解决之后,才会表彰解决问题有功的部门。
虽然本次随笔不准备过多讨论原因,但对浏览量多的“大棋”之类的看法持保留意见:我们需要“自残”来打赢这场“贸易战”吗?我认为依据不充分:
其一,中国人民币占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比重才2.0X%。
有谁见过,博弈双方的筹码不对等的博弈吗?
最近看《扫黑风暴》之类的电视,还真有手里没有钱的人还敢上“赌场”的;在赌场没钱只好欠“高利债”,最后怎么出来的,大家差不多都会想到了:出卖灵魂、做坏事。
所以,在国家层面,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博弈”的。
其二,与国家最近推进的“自贸区”建设是相悖的。
君不见,中欧班列由什么地方开出,甚至要成为新闻联播内容的,是我国外贸的成绩。
如果用“拉闸限电”的办法限制出口,为什么不直接采用经济措施(比如禁止出口企业压价竞争,利润必须在多少以上才允许出口之类的措施不是更好吗),而要“殃及鱼池”影响群众生活呢。
尤其是影响群众生活,与中央多年来倡导的“发展为了群众”,“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本人缺乏那样“高级黑”“低级红”的水平,也不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段子:某年米国打伊拉克,我们的专家在电视上讲什么“巷道战”之类的战术;而美国根本不听我们专家的,用信息化的手段掐断了对方的联系,使之“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战争的结果早在米国的掌握之中了。
今天,有人讲“大棋”的故事,颇有些“逗人玩”的味道。
二、“拉闸限电”给我们的启示
在讨论给我们的启示之前,有必要说清楚电网与电力供应能力不足的关系。
从我国的电力部门分工看,电网只是公共工程,类似于“高速公路”;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时候,“拉闸限电”是保安全的必要措施,正如大雾天不让车进入高速的道理一样。
一是,我们分析国内问题也应当具备国际视野。
可以说,“拉闸限电”与国外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涨价具有共同的原因:产业链供应链出了问题。
首先,考察或讨论我国的“拉闸限电”,应当放在国内外供应链中断的大背景之下,由于生产能力受到疫情等原因的影响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形,按照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产品供不应求必然会出现价格上涨的结果。
其实,关于原材料涨价,我已经在前面的随笔中提到。而供需与价格的关系曲线,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十分清楚,即使我这个没有学经济学的人也能知道“皮毛”。
但是,国内外环境只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外因”,导致“拉闸限电”的内因,还需要我们做具体分析,毕竟国内外导致原材料涨价的原因是有差别的。
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关键是,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分析,而不是照搬,更不能是西方言论的“传话筒”。
二是,煤炭是生产力的要素而不要“妖魔化”。
这次“拉闸限电”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过度关煤矿——煤炭供不应求——发电企业大多亏损——电网企业“拉闸限电”;隐藏在背后原因链条是:妖魔化煤炭—压煤(去煤化)--降低碳排放(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这些人的说法是“高大上”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口号是:降碳——控制能源消耗增长——去煤化;在具体表现上,这些人到地方“指手画脚”:你们这个地方“压煤不够”是主基调。

稍微有些知识和常识的人,很容易发现这些人的所说所指,宾语“飘移”了,碳、能源和媒体是一回事吗?难道降碳就必须减少能源消费、就必须去煤炭吗?难道煤炭就不能清洁高效利用吗?难道技术进步就不能解决煤炭作为原料利用问题吗?
总之,不合理控制煤炭是这次全国性缺电的根本原因,与大规模煤改气造成气荒,禁止散养猪造成猪肉短缺,拆小水电威胁水坝安全的原因一样,都以“高大上”的名义干着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勾当。
以前,我专门写过一篇随笔,要把煤炭看成生产力要素,而不能妖魔化。但是,势单力薄,声音很小,压根没有人听到。
那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榆林,特别强调: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能否理解为对鼓吹“去煤化”、对下基层指手画脚的人的言论的最大批评呢?
这些人之所以敢胡作非为,主要是欺负大多数人不屑与他们争辩。我最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网络上抄来的):
话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正在打扫院子,忽然门外来了一位遍身绿衣的人,问子贡说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子贡答道,四个季节啊,春夏秋冬;那人听后感觉很不服气,硬是说三季,春夏秋;于是,俩人便争得难解难分。
这时,孔子出来了,听了两人争辩的事由后,让子贡给绿衣人磕头道歉。那人走后,孔子跟子贡说,你没看那人的模样是个蚂蚱精吗,蚂蚱是春天生、秋天死,不经历冬季,你跟这样的人争论,是争不出结果的。
不争论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一些人对西方人的观点“顶礼膜拜”。
用这个词也太落后了,网络的时髦词是:跪舔。
三是,能源供需平衡必须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全国一盘棋,就要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而不是我们有些专家说的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都要碳达峰、碳中和。其中的道理是,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如一些地方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而一些地方却缺乏,让每个地方都发展可再生能源,行得通吗?即使都发展,投入产出能一样吗?
我在随笔曾经提到,我们应当区分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责任,如果能源生产基地不生产了,能源消费地的人民就没有能源消费了。
那么,在能源“双控”、在碳减排指标分配上,如何做到“全国一盘棋”呢?
我们正拭目以待。
四是,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必须更新知识体系。
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我举双手赞成,但有人认为,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在80%以上。这就需要循序渐进了。
毕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属于典型的“混沌体系”;从能源安全角度看,“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具体说,是否会出现“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两周后的一场飓风”?

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电网级的蓄电设施和能力问题。
五是,能源转型期必须对安全隐患保持高度警惕。
去冬今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后,我就写随笔、写文章呼吁要重视能源转型期的风险管控问题。
参考消息网1月18日报道,路透社伦敦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寒潮暴露了亚洲潜在的能源危机》文章:东北亚地区气温长时间远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供应紧张程度达到极限,不仅引发了能源危机,还暴露出人们迅速转向利用天然气供暖和发电,导致地区能源系统弹性不足的潜在问题。
说自己的随笔已经提到什么,不是表功,退休了已经过了“耳顺”之年,还要表功吗?只是想说,我们做智库专家,研究问题必须有前瞻性,而不是蹭热点。
三、需要避免由“拉闸限电”带来的三种情形
一是避免带来系统性的灾难。
这一点,前天看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先生已经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是避免将发展的要素凌驾在发展之上。
我在前面的随笔中,多次讨论过,“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内容;而我们的专家总以为自己研究的领域、自己管理的领域可以凌驾于发展之上的,这是不合适的。
三是避免“拉闸限电”延伸到今年冬季的供暖影响群众温暖过冬。
这个问题要多说几句,也只是我们的担心:由“拉闸限电”影响北方地区供暖季节温暖过冬,不仅是因为煤炭供应不足停止供暖,而且一旦停电,由电驱动的气源、水源、污水源热泵等也将成了“花瓶”了。当务之急,需要摸清供暖地区的热源保障情况,以免“临时抱佛脚”再出现“煤改气”中小学生宁愿在院子里也不能呆在教室里的情景。


来源:宏春观察
举报/反馈

中国绿发会

103万获赞 39.8万粉丝
公益基金会,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