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消费者”并不等同于“公民” | 风向书单210706

原创 JiFeng Bookstore 回响编辑部 收录于话题#风向书单27个

世界上最懂你的人是谁?在哈佛法学院教授桑斯坦看来,是算法推荐。如果背后有个虚拟形象的话,那就是科幻电影《她》里的女主角了。互联网给了我们看似更开放的公共空间,而社交媒体上的标签则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同温层”。对于社交媒体的用户来说,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满意的,标签可以让人更精准地看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同时也能保证信息对所有人开放。

不过,桑斯坦忧心忡忡地在《标签》这本书里论证了,“标签”为信息流之间创造的鸿沟,让人们减少了与多样化不期而遇的机会。另外,标签所构成的“同温层”更难让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更充分的讨论,仅仅是在倾听自己声音的更大回声。他还在书中强调了社交网站的“消费者”并不等同于“公民”,不能因满足了消费者的喜好就此判断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即是公民的“自由言论”。后特朗普时代也反映着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在社交网络上被模糊化,政府既不能无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某一群体禁声。无论对民众还是政府来说,所谓的“自由”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当被谨慎对待。

本期风向书单除了这本分析社交媒体对于公众言论影响的《标签》,还有关于无权者如何与有权者对抗的《支配与抵抗艺术》、反思大数据和算法副作用的《自动不平等》、讲述人类对鲸类残酷捕杀的《鲸之殇》、国内少有的有关希腊内战及其对世界影响的研究《希腊内战》,以及全新角度解读近代国家权力的《规训革命》……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 王佳鹏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

· 忠心≠真心

判断一个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关系,可以观察表演者所使用的是公开剧本还是潜隐剧本。公开剧本可以使权力上位者的“权力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同,努力隐藏或喂饱表达权力统治的丑事”,表忠心、唱颂歌。潜隐剧本的表演者则躲在舞台背后,在相对安全的场所里,权力下位者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主张。因此,两种剧本并不太容易出现在同一场合。

不过上层监视的严密让潜隐剧本越难越得以显现。于是在这两种剧本之间,斯科特找到了第三种公开的、但属于权力下位者表达反抗的剧本,这是《支配与抵抗艺术》的这本书中讨论的核心。这种剧本的表演者往往是匿名的——坊间传言、民间艺术(民谣、笑话);或是具有模棱两可的表达,形成从属者间的团结——亚文化、黑话;以及一些低调的抵抗形式——摸鱼、躺平……

总之,斯科特在本书中的关于支配和抵抗的研究,并非暴力的、公开宣扬的、二元对立的,而是叫醒者和装死者之间的博弈,是一门没有明确边界的“伪装”艺术。正如当下社会中,公与私之间的逐渐模糊化。而当这种博弈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如一个小事件、一种符号的出现),潜隐剧本将会像火山喷发般出现在公开舞台。

自动不平等 : 高科技如何锁定、管制和惩罚穷人

[美]弗吉尼亚·尤班克斯 / 李明倩 / 商务印书馆 / 2021-4

· 以大数据时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砸碎我们身处的数字济贫院。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数据追踪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机制已经成为治安管理、政治预测、市场营销、信用报告、企业管理、金融业务、公共项目管理甚至刑事判决惯常使用的工具。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欢庆数字化时代时,本书作者尤班克斯却在追问,数字革命是否是一场由精英主导的游戏?普通人特别是贫困人口在数字时代的命运是什么?算法是否比人类更加中立、公正和明智?

作者选取了三个故事:印第安纳州尝试用自动化程序挑选符合福利系统资格的申请者;洛杉矶对无家可归者采用电子登记方式;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县采取了一种很有风险的模式,预测哪些儿童将来可能成为被虐待或忽视的受害者。通过作者的调研,得到的结果令人惊讶,美国各地的贫困人口和工人阶层都已经成为新数字贫困管理工具的对象,算法的错误和有意排斥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存。算法的自动决策导致的数字歧视将让所有人处在数字济贫院而不自知。

鲸之殇

法利·莫厄特 / 高建国、李云涛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6

· 从一个鲸家庭的悲剧折射出人类和鲸类两个族群共同的悲剧。

一头怀孕雌鲸在海湾里被困住了,等待她和宝宝的是怎样的命运?很不幸,她们的存在引发了人类的贪念,尽管有法利·莫厄特奔走呼告寻求救援,这对母子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徒留莫厄特和海湾外不离不弃的雄鲸空悲叹。在《鲸之殇》中,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详细记录了雌鲸惨死的全过程,在此主线之外还介绍了人类的捕鲸史以及工业时代以来的欲望膨胀史。

冷战的终结:1985-1991

[英]罗伯特·瑟维斯 / 周方茹 / 索·恩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4

· 华盛顿和莫斯科如何又为何实现了它们之间不可能实现的和平?

