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队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八旗二为绿营。绿营大家都很熟悉,但对于绿营的编制以及具体的分工,很多读者也不一定清楚。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清代的绿营,本文对此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绿营的编制
清入关后,鉴于当时的中原尚未统一、八旗兵力不足的基本国情,摄政王多尔衮开始收编明朝的残余部队,进行整顿改编,并陆续投入战场使用,成为清王朝军事力量的重要补充。因为所用的旗为绿色,所以就有了绿营的这一称呼。
绿营的士兵基本上都是由汉族人组成。清初,军事主要还是以八旗为主,中期以后,因绿营兵人数增多,并大大超过八旗,便逐渐取代八旗而成为清军之主力。
绿营的最高组织为“标”,下面为“协”、“营”、“汛”。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
实际各省绿营的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统率提标的是提督,提督秩从一品为地方最高的武职官员,比文职的巡抚还要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平级,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的军政,也称为封疆大吏,不过提督依然要听命于巡抚。
总兵为正二品,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区,受本省督抚、提督的节制。总兵也分陆路与水师两种,各镇总兵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
副将为武职从二品,分别受督抚、提督、总兵管辖,为总督、提督统理军务的,分别叫督标中军、提标中军。为河道总督稽核工汛的,叫河标中军。为漕运总督催护漕船的,叫漕标中军。为总督、巡抚、提督分守险要的,称为协标。
参将为武职正三品,分属督抚、提督、总兵管辖,有的独守一城,有的与上级武官同守一城。全国绿营参将共有177人(5人在京师巡捕营),其中22人为水师参将,其他为陆路参将。
参将之下是游击,为武职从三品。游击的人数较多,全国共有370人,其中49人为水师游击,其他为陆路游击。
游击之下是都司,为武职正四品,全国共有494人,其中有82人为水师都司,其余为陆路都司。参将、游击、都司的职掌基本相同。
守备为武职正五品,其职守是管理营务与粮饷,属各省提督、总兵管辖,全国共有887人,其中121人为水师守备,其余都是陆路守备。另外有卫守备40人属漕运总督管辖。
千总、把总、外委是绿营编制中最基层的军官,人数也很多,但基本上都不会独当一面,干得大多是跑腿打杂一类的事。
绿营的主要职责
绿营不但要出征打仗,而且承担着正常社会秩序的守护,如缉捕逃犯,查拿罪犯,巡逻城池,弹压地面,平息地方械斗,查禁赌博、夜戏及民间结盟拜会等。
同时绿营官兵又要负责官府的各项差役,如粮饷转运,州县解往京城的钱粮,催护漕粮北运,京铜北解等等。押解罪犯也是绿营职责,不管是待审理的人犯,还是已经审完即将发配的人犯,其递解过程中,都有绿营负责押送。此外,绿营还担负重要目标的守护任务,如看守仓库监狱,传递官府文书,守卫官府衙门。
因此从职业特色上来讲,绿营既有操兵、差兵、河兵等不同的名目,同时清政府把当时社会几乎所有的公共权力全部托付给绿营,实际上绿营充当了军队、警察、差役、河夫等不同的角色。
绿营的政治地位
就清朝绿营的职官体系而言,他们的品级还是比较高的,提督的品级可以与总管数省军政的总督相提比论,即便是最低级的把总,其品级也和正七品的知县等同。
不过清代的品级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主要还是文官与武官的实际权力有着天壤之别。出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的政治需要,从宋代开始就实行文人掌兵的制度,以文制武,重文轻武。清代自然也不例外。
巡抚作为正二品的封疆大吏,所有该省的武官包括从一品的提督在内,都有巡抚节制。所以当时有人评价说:提督虽一品,其权不及州县。
不仅如此,武职官员的政治前途也操纵在文职大员的手里,虽说总兵以上号称大员,其外放需皇帝特简,但考核的权力却握在了各省督抚手里。所以说武官在文职面前气短,循规蹈矩,恂恂如属吏。文职大员则气长,视之为奴仆,其官场形象与职业特色错位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