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喜欢说一句俚语:“大胡同有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数。”这是形容北京胡同数量太多,像牛毛一样数不清楚。
北京的胡同不但数量多,还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北京最狭窄的胡同——钱市胡同。
钱市胡同 钱市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珠宝市街西侧,毗邻正阳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钱市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只有55米,最窄处只有0.4米,最宽处也只有0.8米,平均宽度约0.7米。这就意味着,这条胡同只容一个人通过。如果两个人迎面而行,他们要么退出去一个,要么都侧身而行。
虽然钱市胡同很狭窄,却有着辉煌的过去。在清朝时期,这里曾经是北京的金融中心。
钱市胡同 在钱市胡同的东入口处,北墙上悬挂着两块牌匾,写着对钱市胡同的介绍。其中一块牌子写着“钱市胡同炉房银号建筑群”。所谓炉房,指的是由官府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熔铸银锭的火炉,被叫做炉房。在清朝时期,钱市胡同两边开了很多家炉房,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产业——炉行。
随着炉房的开设,一种银钱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被称为“钱市”。胡同因而得名
每天早晨,北京全城的银号、钱铺、票号、金店,以及各行各业较大的商号,都要派人来到这里,参加钱市交易,将银两换成制钱,或将制钱换成银两。久而久之,这里逐渐演变成金融市场。参与交易的人,并不会携带实际的银两和制钱,只是进行账面交易,利用兑率的差价来谋取利润。
银元宝 当时,北京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四家大银号,以及大通银号、万丰银号等,都在钱市胡同设立了办事地点。他们控制和影响着北京的白银和制钱的兑换价格,每天早晨用一块水牌,将白银和制钱的兑换价格公布出来。商人们蜂拥而至,看到了水牌后才开始营业。
在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清朝,为了争抢时间,商人们将白银和制钱的兑换价格写在纸条上,绑在一种信鸽的脚上,然后放回去。
信鸽 作为北京的金融中心,钱市胡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实行币制改革,贵重金属逐渐退出流通环节,对贵重金属熔铸的市场需求萎缩,炉行产业变得萧条起来,纷纷转行。
如今,游客走进钱市胡同,还能看到胡同北侧和南侧的9组中、西建筑群。通过建筑群门口的门牌号,我们知道它们最初属于大通银号、万丰银号的产业。有一块门框上,写着“京师商务会”字样。这些经过百年风吹雨打而保留下来的遗迹,都是当年钱市胡同热闹、繁华、兴旺的见证。
那么,既然是清朝时期的北京金融中心,为什么钱市胡同会如此狭窄呢?
钱市胡同 一种说法是,钱市胡同最初修建得比较宽敞,与其它胡同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胡同两侧的钱铺、银号毫无节制地进行改扩建,侵占胡同里的马路,导致胡同变得越来越狭窄。
另一种说法是,钱市胡同从最初修建时,就可以建得比较狭窄。这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胡同里有很多钱铺、银号。如果有强盗进来打劫,他们在得手后很难迅速通过狭窄的胡同,逃之夭夭。狭窄的胡同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钱市胡同 不过,钱市胡同对钱铺、银号的保护作用似乎很有限。1912年2月29日晚8时,北洋军第三镇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发起兵变。当年是农历壬子年,又称“壬子兵变”。兵变中,许多乱兵和地痞流氓对金银器店、绸缎庄、洋货店等进行大肆劫掠。到后半夜,兵变蔓延到西城和北城来,钱市胡同里的钱铺、银号未能幸免,被狠狠抢劫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