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有中兴四大名臣,其中左宗棠一般评价最高,被人们尊称为“左公”,其缘由正是左宗棠在清朝衰弱的背景下,仍收复了新疆,保住了中国的一大块领土。左宗棠的功绩值得彪炳史册,但晚清时其实还有一个人,平定了西藏,收复国土不比左宗棠小,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很低。这个人,就是赵尔丰。

赵尔丰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他出身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兄弟四人有三人均考取进士,唯独赵尔丰屡试不第,最后只能纳捐得了个官。

不过科举考试的屡次失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就没有真才实干,赵尔丰凭借纳捐为官,本是官场上受人歧视的一类人,但他却依靠能力,在知县和县令的位置上干出了不小的成绩,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自此平步青云。

锡良调任河南,让赵尔丰随从,后来他又调任四川总督,又让赵尔丰跟随入川,而正是这个决定,给了赵尔丰大展宏图的机遇。

1905年5月,赵尔丰入川后的第三年,清朝驻藏大臣凤全被杀,地方土司掀起叛乱。赵尔丰临危受命,调任建昌道,奉命平定当地的叛乱。这个任务并不简单,当时的西藏局势十分复杂,清政府对西藏事务的处理方式激化了矛盾,英国人又趁机卷入其中,挑唆西藏和清政府的关系,导致西藏有独立的危险。

赵尔丰屡次不中进士,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他做事素来尚武,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赵尔丰到任后,立即招募乡勇组织军队,开始剿灭位于理塘的叛乱土司,成功平定了西康地区的叛乱。

赵尔丰以此功升任川滇边务大臣,并主持西康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可以极大削弱地方土司的权力,所以西康大大小小的土司都起来以武力对抗清政府。赵尔丰也不废话,他在任的数年间,几乎天天都在打仗,以明正、德格、巴塘、理塘等地为首的土司势力被他打得土崩瓦解,连昌都活佛也被废除。在这个过程中,赵尔丰对渎职的清政府官员也不客气,只要是阻碍了改土归流,一概驱逐出西藏。

在赵尔丰的铁腕打击下,西藏的反叛势力受到重创,无力再将西藏从中国独立出去。清政府以赵尔丰的功劳甚重,四川、云南又毗邻西藏,边防重要,所以设立川滇边特别行政区,并以赵尔丰为边务大臣。1907年锡良离任后,赵尔丰又代理四川总督一职。

不久以后,朝廷调赵尔丰的兄长赵尔巽为四川总督,任赵尔丰为驻藏大臣,正式让他负责清政府对西藏的事务处理,同时兼任边务大臣。赵家一门两总督,而且还都驻扎在西南,说他们是西南王,一点都不夸张。

不过赵尔丰却没有半点自立为王的心思,他自担任驻藏大臣以后,就主抓两件大事:剿灭叛军,稳定西藏。前者以铁血手腕解决,赵尔丰调集军队,从西藏外面一直打到拉萨,将达赖喇嘛赶往英属印度,若不是清政府害怕激化矛盾,赵尔丰有平定西藏全土的想法。

清政府其实是多虑了,赵尔丰尽管崇尚武力,在任期间屡兴战事,毁坏了不少的寺庙,手上染满了鲜血,但他却不是一个只知道杀戮的匹夫。实际上,赵尔丰很懂得如何治理,他在剿灭闹得最欢的几个土司以后,立即以武力震慑其余土司头人,让他们建立郡县,而对下层的百姓和奴隶,赵尔丰则采取怀柔的政策。“乌拉”就是西藏的农奴劳役,是当地百姓最为沉重的负担,赵尔丰入藏后就实施了乌拉改革,颁布新的章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减少了藏族百姓的负担。一个大棒,一个甜枣,赵尔丰分化了西藏叛乱土司和藏族人民,赢得了下层百姓对清政府的拥戴。正是赵尔丰的努力,西藏的叛乱才能雷霆般的解决,让英国人的阴谋破产。赵尔丰的这份功劳,一点都不比左宗棠小。

赵尔丰在西藏、四川等地的威望很高,但可惜的是,他在“保路运动”中承当了清政府镇压革命群众的爪牙。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以后,赵尔丰接替兄长调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到任不久就发生了保路运动,清政府以铁路国有的名义,将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列强,引发了进步人士和百姓们的不满,四川全省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赵尔丰认为百姓要争路十分正常,从中斡旋即可,但清政府勒令赵尔丰立即镇压。在面临历史的关键抉择的时候,赵尔丰选择了忠于清政府,对爱国群众开枪,最终导致了成都大屠杀。

赵尔丰此举,让他有了“赵屠夫”的骂名,清政府也因为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对赵尔丰十分不满,将他四川总督的职务革去。

赵尔丰本有机会安享晚年,但他又卷入军队哗变,给自己引来了杀生之祸。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成立军政府脱离北京政府,宣布独立。可是四川的局势并不稳定,1911年12月6日,军队突然哗变,赵尔丰很有威望,被士绅们推举出来,以总督的名义张贴布告,安定军心。可是此举引起军政部长尹昌衡的不满,他怀疑军队哗变与赵尔丰有关,又担心赵尔丰威胁到自己地位,所以连夜逮捕赵尔丰,并将他处决于皇城“明远楼”。

就这样,赵尔丰成了辛亥革命中唯一被杀的清政府总督。赵尔丰的评价向来富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收复国土、安邦定国的国家支柱,也有人认为他是屠杀百姓的统治者爪牙。只能说造化弄人,若是赵尔丰没有调任四川总督,而是换了个地方,或许他也能和左宗棠一样,成为世人敬仰的功臣,而不是背负骂名的屠夫。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