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后,清末帝溥仪冒天下之大不韪,投靠日本,作了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弹冠相庆,高呼大清未亡,在这片欢呼声中,一声痛骂显得格外刺耳,因为这份痛骂来自于溥仪的父亲,清朝最后的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的儿子被选为大清皇帝继承人,他本人则成为摄政王,毫不费力的登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权力宝座;不幸的是,他无意这一切的权力,却被迫承担起挽救即将倾倒的清朝的责任。
在载沣的心中,未尝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志。与二兄光绪帝一样,载沣认识到这已经是一弱肉强食的时代了,闭关锁国没有出路,主动求变求强才能生存下去。载沣一开始也寄希望于列强,可现实给了他迎头一棒。
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被杀,清廷派人去德国“道歉”。这当然不是一份好工作,不远万里去给人赔罪,没有亲王想接这份差事。结果,前往德国的亲王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
德国公使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载沣,他看重载沣的身份。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太后的外甥,在亲王中的地位很高,让他作为清朝的代表,更能体现清政府的“诚意”。
于是,年仅十八岁的载沣漂洋过海,来到了德国,在德国皇帝面前为团民杀德国公使一事道歉。为了羞辱清朝,德皇让载沣下跪参见。异国他乡面对列强的皇帝,十八岁的载沣却没有胆怯,他声明大义,坚决拒绝了德皇的下跪要求。
访问德国之后,载沣还想借机访问一下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但遭到了德国的反对。这一刻,载沣终于明白了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
圆满出使德国在载沣的政治生涯中增添了一笔光辉的履历,并让他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授予载沣军机大臣学习行走,这无疑是极度信任他的体现。
似乎是上天眷顾载沣,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病危,慈禧太后准备立三岁的溥仪为帝。成为皇帝的父亲,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载沣却高兴不起来。兄长光绪莫名其妙的病死让载沣认识到了宫廷里的艰险,他不愿让年幼的儿子背负这份负担。可载沣没有改变的能力,他的儿子成为了末年皇帝,而他本人则升为清朝的摄政王。
载沣一共摄政了三年,严格意义上讲,他才是清朝最后的统治者,溥仪则只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
载沣执政以后,立刻就想对出卖兄长光绪的袁世凯动手。可是段祺瑞却率领大军,时不时对着城南放上几炮,说是要平定兵患,实际上却是威胁载沣。载沣没办法,只能放弃诛杀袁世凯的计划,仅解除了袁世凯的职务。
袁世凯没有了职务,但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却一直存在,以至于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袁世凯能够卷土重来,逼迫溥仪退位。
当辛亥革命爆发时,载沣没有武力对抗,他将职务交给袁世凯以后,立刻辞去了摄政王的身份,回到府中。皇族将清朝灭亡的责任推给载沣和溥仪,说都是这对父子亡了大清。可这话确实是冤枉了载沣,他面临的是,是已经积重难返的清朝,其实不论他做什么,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与遗老遗少的丑态相比,载沣算是其中的一股清流。溥仪退位以后,载沣回到府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终于可以过着抱孩子的生活了。”对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载沣从不参与。民国六年的“丁巳复辟”中,皇族都以载沣身为摄政王为由让他主持复辟,但载沣从头至尾默不作声,表现得十分冷漠。
其实,在载沣的心中,已经认同了清朝灭亡的这个事实,他所渴求的,无非是安度晚年罢了。只可惜他的儿子溥仪不这样想,溥仪当过皇帝却没有掌握过实权,所以他一心想要复辟,以至于当日本人向他发起邀请时,他竟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以后,经常给载沣写信,让他带着一家人搬到东北。载沣每次回信都破口大骂,说溥仪数典忘祖,背弃国家和民族。载沣将小儿子和小女儿全部带在身边,不让他们去东北,这才让他们得以保全。
解放战争时,载沣带着一家人在北平里生活。傅作义和平起义,让载沣一家躲避了战火。1950年,看着过去的王府,再看看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毅然决然,将王府出售给国家,为社会作了贡献。作出这个决定,可能也与载沣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有关,他想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也想为家人留个后路。次年,载沣因病去世。
载沣的一生算不上波澜壮阔,在皇族的眼里,他是清朝灭亡的罪人,在革命军眼里,他是罪该万死的满清摄政王,在天下人眼中,他的一生碌碌无为。可是,载沣仍是幸运的,他有民族气节,也知道顺时代潮流,不当时代的罪人,所以才得了善终。这一点,载沣的儿子溥仪一开始就没想明白,一直绕了一个大圈,才终于明白父亲的智慧。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