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集团终究放不下SOHO中国这块“肥肉”,在历时约15个月的兜转后,以总价约236.58亿港元成功收购SOHO中国。
撰文/ 韩菱 蔡真
编辑/ 卢泳志
6月16日晚,SOHO中国(0410.HK)发布公告,黑石集团(NYSE:BX)同意以每股5港元的价格收购SOHO中国,总价约236.58亿港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195亿元。
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现有控股股东将保留9%的股权。同时,SOHO中国将继续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几个小时前,据媒体报道,黑石集团与SOHO中国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黑石集团接近或达成以约30亿美元估值收购SOHO中国。
知情人士称,SOHO中国最快会在本周内宣布达成这项交易。并且由于此事属于机密,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
并且消息一出,还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剧烈讨论。
在此之前,6月15日,SOHO中国宣布短暂停牌,原因暂未公布。
经风云地产界查询同花顺数据显示,在停牌之前的一周内,SOHO中国股价一直处于连续上涨的状态,创下近一年来股价新高,收盘报3.8港元/股,总市值197.58亿港元。
对此,IPG(IPGlobal 环业投资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风云地产界表示,过去两年SOHO中国几度传出私有化,潘石屹急于清仓SOHO中国套现,出于SOHO中国不再因业务拓展而有融资需求,但运营与维持SOHO中国上市公司地位的成本又不划算,因此私有化与清仓SOHO也是一种止损行为。
“潘石屹跑不跑?”这个被讨论数年的问题,今天终于有了确定的答案。
从去年3月至今,在经历了差不多15个月的兜转后,黑石集团“再次”牵起了潘石屹的手,以236.58亿港元(约为195亿元人民币)收购soho中国。
这次收购的价格,比去年3月传出的40亿美元(约为256亿元人民币)收购金额,直接砍掉了约为61亿元人民币的差价。
SOHO中国曾于去年3月10日上午11时紧急停牌,此前盘中股价突然暴涨,涨幅一度超过40%。截至当时暂停交易,SOHO中国股价为4.1港元/股,上涨了37.6%。
这样的股价异动来源于一则消息,据媒体报道,黑石集团正与SOHO中国进行私有化谈判,交易价值40亿美元。以SOHO中国2020年3月9日的收盘价2.98港元/股计算,黑石给出了两倍的价格。
2013年至2018年,SOHO中国的营收分别为142.6亿元、60.98亿元、9.95亿元、15.77亿元和19.63亿元、17.21亿元。这离潘石屹2012年曾放言的“五年后,租金年收入将超过40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他的写字楼生意愈发难做。
2019年10月,SOHO中国宣布以7.61亿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北京的2583个地下停车位。
没过多久,有媒体爆出SOHO中国考虑以80亿美元出售中国的办公大楼权益,这被认为是SOHO中国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SOHO中国则发布公告称对传闻“不知悉”。
实际上,自从2014年以来,SOHO中国就已经开始出售在中国的资产。澎湃新闻此前根据公开资料统计,SOHO中国在5年间累计出售资产套现约293.41亿元。
不过,此前SOHO中国出售的大多是非核心资产,之后其核心资产“八大金刚”被传即将出售,引发业界普遍质疑:清仓的下一步,会不会是跑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SOHO中国陆续出售项目的5年间,其并未在境内再购入新项目,而是转向布局海外公司和投资海外资产。
2011年,潘石屹夫妇开始投资海外资产,先是斥资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办公大楼,后又花费6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的49%股权,接着耗资7亿美元联合巴西财团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的股权。
据乐居财经报道,从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1月14日,潘石屹累计注册了7家公司,且公司股东均为注册在境外的公司,注册资本从150万元至2亿元不等。
这些情况被有些人视作潘石屹为“跑路”铺路的佐证。
不过,潘石屹夫妇曾对外表示,投资海外资产是通过家族信托,与SOHO中国无关,且最近几年潘石屹夫妇并没有在海外购买任何资产。
来源:野马图库
2019年11月,潘石屹现身回应:“老是说我跑了跑了,这都是谣言,跑不了的。SOHO中国是上市公司,要以公告为准。”这是他对传闻为数不多的正面回应。
有意思的是,作为传闻买方的黑石集团,其联合创始人苏世民2020年1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买入机会变少了,因为市场和资产已经变得如此昂贵。
俗语有云:“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 嫌贵的买家往往不会放过抄底的机会。
黑石集团创办于1985年,业务领域涉及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等,素有“PE之王”之称。
2007年,黑石斥资26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希尔顿酒店集团,金融危机之下人们对这笔交易褒贬不一。黑石通过管理改善了希尔顿的经营和盈利状况,在2013年将其送上纽交所。2014年之后,黑石逐步清仓希尔顿股票,获取14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成为私募股权史上回报最丰厚的一笔投资。