1991年12月26日,锤子镰刀旗最后一次在克里姆林宫上方降下。然而,就在六年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并任命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为外交部长,冷战似乎会在世界政治中永远存在。在冷战结束之前,西方和苏联的政治家们均没有预见到,两个超级大国经过数十年在安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斗争,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结束对峙。同样不可预知的是,苏联政治领导层会实施巨大的内部变革,以及核战末日的威胁会和平地消失。

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瑟维斯借助开创性的档案研究,对冷战最后几年扣人心强的调查明确了罗纳德·里根、戈尔巴乔夫、乔治·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的非凡关系,他们在那个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冷战的终结》展示出一小圈子运筹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坚定地在他们任期内结束冷战,不可逆地改变全球政治图景。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

[美]列奥·施特劳斯 / 李小均 / 华 夏出版社 / 2021-6

· “苏格拉底绝非‘现代性漩涡’的肇事者,遗忘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才是‘现代性漩涡’的源头。”

根据传统,政治哲学由苏格拉底创建。然而苏格拉底述而不作,要了解创建政治哲学的背景或缘由,全仰赖他人记载:例如柏拉图的诸多对话、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评论、色诺芬(Xenophon)的苏格拉底作品,以及阿里斯托芬的《云》(Clouds)。

全书的问题意识集中在苏格拉底身上,《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通过细读阿里斯托芬的全部11种传世剧作,尤其是他的《云》,集中考察了剧中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的对峙,施特劳斯把二人的关系转换成诗与哲学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纠正了尼采以阿里斯托芬的眼光对苏格拉底进行的批判。

安乐死现场

[日]宫下洋一 / 木兰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1

· 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

医学是为延长人类寿命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死”为目的的医学的历史则不过数十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安乐死”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抱着这些疑惑,记者宫下洋一踏上关于安乐死的采访之旅。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考虑放弃生命?人的自由是否包括“放弃自由的自由”?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人为何活着”与“人为何想死”紧密相连,这样的终极话题,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本书提供了思考的多向维度。

生命边缘的女孩

[罗马尼亚]米尔恰·格尔特雷斯库 / 张志鹏 林惠芬 陈进 李昕/ 花城出版社/2021-3

· 它们并非现实的景象,而是大脑从我们日常的超现实中剪裁而成。

米尔恰·格尔特雷斯库是罗马尼亚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被罗马尼亚文学评论界认为“是尼基塔·斯特内斯库以来诗歌语言最现代化的诗人,词语想象力异常丰富,无穷无尽”。本书是蓝色东欧译丛第六辑中的一本,收入格尔特雷斯库亲自选定的不同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二十余篇。用作者的话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小故事,一些是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则是一段一段的笔记。所有这些终都是真实或虚构的记忆,它们并非现实的景象,而是大脑从我们日常的超现实中剪裁而成。”

虽然作者说书里所写的并非现实的景象,但书里却出现了诸如“一九四四年美国飞机对罗马尼亚的大轰炸”、令人毛骨悚然的“安全部门”、因“我们要面包”而酿成的“布拉索夫事件”、“偷渡南斯拉夫”和因强拆而造成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等现实景象。除三篇小说中提到的一九四四年美国轰炸罗马尼亚之外,其他似乎都与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前后的事情密切相关。

小说涉及的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鲜活,涉及生命、爱情、死亡、命运等永恒主题,充满了诗意、想象力和现代气息,显示出作家全面的创作才华。小说集充分体现了格尔特雷斯库的写作特点,事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科幻与虚构的巧妙结合,文学与亚文学或非文学的结合,虚构与童话或神话的结合。而这种种结合,正是作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宇宙的孩子

