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电影世界中最经典的题材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电影创作者以二战为题材书写出了动人的故事,可能是一场人间绞肉机一般的残酷大战,可能是一次远赴前线的救援行动,可能是一个不愿带着枪上战场的战士在尸横遍野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可能是德国企业家甘冒奇险拯救了数以百计的犹太人。
二战题材的魅力就在于,每当我们以为二战的故事已经讲到头的时候,总能有别出心裁的电影创作者想出新的点子,令我们眼前一亮,最后再度陷入对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灾难的反思之中,《波斯语课》就给我这种感觉。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的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在机缘巧合之下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于是逃过了德军的屠杀,然而他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上”,要求他教军官波斯语。未免穿帮丢掉小命,这位犹太人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地编造莫须有的波斯语单词来搪塞军官。
凭空创造一门语言的难度是学术级的,不仅要求极佳的记忆力,还要有足够的创造力,犹太人无奈之下开始用集中营里的人名异化成“波斯语”单词,就这样他竟然成功地编造出了2840个波斯语单词,而他的这份记忆,也在战后成为了追溯受害者名单的宝贵资料。
是不是挺有新意的?反正我是从未看到过这样的故事,毕竟在二战的集中营中能够苟活下来的犹太人本就已经是极少数了,而靠着创造一门语言活下来这种操作更是难以想象。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在自己的经典著作《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曾尽述集中营里的黑暗秘密,犹太人生活在死亡的边缘,时刻被暴力加害,精神意志也不断遭到侵犯,幸存者都匍匐行走在巨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中,后来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对于二战集中营的普遍认知。
而《波斯语课》则打破了人们对于二战集中营的这种印象,虽然它依然呈现了集中营中残酷的权力与压迫,冷酷的暴力和屠杀,但它同时也传达出了一份脆弱的安全感、一种求生的欲望和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更有趣的是,看过这部二战题材的《波斯语课》后,我竟然想起来那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影史第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仔细想想,很多相似的地方。
犹太人进入集中营,本将面临死于非命的下场,却因为谎称的波斯人身份以及异想天开的编造波斯语而成为了德国军官的“老师”活了下来,在集中营里如屡薄冰最后奇迹逃生。
蒙冤的银行家安迪进入监狱,本将面临备受欺凌的日子,却因为做账与避税的高超技巧而成为了一众典狱官的心腹,甚至还有权在监狱里筹建图书馆,教化囚犯,最终逃出生天。
是不是同样的戏剧性?就连集中营里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却被杀人灭口,都和《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来了一个知情者却被杀人灭口一样异曲同工,可见《波斯语课》不仅有着新颖的故事概念,也有着和经典电影如出一辙的扎实的戏剧结构。
当然,我之所以觉得《波斯语课》和《肖申克的救赎》有共同之处,并不仅仅因为两部电影的戏剧结构有相似的地方,更加是因为两部电影都有一样多层次的人性视角,也是两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求生的本能,是人类最基础的欲望,无论是在滥杀无辜的二战集中营,还是弱肉强食的监狱高墙之下,而正是这一点求生的欲望,催生出了《波斯语课》和《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略显荒诞又曲折动人的故事。
一个是谎称身份,继而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保护自己,随时都有被戳穿后死于非命的危险,一个是虚与委蛇,假装为强权尽心服务,却在暗中耗费年月地打通隧道,随时都有被发现后惨淡收场的危险。
同样动辄丧命的绝境,却诞生出同样“艺高人胆大”的操作,这样危机与冒险之间的巨大的反差,正表现出了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之心是多么的强大。
求生的本能之后,就是精神的愉悦。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在肩头,觉得是个自由人。”
台词念出的一幕,是安迪和一群囚犯在屋顶上刚刚干完体力活,正畅饮安迪用智慧向狱警换来的一桶啤酒,安迪的脸上浮现出微妙的笑容。
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很着力表现的一点,安迪之所以是笼子里关不住的鸟,就在于他即使身处可怕的监狱之中,依然不会只是行尸走肉地活着。
安迪永远有一份自由心灵的追求,一份精神的愉悦,这份愉悦可以是劳作后的一瓶啤酒,也可以是反复书信求来的一批批旧书。
《波斯语课》中的犹太人可能没有安迪的这种好运气,但这种对于精神愉悦的追求,却在别的人身上体现了出来——德国的军官们。
很多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都将德国军人扁平地塑造成了没有感情的屠夫、手染罪恶的杀手,但《波斯语课》中我们看到,德国的军人固然是专横跋扈、草菅人命,但他们也有上下级之间的勾心斗角、流言蜚语,也有对于家乡美味的一份眷恋,也有对一场体面的野餐或者一场欢快舞会的向往。
这种两面的刻画,让影片中的德国军人不仅仅是恶棍和战犯,也有普通职场中的心机,也有对乡土之情的思念,也有一晌贪欢的欲求,所谓的反面人物依然反面,但无疑立体了许多。
在求生的本能、精神的愉悦之后,则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心中的梦想。安迪在筹划多年远走高飞之后,改名换姓,过上了安逸朴实的生活,多年后和狱中老友在明媚的海滨重逢。
而《波斯语课》中的德国军官其实有着和安迪同样的梦想,就是在战争结束后去到伊朗开一家小餐馆——很难想象一个手染鲜血的纳粹军官的梦想竟然会是这么纯真而美好,也因此让这个梦想听起来更加动人。
所谓“平庸之恶”的军官正是为了这个梦想才会遭遇到那个谎称自己是波斯人的犹太人,才会被蒙在鼓里地努力学习了一套假的波斯语,当军官在战后真的来到梦中的土地,自信地说着自以为的波斯语却反而被抓捕的时候,相信所有观众都会感慨那份造化弄人吧?
举报/反馈

刘琳说娱乐

3807获赞 1256粉丝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