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世纪伟业,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  打量巍巍乌蒙,千年梦想一朝圆。砸碎贫困枷锁,封印世事悲歌,日与夜,行与思,六盘水,鏖战贫困、孜孜求索、慨然而行,信仰的光辉、战贫的足迹,青山为证,日月可鉴。  今天,我们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瞬间、回溯征程,就是要把最崇高的敬意,最浓情的礼赞,献给那些改变和感动这片多彩热土的人们:只有为了人民的发展,才能如此大气磅礴;只有依靠人民的奋斗,才能如此一往无前。  今天,我们用定格史实的光影,留住细节、珍藏感动,不但是为历史留一份底稿,为磅礴乌蒙减贫摘帽“奇迹”详尽注解,更是要砥砺未来,重整行装,跨改革“山峰”、越发展“丘壑”、迈转型“险隘”,与无限风光来一场激荡人心的崭新幸福邂逅。
苍茫乌蒙,黔之西北,群山和江河,环抱着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山河俊秀,却深陷贫困难自拔——地处滇黔桂集中石漠化贫困地区的六盘水,贫困人口一度高达60.37万人。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除自身与贫困展开顽强斗争外,“穷在深山”的六盘水还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结了亲”。  鞍钢集团攀钢公司帮扶盘州市、中国科学院帮扶水城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帮扶六枝特区,自2015年三地“开亲”伊始,三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筚路蓝缕,追梦奋进。  投入帮扶资金3120.83万元,引进各类企业7个,投资101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94个,带动8987人脱贫;帮助销售或购买六盘水农特产品逾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88期……  对口扶贫,对的是贫与困,扶的是志与智。  砥砺前行,三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将使命书写在乌蒙群山,答卷镌刻在人民心中,六盘水在乌蒙山区率先整市出列,这份亮眼“成绩单”上,永远镌刻“三家”与“三地”的深情厚谊。
 “钢铁侠”变身“亲老表”  春深四月,盘州市刘官街道瞿家庄村春和景明——二期果蔬种植基地建设紧锣密鼓推进,村民“家门口”基地务工,天天兜里装“热钱”,田地灌溉项目行将开闸放水……  忆往昔,出行难、用水难、致富难,“三难”是瞿家庄村村民愁云难散所在。因困于山,“山门”挡住去路,发展落后;因落后,百姓自锁“心门”,长期只顾地里埋头“刨食”。  看今朝,地覆天翻之变,源于脱贫攻坚战连战连捷,亦源于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伸出的“援手”——鞍钢集团指定所属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与盘州市结成“远亲”,“钢铁侠”变身“亲老表”。  “路不通,产业发展就像无本之木,缺乏灌溉水,就只能种‘靠天吃饭’的‘懒庄稼’!”初次踏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鞍钢集团攀钢公司派驻瞿家庄村第一书记何凯沉吟良久。  封闭与落后的循环往复,致使此地长期深陷贫困难自拔,瞿家庄村村支两委、网格员更迭频繁,历史旧账多,群众积怨重,2018年底,该村还被纳入“软弱涣散党支部”管理。  从路到水,从村庄到村党支部,个个都是“烫手山芋”,打破发展僵局,仅凭一身孤胆,那是“匹夫之勇”,谋九转功成,何凯和他身后的鞍钢集团以智破题、以巧制胜——  修建4条产业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彻底改变交通不便,出行难,无农业灌溉水等被动局面;打造了“果蔬产业扶贫示范园”和“水产养殖产业扶贫基地”,两大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收入;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务工机会,日常在瞿家庄村项目点上的务工人数达到11000人次,累计务工收入146.79万元。  既要帮钱帮物,破解困境,也要坚持“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在鞍钢集团攀钢公司看来,两者并不冲突,前者为后者奠定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精神引领。  具体实践中,鞍钢集团攀钢公司帮助瞿家庄村确立了“三五八”特色党建工作方法,制定《了党员考核细则》,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党组织有活力。  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干,采取“党建+产业”的帮扶路子,一个个产业帮扶项目高效推进,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参与二期果蔬大棚建设的冯万芹笑意盈盈:“每天收入有一百多,家里土地也都流转给他们搞产业,大家都高兴得很。”  