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是伊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戳痛了世界电影人的内心,拿奖拿到手软。
它甚至更像一部纪录片,连音乐都懒得配。
从最生活的角度切入,聚焦世界各国中产人士人到中年后大同小异的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男主的不幸从妻子提出离婚开始。
影片开头是一对中产夫妻在办理离婚手续。
时尚优雅的女主想一家人移民国外,因男主不同意愤而提出离婚 ,并想独自带走女儿。男主认为伊朗没什么不好,况且他不能置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父亲于不顾,女主想离婚就随她去。
法官认为他们夫妻感情没有破裂,因而没有为他们办理离婚手续。
女主决定搬回娘家,跟男主分居一段时间。
这个决定打乱了男主平静的生活。
十一岁的女儿无奈地看着妈妈收拾行李,从抽屉里拿走钱。(注意这个梗,女主拿走了钱)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爷爷,虽然只能偶尔说几个词汇,但是一遍一遍地招呼儿媳的名字,女主走过去跟老人告别。
特写镜头,老人因患病而不停抖动的手,空洞失神的眼睛。
影片刻意突出了女主的视角,老人费力而沉重的呼吸,被老人紧紧抓住的手。
使得观影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着女主每天面临的生活。
女主喊女儿过来解围。
女儿在和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爸爸手忙脚乱地讨论洗衣机洗衣机的用法。
在妈妈的催促甚至恳求的眼光中,女孩沉默而倔强地选择留下。
女主拖着行李箱下楼,留着泪开车走了。
窗后是女孩无奈落寞的面容。
家里一个失智老人需要全天候照顾,一个在上学的孩子需要接送,自己还要上班。
男主突然陷入家务危机。他不得不雇佣保姆来家里照顾老人。
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姆的到来让男主彻底陷入挣不脱的泥潭。
一天男主接了孩子早回家一会儿,发现保姆把老人捆在床上私自外出,老人摔到了地上险些窒息。男主还发现抽屉里的钱不见了。
保姆回来后男主大发雷霆,当即解雇了她,并指责她偷拿了钱。
保姆是生活在底层的贫困家庭,丈夫失业,债台高筑。保姆本来是希望丈夫到男主家来做雇工,没想到因为丈夫被债主控告入狱而不得不继续来赚钱养家。
被冤枉偷钱的保姆不肯离去,坚持要当天的工资,被愤怒的男主一把推了出去。
第二天,女主告诉男主保姆流产了。
围绕到底是因为被推了一下导致流产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流产双方各执一词闹上了法庭。
男主因为推人导致四个月的男婴流产被控杀人罪要坐牢,保姆因为把老人捆在床上涉嫌虐待老人也需要坐牢。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女主把公公和孩子接到了自己娘家后帮忙斡旋。
女主私下找到贫困的保姆一家希望和解。如果双方都撤诉,女主承诺给保姆家一笔钱作为补偿。债台高筑的保姆的丈夫同意了。
然而,保姆却在和解的头一天找到了女主,不希望女主给钱并说出来孩子流产的真正原因。
保姆的信仰让她不敢接受这笔不义之财,甚至第一天在给尿裤子的老人洗身体时她都先打电话咨询是否违反了教规。
一边是一笔巨款能够偿还欠债,大大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古兰经》的教律让保姆和丈夫倍受折磨。
事实上,片子里男主,他的女儿,保姆,女儿的家教一开始都说了谎。男主怕蹲监狱不承认知道保姆是孕妇;保姆没敢承认第一天老人走失过;家教女老师掩护了男主旁证他没听到自己和保姆关于怀孕的聊天;女儿本能地在法官面前为父亲做了伪证。
这些人性的本能展现,客观,合理,真实得令人鸡皮一片。
女主的精致,男主的固执,女儿正在成熟的价值观,保姆源自内心的焦虑与疲惫,保姆丈夫的戾气与斤斤计较,被一众演员拿捏得活灵活现,每一个角色都带着独特的人格气质。
他们演的就是那个人,那个人就应该是那样的表现。
每一句台词都是角色的深化,每一个举动都是人物的真实存在。
阶层的不同,诉求也是不一样。
唯一联系他们的就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剧中《古兰经》多次出现,信仰也是使两家纠纷的结局出现反转的力量。
然而,男主夫妇还是去了保姆家坚持给钱解决问题。不知道真相的男主要求保姆拿着《古兰经》发誓,孩子是因为被自己推才流产的,这个要求崩溃了保姆的精神。她的信仰不容许他们接受这笔会给家庭带来报应和灾难的钱。
因为丈夫失业欠债难还,保姆只好背着丈夫偷偷出来打工养家。但是在过马路救雇主家失智老人时,不小心被车撞导致胎死腹中,第二天不得已把老人绑在床上去医院检查,出现老人险些窒息而惹怒了雇主被推。
本来想息事宁人,却不料雇主听说她流产后主动去医院探望,被丈夫怀疑并识破打工的事实,以为是因为被推流产而告上法庭。
真相在《古兰经》面前一一被剥开。
影片结尾,男主女主在办理离婚手续,女主坚持移民。法官让他们暂时回避,给孩子自主选择跟随谁的权利。
十一岁的女孩子片中心智几次被揠苗助长,一次是妈妈决定分居离家的时刻,她选择留下就是对母亲的不满。第二次是保姆丈夫闹到她的学校跟她的家庭教师对质的时刻,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让她不得不承受了那个年龄不应有的痛苦。第三次爸爸跟法官说自己不知道保姆是孕妇,她问爸爸是不是说了谎。事实是她知道并理解了爸爸说谎的苦衷。第四次爸爸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法官要求女儿去给自己作证时,没有干预女儿。但是她却选择了维护父亲。
影片对这里的处理很人性,虽然是个小孩,但是在耳闻目染了父亲照顾爷爷的不容易后,本能地不想让这个家陷入绝境。
正在接受最好的精英教育的孩子的本能与挣扎在底层的保姆一家最终不肯接受金钱补偿的本能截然相反,令人深思。
精英阶层的信仰是一种道德的工具,底层百姓的信仰则是道德的纯洁。
移民国外的母亲和坚持留在国内的父亲,女儿会选谁呢?
其实,无论选择谁,未来的她依然是受到精英教育阶层固化的那群人。
依然是像她父母一样,灵活对待信仰的那个阶层。
影片没有答案,戛然而止。
很深刻,很人性,很真实。
《一次别离》撕开了宗教信仰后面阶层固化的遮羞布。
(王砚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反馈

邑人电影院

12.6万获赞 37.7万粉丝
深度挖掘电影背后的故事,一起涨姿势。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