这一次精准的“抄底”,是苏世民最得意的资本运作作品。
2008年,黑石来到中国。创建了面向中国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机构——盈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随后买下上海长寿路上“调频壹”广场项目,正式进军中国商业地产。
潘石屹是苏世民在中国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2012年,黑石与SOHO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盈石搜候(上海)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2018年,前SOHO中国总裁阎岩加入黑石集团亚洲房地产部,出任董事总经理一职。
私有化的交易或许两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苏世民厌恶风险,在一次圆桌会议中,苏世民对“中国巴菲特”郭广昌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在于三个字——不亏钱。进入中国后,苏世民用几笔交易将“抄底”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3年,黑石以4亿美元的价格取得了当时经营不善、几度易主的印力集团(原深国投商置集团)。在黑石加持下,印力集团得以迅速扭转颓势,转亏为盈的同时大规模扩张。2016年8月,万科联合招商银行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了商业地产企业印力集团96.55%股权,对价128.7亿元人民币。
当中国朋友需要用钱,苏世民可以雪中送炭;当他们需要扩张,苏世民也乐于为他们锦上添花。
2007年9月,恒大为了赴港上市融资,将持有的御景半岛项目的全资子公司雅立集团40%的股权转让美林。2010年9月,美林将包括这部分股权在内的项目打包出售给黑石。
2012年1月,黑石将广州的御景半岛项目40%的股权转让给恒大,套现12.6亿港元,这也是黑石集团首次从中国地区地产投资的撤出,曾在地产市场掀起不小的涟漪。
一些东西兜兜转转又回到苏世民手里。
2016年,一家国内的保险公司斥资65亿美元从黑石手中收购了一间美国酒店资产;后来,又花5亿美元从黑石处买下荷兰办公楼资产包;2017年,再次豪掷23亿美元收购了黑石日本房地产资产包。
还是2016年,海航从黑石手中购得泰升集团66%股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后将其更名“香港国际建投”;同年10月又用65亿美元买下黑石手中希尔顿集团25%的股份,此时距离它的流动性危机爆发还剩一年。
苏世民不动声色,在2019年3月又把香港国际建投的股份接了回来,即便该公司值钱的资产所剩无几,苏世民依旧开出了70亿港元的价码。
前述与苏世民交易的保险公司也出现了风险。2019年8月,有媒体报道,黑石出价把之前那家保险公司买下的日本地产资产包又买了回来。
所谓老江湖,大抵就是可以为你撑起面子,也能兜住里子。
黑石在中国的商业地产之路并不孤独。近两年,许多国内房企高喊“活下去”,纷纷收缩战线,以黑石、凯德等为代表的外资却频频出手。在北京和上海的商业地产市场,他们尤其活跃。
有报告显示,2018年外资机构参与北京大宗物业收购金额达到了169亿元,占北京大宗物业总成交的三成,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2%,当年外资机构收购北京大宗物业的成交金额仅为9亿元。
据光大证券报告,2018年上海大宗物业市场成交总额1178亿元,其中外资占投资总额约54%,相较2017年占比31%大幅上升23个百分点。
商业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团的数据表明,2018年外资在商业地产上的投资激增62%,达到780亿元人民币(约合91亿美元),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黑石集团便是最大买家之一。
2018年6月,黑石宣布旗下一支亚洲“伺机型”房地产基金筹集了71亿美元。“由于亚洲地区都市化程度攀升及收入水准上扬,特别是中国及印度,激励投资者对购物中心、仓储、及其他房地产资产的投资意愿。”
进军中国12年,黑石集团频频出手,囊括写字楼、购物中心及商办综合体等,除前述之外,还涉及以下项目,总金额超300亿元:
2010年,与香港房地产开发商鹰君集团联合出资7.34亿元开发大连朗豪酒店;
2012年,与中国台湾顶新集团联手买下了位于上海华敏帝豪大厦5层~33层;
2013年,以1.28亿美元认购方兴地产子公司49%的权益,联手开发宁波一个综合商业地产项目;
2013年,以4亿美元收购SCP深圳购物中心公司40%股份;
2017年,拿下新加坡丰树集团旗下上海怡丰城,后更名“维璟广场”;
2019年,以4.8亿美元收购美国商业地产运营商亚洲分公司Taubman Asia Malls 50%的股份,此次交易涉及中国两处商业地产——西安和郑州的熙地港购物中心;
2019年,有报道称黑石正在就收购上海长泰广场进行谈判,交易价格或超过15亿美元。
2019年,黑石集团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了4000亿美元大关,其中房地产业务管理规模为1282亿美元,已经把另一大收入支柱私募股权甩得越来越远。
在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另一位巨鳄李嘉诚的不断撤退引起诸多议论,比他小18岁的苏世民却在不经意间构筑起庞大的资产版图,两位世界级投资大师的不同选择,值得玩味。
至今为止,潘石屹卖掉了整个SOHO中国,那么,对于SOHO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一起来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