政声,在民意闲谈中。  在18公里外的刘官街道淹五寨村,2020年12月8日,淹五寨村集体收到一笔资金——260万元,这是鞍钢集团攀钢援建淹五寨村的万头生猪养殖场的土地“收入”。  该养殖场总投资945万元,于2020年4月破土动工:按照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的标准配套办公楼、消毒房、地磅房、异位发酵床、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攀钢驻村干部、淹五寨村第一书记张勇介绍,养殖场建成后,租给贵州猪保姆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为提前收回成本,前3年,该公司支付淹五寨村集体共720万元租金,后7年支付780万元租金,共计1500万元租金。  经村委会和村民大会共同讨论决定后,这批租金,将投入到淹五寨村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建设中,淹五寨村基础建设、新农村建设可优先使用此笔租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帮扶倾力,攀钢带着资金、更深的是感情——鞍钢集团攀钢公司自结对帮扶瞿家庄、淹五寨村后,投入帮扶资金2053万元,消费扶贫3400余万元,先后选派扶贫干部6名。  山村变样,村庄收获项目、更多的是能量——瞿家庄、淹五寨村21个帮扶项目落地,聚焦脱贫攻坚短板弱项,也紧盯乡村振兴“一砖一瓦”,添就开足马力加速发展的底气。
 三个北京人,情系一个村  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的老百姓不会忘记——  2015年的9月,33岁的李章伟受中国科学院选派离开北京,赴院坝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入户走访时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情景。  蹩脚的土话成笑点,学吃辣椒辣得流眼泪。  这是李章伟初来乍到留给村民最深刻的印象,但即便如此,他始终坚信——只有从自身改变,坚持融入乡村、接上“地气”,老百姓才不当你是外人。  一字一句学方言,一顿接一顿试吃辣椒,远道而来的第一书记用真蹲实驻改变着自己,也融入了群众,更让院坝村迎来“蝶变”重生的新转机。  打通2.8公里通组路;发展1000余亩茶叶基地、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形成完整茶产业链;扩宽群众增收门路,约65户282名群众顺利脱贫……桩桩件件,足见真情真心。  两年时间倏忽而已,驻村扶贫的“接力棒”2016年9月,传到第二任第一书记韩力手上,这是一个将扶贫论文书写在乌蒙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  从2016到2018,两年驻村帮扶,韩力记不清自己多少个民情日记本,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句,是村民真切的诉求、是乡村治理的建议、是落地有声的实事、是发自内心的感触。  立足院坝村、发展院坝村,跳出院坝村、发展院坝村。秉承这一工作理念,韩力发展食用菌,注册“凉都玫瑰”品牌商标,带领乡亲举办乡村玫瑰节等步伐稳健。  “量的增长要抓,质的提升也不能放松。”2017年,韩力动员群众种植2000亩小黄姜,并按照市场价签订回收协议。2018年,他借助中科院地化所“小黄姜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在村里建起30亩小黄姜示范种植基地。  完成一届扶贫任务,韩力带着老百姓的满心点赞和科研探索回到北京,中科院派驻的第三任第一书记田通,2018年9月来了,关键时刻,重任在肩。  如何团结带领院坝村如期打赢搭好脱贫攻坚战,这个北京人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强支部、聚民心、重基础、优产业’,要把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一边巩固好前任第一书记科技扶贫的成果,一边创新思路扩展群众增收渠道,一边着力建强基层党建堡垒,以初心赢民心。“三管齐下”是田通的选择。  在水城县冲锋决战时刻,田通带领院坝村成立“三段式”决战脱贫攻坚小分队,严格按各级相关要求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及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短板弱项。  村容美了,村民富了。三届第一书记用五年时间接力传递的扶贫情怀化作现实景观在院坝村铺展开来——2019年,立冬刚过,村里产业管护一刻不停,村组路上人来人往,塘上小学的科学书屋里孩童读书兴致正浓……  “科技,引领未来。”前方有人,后方更有力。三个北京人,情系一个村,风雨兼程奔远山,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水城县做深做实科技扶贫文章的生动缩影。  群策群力编制完成20余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制订“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群”等9个生产技术标准;指导帮助水城县建成县级繁育中心;11个研究开展了13个科技扶贫示范项目……  聚焦聚力水城县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精深开发,延长水资源、农业产业链及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用倾情付出,收获了产业发展硕果盈枝,也收获了老百姓真诚点赞。  “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久居贫困的院坝村民、水城百姓没有忘记这些恩人,一通通问候的电话,穿越大山联通北京,这是他们表示感谢的最朴实方式。
