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很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皇帝一声令下大赦天下。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国家的一些重大庆典当中,诸如新皇登基、生日等等。这一期就和大家来聊聊古代的大赦天下。
赦免罪犯的这一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不过那个时候只是对一些年老、幼小及有病的罪人给予特殊照顾,显然这种赦免没有其他的政治动机,是法治的一种进步。
真正的大赦天下是从秦代以后才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从秦代以来的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史中,有一千两百多次大赦天下。对于大赦天下这个概念该如何理解呢?或许有人认为凡是大赦,牢房里的罪犯都会被赦免,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大准确的。
大赦天下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天下动荡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每当王朝风雨飘摇、社会动荡时,皇帝都会下诏大赦天下,这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一个仁慈之君。比如两晋南北朝时,天下动荡不安,皇权经常遭受威胁,为了维护天下的稳定,赦免制度几乎成了皇帝笼络人心的最佳手段。
司马炎在位26年间就曾赦免了14次;八王之乱时,晋惠帝短短七年时间内赦免了28次;东晋皇帝一共颁布了83次大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大赦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段。
大赦天下的本质不是皇帝真正的仁慈,而是在天下大乱时为了争取民心,拉拢那些有能力、有思想为皇权巩固带来麻烦的人。
也就是说越是政局不稳定的时候,皇帝的压力越大,大赦天下的力度也最大。反之如果天下太平,皇帝对于那些敢于违法王法的犯罪分子都会毫不留情,尤其是那些谋反作乱的,一出手就是要灭他的九族。
第二种情况是出现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封建时代的帝王尤其看中上天的警示,每当发生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洪灾、旱灾一类的,就会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他这个做天子的自然也要对百姓有所表示。
古人爱讲天人感应,也懂得天怒人怨,出现重大的灾害人们就会认为皇帝失德,只要是稍有政治觉悟的皇帝,都会在这个时候大赦天下,以求得上天的谅解和臣民的宽恕。
皇帝既然站出来认错,那么作为臣民的也都会原谅皇帝,最主要的是基层的百姓们都得了好处,尤其是那些没有遭到天灾的地方也跟着受益,大家也就更拥护皇帝、拥护现有的体制了。
第三种情况是遇国家重大庆典
这一类情况发生的也较为多见,尤其是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已经成为了惯例。新皇登基最先要做的就是要获得全体臣民的认可,大赦天下的行为最能体现新皇的仁慈和爱民之心,也是实行起来效果最好的手段。
不过越往后面的朝代,大赦天下的次数也就越少,比如明清时期大赦天下的情况就不太常见了。比方说明代的皇帝就不喜欢大赦天下,基本上平均五年才能轮到一次。
洪武时期冤案错案很多,朱元璋几次大兴冤狱,致使数十万人受到无辜牵连,一时间民怨沸腾。性格倔强且态度坚决的朱元璋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大赦天下以缓和这种激烈的社会矛盾。
到了清代大赦天下就更少见了,一共才十几次。而且清代的大赦天下是打了很大折扣的,不是把所有的罪犯全部赦免,而是给予普遍的减刑。比如死刑减监候或发配,发配的改杖刑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从隋朝开始大赦天下已经有了种种的限制。隋文帝时国家的政治局面已经稳定,皇帝将重罪十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赦、不孝、不敬、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十恶罪犯不在赦免之列。
唐代太宗时期曾几次下诏大赦天下,但在诏书中也强调:官吏枉法受财者不在赦免之列,之后唐代沿袭了这一做法。到了宋代大赦天下又趋于宽松,宋太祖大赦天下时,竟然将监狱里的所有罪犯,不管是犯了什么罪统统释放。
从封建专制时代的角度而言,大赦天下是皇帝爱民的仁政,这样做可以维护皇权的统治,同时也是皇帝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但从现在的角度而言,大赦天下无疑是对法律的一种践踏,孰是孰非难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