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5月31日,东南亚疫情导致我国苹果出口滞销的新闻引发热议,当地的疫情形势俨然已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影响。而苹果滞销导致的价格下跌引发了一些网友的不满,有人抱怨平时购买的水果价格畸高,有人则认为滞销是生产商“囤积惜售”投机失败的结果。周边地区的疫情究竟会对相关产业链造成怎样影响?此次苹果滞销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出口受阻背后的原因?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 观察者网摄
【采访/观察者网 白紫文】
观察者网:我们看到中国已经稳步步入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南亚和东南亚疫情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印度疫情形势尤其严峻,您认为周边地区的疫情会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
丁一凡:印度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给的影响不太大,主要集中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
印度过去不参与全球化生产链,甚至不太欢迎外来直接投资,因为担心挤压国内产业。2017年,莫迪政府一改传统,修改了法律,欢迎外来直接投资,本质上是想趁中美关系紧张之际,替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其实除了富士康等为美国“苹果”公司代工的企业转过去两条生产线外,其他企业转过去的并不多。印度疫情引起富士康在印工厂停工后,大量订单又转回了中国。中国工厂加班加点,因此“苹果”产品的供应没出现断供。
但是从印度流出的变异病毒对东南亚国家的传染,却可能对全球产业链造成更大的影响。
在美国发动贸易战之前,一些中国企业及外国在华企业已经感到了“寒意”,它们把部分加工业转到东南亚国家,以规避风险。贸易战爆发后,这种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生产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使一些企业得以继续向美国出口。因此,出现了“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迅猛,而东南亚国家对美出口增长也迅猛”的局面。这些企业若受疫情影响而停工,就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很大影响。
三星在越南的电子工厂 视频截图
4月份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涨迅速,大概与全球供应链中断也有一定关系。若东南亚国家的疫情持续不得好转,一些产品大概还会转回到中国来生产。
至于印度,其疫情得不到控制属“正常”现象,因为印度政府根本没有措施去控制民众的流动性,其放任民众在节日大规模聚集更加重了聚众传染的趋势。
观察者网: 有网友认为,中国苹果出口遭受滑铁卢本质是果农“囤积惜售”的投机行为失败的结果。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丁一凡:苹果行业的亏损的确属于意料之外,但这些年苹果行业的增长也是市场开放和贸易发展所带动起来的。
中国加入世贸、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自贸协议时,中国的农业部门其实非常担心,他们担心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进入中国,会冲击中国的水果市场。后来,中国的超市里的确热带水果多了许多,中国人买热带水果的热情也很高涨。
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温带水果(梨、苹果等)的热情也被刺激了起来,中国的苹果在东南亚国家深受欢迎,中国苹果出口猛增。算下来,仅水果进出口一项,就不仅抵消了“不平衡”,中国甚至还略有顺差。
而现在,这些国家疫情泛滥,整个苹果供应链也中断,造成我们的苹果出口大幅下降,只能转销国内市场,才出现如今的价格下滑。
如果仅从国内市场上找苹果价格下滑的原因,是找不到真正原因的。要看整个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外部需求萎缩对中国供给的影响。蔬果价格问题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能简单用供应商垄断市场来解释。那是典型的“阴谋论”解释。
过去,出口旺盛时,苹果不愁销,价格自然下不来。现在出口中断,苹果又不能无限储存,价格下跌就形势所迫。虽然有中国的市场做后盾,出口水果滞销的问题可以解决,但价格必然要下滑,导致生产商会吃亏。
疫情对中国各种产品的出口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领域受益,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还有一些远程测温等电子产品,跟疫情、健康有关的产业都受益;相反,跟大规模工业生产相关的产品就不好卖了,因为下游产业中断,需求中断。
所谓“惜售”行为,除非是生产商认为价格下滑是暂时的,很快市场就会恢复正常,价格也就能恢复正常,否则“惜售”就是作茧自缚,生产商不会选择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