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始终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以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低收入农户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北京始终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以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低收入农户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强农 农业装上新引擎
高效设施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设施农业的“高精尖”模式,在丰富城市“菜篮子”供应、提升蔬菜自给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密云现代农业园
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生产番茄的玻璃连栋温室是密闭的,为避免将病虫害带进温室,进入时需要穿一次性防护衣。透明的玻璃温室,一串串番茄垂落下来,中间是一条生产通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西红柿,每一株西红柿都长得差不多高,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两侧,每一排、每一株之间都是相同的距离,甚至每一株西红柿的果实、每一穗西红柿的数量都几乎相同,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种植时的“形态各异”。
工厂化种植番茄,每平方米产量在30公斤以上,是普通农业设施的4倍-5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番茄工厂化生产试验示范,集成创新了连栋温室番茄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小个的樱桃番茄产量稳定在20公斤/平方米以上,中大果产量达到40公斤/平方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相比普通设施提高2倍以上,农药使用量相比传统生产降低55%。近几年,持续进行樱桃串收番茄品种的引进和筛选,筛选出的191、Saopolo等品种糖度可以达到11度以上。同时还引进了黄色、橙色等不同颜色的串收番茄品种,颜色美观、口感更佳。”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厂化生产技术科科长、高级农艺师李新旭介绍说。
科学种养
2020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蔬菜自给率提升到20%以上,总产量翻一番,达到220万吨左右,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设施蔬菜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平明显提升,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宜居 乡村展现新容颜
早在“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就推动了“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和统一建设,实施以村庄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为重点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狠抓农村地区“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形成,城乡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搬迁新居的崭新生活,一个个美丽乡村的悄然绽放,见证着“两山”理论在京郊大地上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密云冯家峪镇的秀美山村
位于海淀区城乡接合部的苏家坨镇,人口倒挂严重。过去,一些村庄私搭乱建严重、垃圾清理不及时,农村人居环境堪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全镇累计投入劳动力2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820处、清理建筑垃圾45000立方米,拆除私搭乱建1431处、31542.3平方米,完成“留白增绿”116.7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728亩,镇域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全市层面以“百千工程”为抓手,突出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内容,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动员农民群众投工投劳300多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00余万吨,清理村域沟渠3万余条处,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挂190余万处,拆除私搭乱建1300余万平方米,全市3200多个现状行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普遍达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小厕所,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厕所革命,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抓好厕所革命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北京市制定出台了《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
“如今通过改厕,咱家里住的和城里一样,客人没有不说好的。”怀柔区官地村是京郊“农家乐”第一村,经营农家乐多年的村民杜桂凤,借助农村改厕的政策,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经营环境。据统计,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5万余户,完成农村公厕达标改造5600多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的覆盖率从2017年底的89%提高到99%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地区三类及以上公厕全覆盖,农村如厕环境大大改善。
此外,北京市加大农村治污力度,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的村庄,从2017年底的888个增加到2020年底180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丰台区王佐镇庄户村等一大批村庄通过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彻底解决了污水直排溢流的问题,昔日污水横流的“百家毯”变成了干净、整洁、宽敞的街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门头沟区、密云区先后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奖励,门头沟、通州、大兴、延庆等四个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1100余个村庄通过建设通过美丽乡村验收。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整出了好环境,彰显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更赢得了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政策的拥护,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圆满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确定的任务目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
“脱低”增收 农民共享新幸福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虽说北京没有国家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但仍存在相对低收入农户,这是北京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补上的短板。2016年以来,北京将低收入农户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以精准帮扶为基本方略,集中各方面力量构建了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大帮扶格局。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长子营镇小黑垡村是大兴区的市级低收入村,村里依托200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经过5年的持续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和林下生态养殖给村民带来稳定收益,全村230户低收入农户去年全部成功摘帽。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施“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实施产业帮扶,扶持952个产业项目,形成了一批长效可持续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就业帮扶,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率由2016年的59.4%提高至2020年的97%;实施山区搬迁帮扶,搬迁2574户低收入农户;实施生态建设帮扶,3.5万低收入农户享受生态补偿政策,选聘4730名低收入劳动力成为生态林管护员;实施社保兜底帮扶,将1.3万户低收入农户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符合参保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保障低收入农户中没有一个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完成2886户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同时,进一步推进社会力量帮扶,实现234个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社会力量累计帮扶金额超过4亿元。
“低收入农户帮扶要多措并举,我们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生态建设帮扶,让一大批低收入群众实现了增收。对于那些生存环境较差、丧失劳动能力的,我们则通过异地搬迁和政策兜底来全面保障,一个都不能落下。”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期间,北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961元增加到17588元,年均增长18.4%,快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2个百分点。全市4.24万低收入农户2020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标准线。
房山窦店镇人工智能化蔬菜生产基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北京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首都特质,系统总结三农工作经验,将继续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辐射引领农业农村的巨大能量;坚持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更大力度推动城市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更高质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努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好富有北京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国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