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明朝的传奇名将,他的一生堪称波澜壮阔,先是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然后又镇守北方打败了强大的蒙古骑兵。正因为如此,戚继光才会为百姓传颂,为历史铭记。
不过与戚继光同时期的,其实还有一位名将,他的人生轨迹与戚继光十分类似,也是先南后北,尽管他在后世的名气赶不上戚继光,但论功劳,他可一点都不比戚继光小。这个人,就是谭纶。
明清史学家谈迁将谭纶的功绩总结为“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国榷》)
谭纶天赋过人,饱读诗书而又深谙兵事,堪称文武双全。嘉靖年间,倭患愈发严重,台州成为抗倭最前线。谭纶由于能力出众,调任台州知府。谭纶一上任就大力招募乡勇,训练军队。戚继光向谭纶请求给他三年时间训练乡兵,谭纶深知精兵不易得的道理,同意了戚继光的请求,并在其余人弹劾戚继光不作为的时候为戚继光辩解。可以说,戚家军的诞生,就有着台州知府谭纶的一份功劳。
不过戚继光要练兵,台州又不得不防,所以谭纶也亲自上阵,训练部队,并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不久后就成为一支精兵。黄宗羲曾说“观古今文臣,多不知兵,知则多不能身履行间”,然而谭纶“大小身经数十百战”。(《明文海》)
与倭寇作战时十分凶险,但谭纶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官就将作战交给部下。倭寇侵犯栅浦时,谭纶亲自带着刚刚训练出来的部队迎击,并三战三捷,杀敌甚众。在作战中,谭纶身先士卒,他斩杀了许多敌人,刀上的血冲刷半天都洗不干净,俨然一尊杀神。
当时的台州是倭寇进攻的重点,但由于谭纶的布防,倭寇始终无法攻入台州,只得劫掠其他的县乡。谭纶没有拘于台州一地,只要有军情发生,谭纶就会立刻带队前往剿灭。倭寇们在谭纶手底下吃了大亏,从此不敢再招惹他。戚继光一到,谭纶又与他合兵一处,将军纪败坏、战力较差的外地兵全部淘汰,只以浙兵为主的新军作战,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由于谭纶和戚继光共事的经历,并且都为抗击倭寇立下了功劳,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将他们并称为“谭、戚”。
谭纶先是镇守台州,后率军转战广东,剿灭贼兵和倭寇,不久后又出任福建,将为祸福建的倭寇大部剿灭。剩余的贼军和倭寇纷纷逃跑,广东和福建因此安定下来。
谭纶因功劳甚大,所以朝廷对他委以重任,一度让他统辖两广的军务并兼理福建等地,这相当于把整个东南沿海一带的军务都交给谭纶负责。
在东南沿海时,谭纶好似一位“救火队员”,当地的警情较多,而谭纶能力出众,各处都需要他,所以谭纶往往在一个地方任职不会超过一年,就会调任到别的地方。
正因为谭纶在东南一带做得十分出色,所以隆庆皇帝即位后,就将谭纶召回兵部,让他担任兵部左侍郎并总督蓟、辽、保定一带的军务。
谭纶一到任,就给皇帝上疏,他认为北方的边关部队由于常年缺编,兵丁数量严重不足,其中一半还都是老弱病残,所以当务之急是一面招募边军,一面将南方的浙军调往北方。
后世许多人都认为所谓戚家军也好,浙军也好,打的一直是倭寇,所进行的战斗只是“村级械斗”,并非大规模的正面作战,战斗力名不副实。
然而实际上,不论是戚家军,还是以戚家军为核心扩充组建的南军,都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先不说抗倭战争的规模比许多人想象中大很多,他们还在谭纶的建议下,大量抽调到北方,负责防守蒙古人的骑兵部队。
谭纶看不上北方边军,所以他把四千自己和戚继光训练的浙军调到蓟镇,并要求由自己来主持防务,减少巡按、御史等人的干涉。由于有张居正的支持,所以隆庆皇帝采纳了谭纶的建议,让他放手去干。
谭纶抵达边关后,进行了深入的视察,他认为南方作战在于速决,北方作战则在于“坚壁清野,钳制侵略之敌”,所以他修筑了三千多个屯兵御敌台,防线横跨居庸关到山海关,所有的战略地区都为明军控制。修筑完成后,谭纶又从南方招募了九千浙军。而就是这一万多名浙军,撑起了整个北方的防线。
在谭纶的主持下,明朝北部边防大为巩固。蒙古骑兵曾试图冲击谭纶的防线,但以往边军难以抵挡的蒙古骑兵却败在谭纶和他的浙军手中。数次交战,蒙古人损失惨重,不敢再犯。
谭纶戎马三十年,斩敌两万余人,修筑屯兵御敌台三千余座,立下大功,升为兵部尚书。从这个角度来看,谭纶的成就比戚继光还要大。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名臣在后世却籍籍无名。
参考资料:
《国榷》
《明文海》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