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办公室发布反恐宣传片,明确表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恐怖主义挑战,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并对新技术发展下的恐怖主义动向提出警告。图/联合国宣传片视频截图
【编者按】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也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突发事件,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一场长达20年的反恐行动,也自此在世界范围展开。
20年后的今天,轰然倒塌于“9·11”恐怖袭击的美国纽约双子塔已成历史,但那腾空而起的恐怖烈焰仍将长久地冲击着我们以及未来无数代人的记忆,也催人思考我们该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值此之际,新京报评论部将连续三天重磅推出系列专栏,从美国反恐20年、大国关系、国际安全机制等三方面,深度解读“被9·11改变的世界”。此为第三篇。
文 | 傅小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20年前,随着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轰然倒塌于恐怖烈焰中,“9·11”事件震惊世界。2001年9月11日也成为一个特殊日子,被人们长久记忆。
这是恐怖主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美国发动的恐怖战争,同时也是对国际社会正义和人类价值观念的宣战,恐怖主义从此成为国际安全的重大威胁。
恐怖分子毫无人道底线,也无视战争法规,可以使用任何被联合国禁止的核武器、生化武器,既无预警,也无规律,甚至可以大规模屠杀平民,其非传统战争方式,也改变了国际安全范式。
因此,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在21世纪伊始,便对二战后长期赖以维护国际安全的机制造成巨大冲击,世界格局甚至也因此而改变。
在这一背景和基本共识下,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参与和支持,反恐成为了维护国际安全的时代选择和时代符号,也深度重塑了国际安全机制。
“9·11”事件
改变了集体安全合作模式
“9·11”事件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及其盟友即发兵阿富汗,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予以军事打击。这既是对“9·11”事件的报复行动,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而随着全球反恐行动展开,联合国以及安理会这种本为应对传统国际安全问题的国际机构,也积极调整和改变了体制机制,以更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等国际安全新威胁。
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安全的合法机构,在“9·11”事件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联合国反恐办公室、安理会反恐委员会、1267委员会等国际反恐协调机制,制定了《联合国反恐战略》,推动各国在加强边境管控和执法合作、分享情报资源、司法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恐怖融资、极端思想传播等领域开展国际反恐合作。
20年来,安理会不断优化全球反恐布局,调节安全资源投向,协调各国政策,引导国际社会聚焦于打击和防范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可以说,联合国对反恐空前重视,达到了应对人类共同敌人的战略高度,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发挥了核心地位和中心协调作用。
与此同时,北约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同盟,也在“9·11”事件后,第一时间作出了响应。尽管包括反恐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往并不在北约关注范围内。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北约最初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为平衡苏联势力,防止苏联大规模武装入侵西欧。也因此,在冷战结束后,北约曾一度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北约各成员国又找到了共同敌人,凝聚起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共同意志。该组织的主导国家——美国,其国防和社会稳定,在“9·11”事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直接促成了北约对恐怖主义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9·11”事件发生次日,北约即决定履行《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有关集体自卫的承诺,明确表示各成员国将与美国团结一致,坚决以军事手段打击恐怖主义。此后,不仅是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动员了北约力量参与配合,美国以反恐为名开展的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也都有北约的响应。
可以说,“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北约,促进了北约不断进化,改变了集体安全合作模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现代安全威胁。
假公济私式反恐
破坏国际安全协作机制
“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投入可谓巨大,除了发动反恐战争,美国还趁势调整了安全战略布局,制定国家反恐战略,定期开展威胁评估,不断加强国土安全防御,推进境外反恐作战,后来还根据形势变化,牵头推动成立了全球反恐论坛。
在美国的推动下,国际安全机制聚焦反恐,协调了不同制度国家的共同行动。不同国家共同努力,甄别恐怖威胁,改善薄弱环节,调配资源,策划对策,共同应对国际安全新问题。
为此,很多国家也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战略、开展安全威胁评估、加强反恐立法、加强联演联训、推进国际合作,促进了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演变,以有效应对恐怖主义这一人类公敌。
在此背景下,反恐似乎占尽了道义与力量优势。但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先后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者师出有名,后者却被证明是其维护霸权之战,是美国假公济私,借反恐正义之名行推翻他国政权的不义之事。
与阿富汗战争不同,伊拉克战争不仅严重损害了反恐战争的正义性,也严重破坏了国际安全,扰乱了国际反恐阵线,也使得美国自己陷入了越反越恐的怪圈,为后来“伊斯兰国(ISIS)”的登场埋下祸根。
这两场战争的得失昭示世人,反恐必须坚持联合国主导,与世界各国共同进退,而不应夹带私货。如果既想反恐又想谋霸,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给国际安全协作机制造成障碍,甚至破坏国际社会秩序。
20年来的事实也证明,单纯的武装打击和军事反恐不能解决问题,简单的以暴制暴逻辑不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反恐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原则。而在美国发动的系列反恐战争中,还是以常规战争方式为主,是一种极为低效的无奈应对,只能是逞一时之快,而不能从根源上对恐怖主义进行“刮骨疗毒”。
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必须反思自己的国际行为,如果不能解决霸权为所欲为、国际混乱失序、局部民生艰难等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恐怖主义就无法断根去祸,国际社会诛暴救乱就难以成功。这也是“9·11”事件20年的国际安全启示之一。
20年的反恐实践也证明,先发制人风险极大,双重标准更不能解决问题,某一个国家的国土安全门槛抬高,也只会把暴恐祸水引向自己的同盟和朋友,给国际安全带来更大危害。利比亚和叙利亚的事实就说明,先发制人,发的是轻启战端,制的却不是恐怖分子,反而是国际安全。
这两场战事也给国际反恐带来了深远影响,由此产生的“伊斯兰国”模式,给了国际暴恐分子“莫大鼓舞”,恐怖主义祸患更是流毒四方为害更广,北非、萨赫勒、中东、南亚等区域多国深受其害。
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反恐,更是打乱了国际反恐阵线,让恐怖分子找到了空隙和机会。这一行为损害的是国际共识和大国合作,给国际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其结果是大国之间很难形成反恐共识和除暴务尽的共举。
跳出大国竞争泥沼
方能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9·11”事件20年来,非传统安全威胁给国际社会的冲击接连不断,呈现多发、频发态势,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从“9·11” 事件,到印度洋大海啸、金融危机,直至今日的新冠疫情世纪大流行,乃至极端天气变化,都一再地印证了这一点。
而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则需要连贯的、可持续的国际协调,更需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否则威胁就会随时卷土重来,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国际安全难以保障。
当前世界,又进入了一个冲突多发时代。一端是金融、经济、人群的高度集中,现代社会安全更加脆弱;另一端则是人类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科技发展引发的新型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层出不穷,无人机、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等,都有可能产生新型安全问题,如果被恐怖主义利用,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大危害。
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更需要跨国应对和大国合作。因为,世界是地球村,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才是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正途。
“9·11”事件一度高度凝聚了国际社会反恐共识,全球迄今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也突出证明了这一点。国际安全需要维护这种共识,真正把人的安全放在首位,把人类共同命运放在首位,呼唤大国合作,而非大国对抗。
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并且将继续是威胁国际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影响人类共同安全的同时,甚至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前途。
值此“9·11”事件20周年之际,国际社会更需深刻反思、认清现实,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多样文化和多元文明共存,充分发挥各文明智慧,建立与新时代相符的国际安全新机制,携手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共性问题进行源头治理,方能跳出大国竞争的泥沼,共同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傅小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