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在大家的印象里,刘伯温就像诸葛亮一样,仙风道骨,算无遗策。
也有人把他比作西汉初年的留侯张良,他的伯乐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说他是吾之子房。按理说这种神人应该是江湖庙堂进退自如才是,可历史上刘伯温却没有像留侯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逍遥游。最后反而被皇帝朱元璋猜忌,先是被告老还乡,然后为了避祸,为降低朱元璋的疑虑亲自跑到南京居住,最后还被朱元璋让胡惟庸毒死。
那么这个聪明得像神仙一般的刘伯温,最后为什么还是逃避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自古以来对刘伯温的死说法非常多,不是朱元璋的错就是胡惟庸的错,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伯温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至于如此。
浙东党魁
刘伯温是浙江省东部的青田人,从小就天资聪颖,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年纪轻轻就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元朝政府的进士,要知道,有元一朝近百年,朝廷只收了1300名进士,只占元朝官员1%。平均每年收13人,可见刘伯温水平之高。比如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这样大本事都是屡试不第的。
但是因为当时的元朝政府非常排外,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可是朝廷上的统治集团还是排斥汉人 ,刘伯温因为在家乡剿灭起义军有功,他的上司把刘伯温推荐给朝廷,可是那些个朝廷勋贵坚决不用,刘伯温一气之下就回家退隐,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刘伯温绝对不是那种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的人。
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之后,算是成为了有资格争霸天下的一方势力。听说了刘伯温的大名,给他发出邀请史称固请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估计还是威之以武。
刘伯温的到来对朱元璋的集团贡献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还带了宋濂叶琛等浙江同乡,在一般史书的说法里头,宋濂等人是朱元璋先请到的,刘伯温是因为经过多次邀请再来,这种说法也许是因为想要抬高刘伯温吧。但在明太祖实录里头却不是这么记载的:遂与龙泉章溢,丽水叶琛等三人间道诣金陵。
这些人以及他们的门生故旧亲朋好友,就构成了明朝初年的浙东党。最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是他的同乡淮西勋贵,比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善长胡惟庸,可是淮西勋贵大多以武将居多,这些人能够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却很难帮助他治理天下,因为如果不想变成流寇的话,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治理自己打下的地盘,浙东党的到来,对朱元璋的顺利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言犯忌
到了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这些曾经同心协力打天下的淮西浙东势力就开始面临分蛋糕的问题,斗争就摆在了明面上。
1370年,大明王朝进行了论功行赏,这时候经过两年北伐,北方大元王朝和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都基本上被收服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立功机会,公司就开始了论功行赏,淮西勋贵领袖李善长封韩国公,年薪四千担,浙东党领袖刘伯温封诚意伯,年薪240担。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个差距可就太大了。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吗,刘伯温可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要不然的话他当初也不可能因为元朝赏罚不公,就撂挑子不干了。这一次就更加不公平了,李善长虽然是朱元璋的萧何,可刘伯温是他的张良啊,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果然,一年之后刘伯温就被赐还乡。
这里头的原因一共有两个,第一个是,朱元璋想要开国功臣们都平安落地,大封功臣之后,李善长就辞去了丞相的职位,大将军徐达从此就没有什么记载,直到1385年他去世才冒出来。朱元璋的意思是想让两党的第二代出来挑大梁。这些人影响力没有开国元勋那么大却又能够保证各自集团的利益。
对此,朱元璋跟刘伯温曾经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朱元璋问:谁来当丞相比较好呢?你看杨宪怎么样?这个人祖籍太原人,后世居浙东,标准的浙东党。
刘伯温:这个人有宰相的本事却没有宰相的气量,不行。
朱:汪广洋怎样?这是江苏高邮人,不算浙东也不是淮西。算是中立派。
刘伯温:他还不如杨宪。
朱:胡惟庸怎么样?
刘伯温:你这是要用野牛驾车,早晚翻车。
朱:看来也只有先生能够当丞相。
刘伯温:我是有这个本事,但我嫉恶如仇又怕麻烦,你还是去找别人吧!最后他建议李善长留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伯温说的话相当客观公正,全部都应验了。可是落在朱元璋耳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史书里头记载,这段对话之后朱元璋就再也不信任刘伯温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把两党第二代都说了出来,可是都被刘伯温否决了,这是不是说明你刘伯温根本就不支持我退功臣的做法?你是不是恋栈权位?最后你举荐了李善长就更加说明这一点,因为只要有李善长在,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你刘伯温走的。
退休干政
最后朱元璋也是没有听他的,还是用那三个人当宰相。李善长刘伯温都回乡养老了。结果不幸而言中。但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候朱元璋绝对没有杀人的想法,只是后来,刘伯温自己往刀口上撞了上去。
当时福建跟浙江交界有一个地方,因为元朝末年老百姓在那里贩卖私盐经常杀官造反,民风彪悍,到了现在官员也没有能够对他们进行有效治理,刘伯温因为这件事情上报了朝廷。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不是出在这件事情身上,是你为什么待在家里,还要干预天下大事,想干什么?
更为严重的是,他让他的儿子把这份上书绕开了上传下达的中书省,直接送给了皇帝,这就彻底得罪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了。
胡惟庸诬告是刘伯温想在那个地方抢有龙气的墓地。刘伯温只好跑到南京住下,让朱元璋放心。
刘伯温临死之前,朱元璋写了御赐制文给他,里面有这么一句:天下既定,论功行赏。特加显爵,俾令垂名,赐归乡里。何图咎生乡曲,有干国宪。重在勋旧,俯从议章,故夺其禄不夺其名。此国之政体,不得不然也。卿能不辩,即趋于朝,非善自处,何以能之今?
举报/反馈

寻史春秋

50.2万获赞 4.1万粉丝
看历史故事,享智慧人生!
枣庄盛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