一所高校,两张“王牌”  一路向西,动身跋涉千里——江苏成长,安徽工作,扎根贵州六盘水扶贫,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派驻六枝特区新窑镇联合村第一书记徐晶芝的人生“轨迹”的高光一刻。  2019年10月,接过“交接棒”,90后小将徐晶芝成为中科大派驻联合村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任和往任职责有异:遏新贫,防返贫,战余贫,看起来轻松,却知易行难。  从古郡庐州奔赴画廊六枝,于徐晶芝和联合村而言,这是一次双向选择——徐晶芝选择的是到脱贫攻坚战场上绽放青春芳华;联合村选择的是让高素质人才为脱贫攻坚充当“智囊”。  不分寒暑,访贫问苦,把足迹留在脚底,把真情沉淀在心,一年时间,从猕猴桃产业发展,到村民看病就学,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徐晶芝事事关切,件件操心。  2020,斗贫未止,又逢疫情突袭,产于六枝的土特产销售同比往年有所下滑,触景而后思,徐晶芝和同事同“大后方”中科大一次次磋商,将“山货”搬进了“象牙塔”。  6月5日,书卷飘香的中科大东区物质科研楼三楼会议室里,第一次弥散着“泥土的芬芳”,一场农产品选购会火热开场,作为中科大定点帮扶单位的六枝特区在这支起了“货摊”。  荞麦挂面、红茶、绿茶、菜籽油、蜂蜜……经过简单包装后的六枝农特产品,成为展位上的“新宠”。驻点扶贫干部倾情推介,高校师生细心选购,你来我往,饶有趣味。  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产品选购会,六枝特区共带去25种农特产品,成交额达十万以上。于中科大、六枝和农户,可谓三方共赢——中科大收获产品,六枝提升品牌影响力,农户实现增收。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自2015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中科大正式定点帮扶六枝特区以来,该校始终坚持帮扶“一盘棋”,博士“扶贫记”持续连载,多元帮扶渐次开花、有的放矢。  作为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以基础研究见长的中科大深知,自身在资金投入、人力帮扶方面并未显著优势,唯有让“长板”释放能量方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建功立业。  调研、分析,一番“唇枪舌战”,中科大选准了自己要走的扶贫路,就是要探索以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为载体,党建引领、志智双扶、产业示范、帮销促产相结合的综合帮扶工作模式。  2017年4月至5月,中科大先后组织5组52人次师生前往六枝特区115个贫困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产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六枝特区扶贫调研报告及各乡镇产业发展建议》。  这份研究成果,恰逢其时地为六枝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提供决策参考。2018年,根据六枝特区党委、政府的需求,中科大组织专家团队帮助六枝特区制定了详细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既要做好“案头”,也得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在“地头”,这是科技扶贫情之所系,使命所归——近年来,中科大“牵线搭桥”,精诚协作,帮助六枝特区建设了猕猴桃、云茸、绿色丰产新技术推广等3个示范基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跃马扬鞭。  教育扶贫,是中科大手中另一张“王牌”,面向未来的“王牌”。  六枝,偏隅西南,数年驾辕拉车,教育水平依旧滞后东中部地区一截。自帮扶始,中科大即在谋划,搭建一把“改变下一代”的帮扶“过墙梯”——让“有学上”变“上好学”。  组织开展干部能力培训;培训中小学教师3820人次;邀请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周”;开展系列科普讲座;组织发起“春蕾计划”;牵手科大讯飞打造智慧教育示范点……  短期与长期结合,扶智与扶志并行,中科大在六枝特区“减贫摘帽”的历史伟业上记下一记闪亮“军功章”——风来千山过,云去万壑平,一山一水间,帮扶溢柔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编辑 谢勇勇
编审 马刚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899万获赞 90.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