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立芳)即将到来的202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未保法)正式实施的日子。在新未保法“学校保护”一章中,新增添了一条内容: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意味着,“性教育”第一次“有名有姓”地出现在法律中,成为法定的教育内容。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性教育”三个字被纳入其中。看到这个消息时,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用“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在此之前,她曾多次建议将“性教育”纳入相关法律中。
在此前的法律条文中,提到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用的都是“青春期教育”这个说法。但刘文利认为,长期使用“青春期教育”的说法,实际上是在暗示青春期才开始性教育,但很多性教育的内容等到青春期再说就晚了。她提倡全面性教育,认为性教育应该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并且贯穿人的一生。
受制于传统思想,直到现在,“谈性色变”还是部分家长和学校在面对未成年人性教育时的普遍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性教育的观点,以及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有些人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反而会让其“学坏”;学校开展性教育相关教学或讲座,也多存在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的状况。面对性教育这个问题,各方的争议很多。
甚至刘文利自身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也是由于一场针对其与团队成员历时10年时间编写的一套小学生性教育读本而产生的争议。
这套由刘文利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涵盖了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和性与生殖健康六个单元。在读本中,用专有名词描述生殖器官;在描述生命孕育的过程时,插画和语言也很直观。2017年2月,有家长质疑书中一些插图尺度太大,在微博上引发了辩论。而在2019年时,有公众号认为其宣传不婚不育、同性恋的言论,令这套材料彻底下架。而这也直接导致另一套刘文利主编的材料——九册《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也被迫下架。至今两套材料仍没能上架。
“尺度太大、时间太早、内容不当......”一些批评者这样评价这套读本,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我们国家最好的未成年人性教育课本。这些争议说明,性教育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性教育’入法,代表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政府对性教育理念的肯定。”刘文利在评价“性教育”成为法定教育内容时如是说。但她也同样认为,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还有太多的事要做。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要教哪些内容?什么内容才是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的?谁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效果怎么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层面上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非常紧迫。”刘文利希望,性教育能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并逐渐延伸至包括学前和高中的15年基础教育阶段。
在新未保法正式实施之际,中国商报采访了刘文利,听她谈一谈自己的性教育研究实践,以及如何推动性教育真正落地施行。
刘文利在授课
刘文利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性教育破冰者”。1988年开始性教育研究,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读本》(全9册)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等多部性教育绘本和读本。
以下为采访实录:
性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
中国商报:新未保法中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如何理解“适合其年龄”?性教育该从何时开始?
刘文利:性发展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性教育也应该从出生开始。但性教育的内容应该与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求、认知阶段相适切,这是全面性教育一直强调的“适龄性”。
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人们通常认为应该开始进行性教育的年龄是青春期。人们认为,只有在青春期,孩子面临生理心理变化,走向性成熟时,才有必要开展性教育。事实上,性教育开展的年龄并不能简单由性成熟年龄决定。无论性成熟年龄是否提前,性教育都不应该在青春期才开始。性发展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而后一直伴随终生的。
在我看来,所有年龄段都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就学校来说,结合性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强制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都应该有性教育的内容。如果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幼儿园和高中也应考虑加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性的理解会逐渐提高,在每个年龄段其实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中国商报:“性教育”都包括什么内容?您一直主张的“全面性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刘文利:一直以来,我们的性教育研究都是被大家拿着放大镜进行审视。很多人只看到了其中的“性”,误认为性教育就是“性交教育”,觉得“性”这个字无比刺眼。但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儿童性教育不只教给孩子们生理健康知识。
其实性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身体发育知识、生理及生殖健康知识、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情绪引导以及积极的情绪处理策略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建立和维持、婚姻关系及负责任的子女养育、社会规范学习、自我保护及求助技能学习、网络安全等内容。性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对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以及自我保护技能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面性教育既包括生理层面的性,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性和社会层面的性。其教育目的是使得儿童和年轻人能够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获得成长,同时能够让受教育者获得健康、福祉和尊严。
在全面性教育理念中,性是正常而美好的现象,无需过多担忧和害怕。教师需要对孩子传达对性积极美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性别平等、性倾向平等,通过教育,让孩子建立身体尊严、知道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而不仅仅是强调防性侵。
但目前我国开展的防性侵教育,通常是一些团队的志愿者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进入学校,用一两个课时为学生讲解如何防性侵,讲完课志愿者就走了,难以给孩子持续的教育和支持。如果性教育只讲防性侵,有可能给孩子留下的是对性的紧张、恐惧、厌恶,这不利于学生对性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加重社会对性的污名化。
学校性教育重视不够
中国商报:从您开始进行性教育实践调查至今,这期间您观察到接受比较完整的性教育的学生有什么改变吗?
刘文利:北京市大兴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是我们项目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开设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培养了中国九批完整接受小学六年72课时性教育的学生。2018年6月,在第六届完整接受了六年全面性教育的小学生毕业前,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他们的性知识水平明显高于没接受过性教育的学生,在青春期的过渡非常平稳,懂得彼此尊重,了解了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能够善待自己和他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对同性恋群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有更少的歧视,对人表现出了更包容、更平等的态度。
从这所性教育实验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其他学校读初中后,我们做了一些跟踪调研,据这些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反映,这些学生非常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他们比起同龄人更会处理同学、师生和家庭关系,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
中国商报:以您的观察与实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性教育,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刘文利:中国的性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性教育持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但坦率地讲,学校性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性教育几乎都处于没有系统的课程、没有正规的教材、没有经过培训的老师、也没有教学效果监测的“四无”局面。
要在学校里开展正规的性教育课,必须要有相应的课时、专业的教材、受过培训的教师和效果监测指标,但目前这些都没有制度支撑,很难开展。
以教材为例,我们曾经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只能算作校本课程材料,有学校感兴趣,开展性教育可以将其作为授课的材料使用,但要想让性教育真正走入每个校园,必须要有相应的由教育部门组织编纂并审核的教材,但尺度是什么?谁来编写?这些都要有制度的支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受制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谈性色变”,学校校长重视性教育,也愿意让老师接受培训后开展性教育课,但有家长质疑学校为什么教这个内容?到教育局去告你,学校自然就不肯再干这件事。
要想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教育管理部门要有担当,出现所谓性教育的“舆情”时,管理者不要回避,或简单地把相关材料下架,或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让学校停止性教育教学,而是要认真执行法律的规定,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开展性教育的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学校开展性教育。
入法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中国商报:“性教育”纳入新未保法之后,该如何推进其尽快、充分落地?
刘文利:性教育正式入法固然让人激动,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要教哪些内容?什么内容才是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的?谁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效果怎么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层面上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非常紧迫。
我们特别主张,性教育一定是学校老师来做。全面性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全面、系统、基于课程。推广全面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基于学校课程开展。性教育在学校落地,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确立性教育的课程地位,保证性教育课的课时;第二,开展性教育教师培训。如果性教育要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就意味着要有人去教,但中国的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性教育专业。性教育课需要纳入幼教和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让老师增强专业的知识储备,理想情况下,设置性教育专业;第三,研发性教育指导纲要及配套使用的性教育教材。需要有成体系的、系统的性教育框架和教材,并且覆盖全年龄段;第四,进行教学效果监测。将性教育课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第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家庭与学校是儿童性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应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建立健康阳光的性观念。
举报/反馈

中国商报

30.4万获赞 23.4万粉丝
传递商业力量 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商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