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因土木堡战役,他失去了帝位;又因“夺门之变”,他重登帝位。朱祁镇是不幸的,他因为亲信宦官而沦为俘虏,失去上位者的尊严;但他又是幸运的,经过一番磨练后最终又回到了自己的名位。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运气好,还在于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正统意识”和替任者朱祁钰的特殊情况,才让复辟势力有机可乘,最终让朱祁镇重登九五。
一、君王正统的情结
明代正统年间,年轻的皇帝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瓦剌也先部,以期禁绝“胡人南下而牧马”。朱祁镇也是一腔热血,便答应了这个荒诞的决定。不过,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朱祁镇不是唯一一位热血上头的皇帝。
明武宗的事迹更为凸显了这个皇室的某种隐约流传的“好武”气息,大概是因为离开了南京到北京的缘故。可惜,天公不作美,朱祁镇带去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遂成为俘虏。此时北京城乱成一锅粥,所幸于谦少保“力挽狂澜于既倒”,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为新帝,又组织“北京保卫战”,这才安定了局势。
但问题也来了,正如南宋高宗赵构不想再“迎回二圣”一般,代宗朱祁钰也不打算让哥哥朱祁镇回来。因此这事情就陷入僵局之中。可是一众大臣们仍旧认为,如果能迎回朱祁镇,那就必须迎回来。另外,必须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其中,大臣王直表现得最为强硬。
不过,朱祁钰仍旧在苦苦支撑,阻拦朱祁镇的回归。一众大臣的主流想法就是要“维护正统”。尽管他们的建议没能得到朱祁钰的谅解,但始终为后来的政变提供了思想上的土壤。
二、朱祁钰的命数
朱祁钰虽然挡住大臣们数次的“立储”攻击,且最终得以废除太子朱见深,而另立了自己的儿子为皇储继承人。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早逝,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自己的病疾。
慢慢地,朱祁钰病情越发恶化。而这个时候,朱祁镇已经在杨善的努力下,被接回皇宫了。当然,此时的朱祁镇成了太上皇,如同唐玄宗一般被软禁起来,甚至朱祁钰的处境更为不堪。有时候住在南宫的朱祁钰连吃饭都成问题,还需要他的钱皇后卖点针织品等来谋生。显然,朱祁镇对于朱祁钰相当不满,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机会,朱祁镇一定要尝试摆脱这样的处境。
终于,朱祁钰病危。大臣们有的开始谋划要筹立新的太子了,比如朱见深。而有的大臣,更想着先发制人。而这一切,就在于朱祁钰的健康问题,命数如此,新的变化不得不由此展开。
三、政治上的投机派
随着朱祁钰的病情恶化,且其又没有继承人。一帮投机政客便开始进行谋划了。他们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说起来,这个投机团队的成分非常杂乱,或者也可以说组合很“科学”。因为里面有以谋划为主的文臣,还有沟通内外的太监,以及承担执行的将军。
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私人动机结合起来,准备发动一场政变。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只需要最关键的人了。这就是被软禁南宫的朱祁镇。朱祁镇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果断加入。
就这样,一场“夺门政变”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当这个团体控制皇宫之后,朱祁钰也即将烟消云散。而其他大臣在这个“既成事实”之下,出于“正统意识”,自然也无话可说。
四、总结
朱祁镇重新获得皇位,首先在于他运气好,没有死在敌营,二是朱祁钰命数或许短暂。当然,明代臣工们的遵守祖制也是朱祁镇能够复辟的要因。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朱祁镇的“夺门政变”在情理之外而又是意料之中。
虽然明英宗人生遭遇巨大变故,两次君临天下,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于国于民都毫无建树,反而杀害了忠心谋国的大臣于谦。因此,《明史》对明英宗的评价是:“无甚稗政”。
意思就是,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坏的政策,这其实就是隐晦地批评他毫无作为。如果说明英宗最大的贡献,可能便是对人性的关怀。主要有三点:
第一,释放了关押将近五十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第二,恢复明宣宗废皇后胡氏名号;
第三,废除了残忍的后宫殉葬制度;
尤其第三条,使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终于不用活在心惊胆战中。
实际上,自朱元璋开国,中间经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景宗,皇帝驾崩之后都是由嫔妃殡葬,这种残忍、反人类的恶习终于在明英宗的亲自主持下,得以废除。至此以后,明朝后世之君都严格遵从这个规定,不再以嫔妃殉葬。此举也被史学家盛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如此看,无怪当年明月如此评价:“他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举报/反馈

阳Sir的考古之眼

17.8万获赞 9.2万粉丝
考古学之眼,看大千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