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但在这条胜利的路上,有人却把生命留在了的路上,赵占英就是其中的一位。
你也许不知道他是谁,但你一定听过《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
其中的“我”就是赵占英,一位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普通战士,年仅21岁,就离开的亲人。
而其中的“妈妈”就是他的母亲赵斗兰。
作为烈士的母亲,赵斗兰一路走得并不平坦。
一张20元的撤票,400公里的扫墓路,她却走了20年。
各种苦涩,和岁月一起烙印在赵斗兰的脸上。
可这一切的苦难,在看到儿子的墓碑的时候,就烟消云散了。
他把生命定格在了21岁
1979年2月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中越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而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
也是在这期间无数热血青年投入到了保卫祖国边疆的事业中。
1963年4月,赵占英出生在云南省嵩明县的大庄村。
作为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他的出生对于当时本就贫穷的家,带来的并不是太多的欢喜,因此也不会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
在那个崇拜英雄的年代,村里的孩子们都是听着父辈讲战斗故事长大的,这样的经历也让赵占英心底埋下了报效祖国的理想。
1982年1月,初中毕业的赵占英并没有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世界的,而是怀揣着梦想报名参军。
那年他才十九岁,他的心中,是捍卫国家的热血梦想。
从赵占英遗留的照片可以看出,那时的他身穿绿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在父母的欣慰与担心中踏上了他从军的路。
赵占英
参军后的赵占英,被分配到了401师118团。
在部队中他勤奋刻苦的训练,抓紧一切时间训练,他和老兵们都明白,这时的辛苦努力就会在战场上减少流血、减少牺牲。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它不会善待每一位人。
1984年4月,赵占英所在的部队在攻打老山战役中,遭到越南军队的炮火攻击。
赵占英不幸被炮弹击中,大腿及臀部全部被炸掉,被医疗队台下战场时,他还活着。
尽管战友们全力抢救,但他们终究还是没有留住他的生命。
1984年4月28日凌晨,赵占英壮烈地为国牺牲。
在赵占英牺牲18天后,赵占英所在的部队终于攻上了老山的阵地。
但赵占英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地定格在了21岁。
牺牲后的赵占英被安葬在了离家乡嵩明县400公里的麻栗坡烈士陵园。
在20世纪80 年代,由于交通不发达,消息闭塞,当赵占英牺牲的消息传回来,已经是多日以后。
自从儿子参军,赵占英的父母每天都活在担忧中。
听说儿子的部队总在边防线巡逻,有时还会有小规模的战斗,赵占英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子祈祷。
显然上天并没有听到他们的祈祷。
当儿子牺牲的消息穿来时,这对每日担心儿子安危的父母,崩溃了。
这个消息对于期盼儿子早日回家的父母来说是残酷的。
白发人送黑大人的悲哀,让本就身体虚弱的父亲在赵占英牺牲不久后,就随追随儿子的脚步去了。
留下的他的母亲赵斗兰一人独自承受着悲伤与思念。
一位母亲的爱与坚守
赵斗兰这位住在大山中的母亲,本该和所有的村里的老人一样,也许一辈子不会走出大山,但至少一家人在一起。
但命运对似乎没有眷顾这位母亲。
村里人认为经历丧子丧夫之痛的赵斗兰可能会一蹶不振,但平静下来的赵斗兰想到牺牲的儿子,选择了振作。
自己没能在赵占英临死前看他一眼,甚至不知道儿子是否还存有尸骨,这对一位母亲来说,是十分残忍的。
她想去儿子的墓前,为儿一次墓,为这个年少时就离家的儿子,做最后一件事。
但那是的赵斗兰连儿子埋在了哪里不知道。
怀揣着对爱子的思念,这位一辈子没见过外面世界什么样子的女人,一辈子没有求过人的女人,为了儿子让每位外出的村里人去打听消息。
只要有部队路过,就会去询问。
那些年,村里总能看到一位裹着小脚的女人,在每次外出人回家时,总是守在村口上前询问,希望知道的儿子的埋葬的消息。
只是,在那些外出人的中,永远都不会有她要等的那个儿子。
后来政府对麻栗坡烈士陵园重新修缮,对于那些埋在那里的烈士进行登记,并告知其家人他们的孩子埋葬地点。
在那时赵斗兰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葬在了云南省南山南横麻栗坡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
此地距离赵占英的家乡嵩明县只有400公里,但就是这400公里的路,赵斗兰一走就是20年。
知道儿子被埋在了麻栗坡县,赵斗兰想要去探望儿子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可对于从没有走出大山,文化不高的农村妇女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她甚至不知道麻栗坡在哪里,而她又该怎样去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后来她多方打听知道了方向,但“高昂”的路费,却让她犯了愁。
虽然当时的车票只有20元,在当时那个人人都在为吃饭问题发愁的年代,20元无异于天文数字。
而对于靠着几亩薄田生活的赵家来说更是如此。
一面是一贫如洗的家,一面是高额的难以凑齐的路费,让这位大山深处的母亲只能通过遥望麻栗坡来寄托哀思。
就这样400公里的扫墓路,赵斗兰“走了”20年。
20个春夏秋冬的交替里这位母亲对母子一个在这400公里的对面遥望着等待着。