[美]迈克尔·乔莱特 / 苏伊瑶 / 无界|中信出版集团 / 2021-5

· 一个在恶劣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一个问题少年、一个实力强劲的田径运动员、一个斯坦福的高材生、一个成功的摇滚音乐家……

迈克尔·乔莱特的回忆录开始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实验公社,该公社后来演变成了美国最臭名昭著和最危险的邪教之——锡南浓教会。根据首领的命令,包括乔莱特和他哥哥在内的所有孩子在六个月大时与父母分开,并被移交给邪教的“学校”。在这个本质上是孤儿院的地方度过了多年之后,一天早上,乔莱特与他的母亲和哥哥终于逃离了这个邪教。

但在很多方面,锡南浓之外的生活更加艰难,更加反复无常。乔莱特用他原始、诗意和有力的声音,描绘了一个充满赤贫、创伤、情感虐待、犯罪和毒品与酒精诱惑的童年。乔莱特由患有抑郁症的母亲抚养长大,被愤怒的哥哥和麻烦不断的继父折磨。但他渴望与父亲——一个曾经的瘾君子和罪犯建立联系。在艰难的童年和复杂的亲情中,他一次次地超越自我、理解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过去和解。后来,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和音乐家。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

[加]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 阙建容 / 格致出版社 / 2021

· 手足相残是否不可避免?

二战临近尾声之际,德军撤退后尚未来得及喘息片刻的希腊社会又陷入夺取战后主导权之争,原本截然对立的两个政治派别间的零星冲突迅速升级为血腥的全面内战。而英国、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势力的插足,让内战变成了一场代理人战争,一场“国际内战”。

这是一部研究希腊内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深刻影响的历史书。作者利用亲历者的采访、回忆录、日记,以及大量希腊、美国和英国的解密档案,对希腊近代史中的民众分裂、极端化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剖析,并描绘了在希腊大地上,英国、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等大国是如何进行政治博弈,进而影响了整个希腊内战进程的。

债务与国家的崛起:西方民主制度的金融起源

詹姆斯·麦克唐纳 / 杨宇光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6

· 成为一个深陷债务的自由国家,而非毫无债务的奴役之国。

放眼全球政治制度史,君主制是常态,民主制是特例。那么,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从何而来?英国独立经济史与金融史学者詹姆斯·麦克唐纳从金融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他认为,战争需要财政支持,公共债务能够满足这种需求,而公债在政治上的反应,就是民主制度。他的理由是,政治自由即民主制度保障了债权人的权利,使得统治者借公债的难度和代价都远远小于专制制度的情况。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书横跨东西,纵贯古今,展现了一幅视野恢弘的金融视角的政治史画卷。

规训革命: 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

[美]菲利普·S. 戈尔斯基 / 李钧鹏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2

· 结合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与复刻的微观政治理论,重新解读近代国家权力。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原本是教会掌握了济贫、教育、对性和婚姻的管制的权力,最后这权力被近代国家拿走了,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凯斯·桑斯坦 / 陈颀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2021

· 社交网站的“消费者”并不等同于“公民”。

世界上最懂你的人是谁?在哈佛法学院教授桑斯坦看来,是算法推荐。如果背后有个虚拟形象的话,那就是科幻电影《她》里的女主角了。互联网给了我们看似更开放的公共空间,而社交媒体上的标签则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同温层”。对于社交媒体的用户来说,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满意的,标签可以让人更精准地看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同时也能保证信息对所有人开放。

不过,桑斯坦忧心忡忡地在《标签》这本书里论证了,“标签”为信息流之间创造的鸿沟,让人们减少了与多样化不期而遇的机会。另外,标签所构成的“同温层”更难让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更充分的讨论,仅仅是在倾听自己声音的更大回声。他还在书中强调了社交网站的“消费者”并不等同于“公民”,不能因满足了消费者的喜好就此判断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即是公民的“自由言论”。后特朗普时代也反映着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在社交网络上被模糊化,政府既不能无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某一群体禁声。无论对民众还是政府来说,所谓的“自由”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当被谨慎对待。

【往期精彩】

原标题:《社交媒体的“消费者”并不等同于“公民” | 风向书单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