生活虽然一直艰难,但这位从青葱走到白发的母亲,却从没有放弃她要为儿子扫墓的心愿,一直省吃俭用,一分一毛的积攒着去探儿的路费。
据去过赵斗兰家里的人说,老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一口破锅,一个土炕,一堆烂棉絮,已经是家里生活物资的全部了。
老人自己一辈子都在贫困线下挣扎着,靠政府每个月发放的28元生活。
而在老人众多子女中,老人说在家时赵占英最为孝顺。
在和人谈论起这个儿子的时候,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可见她的内心是骄傲的,也是哀伤的。
2004年间,赵斗兰也曾多次向当地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希望政府能够帮忙。
在她看来,这样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结果,老人的心寒了,只能自己继续攒。
后来赵斗兰为儿扫墓攒路费的消息,被人知道,住在四周的人们都知道:在大庄村,有位老人为了去烈士园给儿子扫墓,攒路费。
赵占英生前的战友在得知老人的境况后上门探望,送上了生活必需品,并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留给了老人,为老人凑够了路费。
他们答应老人每年都会去为赵占英扫墓
也在这时当地的民政部门为老人送来了补助。
面对迟来的路费,已经76岁的赵斗兰老人没有怨言,表示了感谢,她终于可以在有生之年去看儿子了。
迟到的聚首
2004年清明,苦等半辈子的赵斗兰,终于踏上了为儿扫墓的路。
这是儿子牺牲后作为母亲的她第一次去“探望儿子”。
400多公里的路并不是很好走,路上颠簸不平。
已经76岁高龄的赵斗兰因为长年的辛苦劳作,患上了高血压,风湿病等多种疾病。
但她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来了,车子在缓慢的行走着,赵斗兰的心也是忐忑的。
既有要看到儿子的激动,也有担忧,她不知道儿子是否会怪她来晚了。
到了陵园,她泪眼婆娑的走到儿子墓碑前。
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再也没有在外人眼里看到的坚强了。
她扑在儿子的墓碑前,用她那早已干瘪的手,拍打着儿子的墓碑,哭泣着,嘴里念叨着“儿呀!娘来晚了,娘来看你了。”
一遍遍地重复着这句话,而当时在陵园负责照相的师傅说,赵斗兰老人在儿子的墓碑前,足足哭了两个多小时。
20年未见,母子再次的相见,一个早已白发斑斑,一个只能停留在年轻时的模样。
后来赵斗兰为儿子扫墓的照片被放到了网上,照片中的赵斗兰身穿蓝色的布衣,头上扎着绿色的头巾,露在外面的头发早已斑白,站在儿子的墓碑前哭泣。
20年的时间,400公里的距离,阻隔了这对母子。
除了彼此的思念还有母亲心中对儿子的愧疚,一句娘来晚了道出了赵斗兰心了的无奈与苦闷。
后来网友根据照片,替赵占英写了一封对母亲的信——《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
“二十年等候是否太久,没有理由;二十元的车费是否难凑,可是你没有。”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一声烈士已经足够,我只求下个清明我的妈妈,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因为我的妈妈没有剩下多少20年。”
声声句句,催人落泪。
祖国没有忘记你
年少离家,牺牲20年后才与母亲再次相聚,这样的等待也许有长,但总算是了却了赵斗兰老人的心愿。
扫墓回来后,赵斗兰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希望可以帮助这位等待了半辈子的老人的生活。
当地政府也对老人表示了歉意,希望能够给老人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
但老人依然守着赵占英生前的祖屋,不愿离去。
在屋子的墙上还挂着当年赵占英参军走时拍的照片,照片上的人还很年轻,脸上洋溢这笑容。
每次家里有人来看赵斗兰的时候,她都会指着照片告诉来人,这就是赵占英,我的儿子!
老人一直很倔强,八十多岁的年纪了,还是自己独自生活,自己做饭。
家里来人时总是拄着那根早已光亮的拐杖,颤颤巍巍的到门口迎接,脸上挂着山里人特有的憨厚的笑容。
尽管老人想每年亲自去给儿子扫墓,但对于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
2006年的清明,赵斗兰老人第二次踏上了扫墓之路,她明白自己能见儿子的次数越来越少。
2008年3月29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买了手表、手机等物品。
虽然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她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早逝的儿子,于是,她踏上了第三次的扫墓之路。
这次她是由侄子、侄媳共同陪同下来的。
此时的赵斗兰,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2009年清明,老人又来了,这次老人在赵占英的墓碑前停留了很久,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来为儿子扫墓了。
墓地管理员说老人哭得很伤心,也许她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来看儿子了。
2018年3月2日凌晨,赵占英烈士的母亲,90岁高龄的赵斗兰在家中病逝。
老母亲走得很安详,在她的床头整齐地摆着为赵占英绣的鞋垫。
在赵斗兰去世的第二天,便是中国人合家欢聚的元宵节。
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想来这位分开二十年的母子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就此不再分开。
而在老人去世的前一天,社会工作人员还去看望了老人,为老人送去了慰问品。
临别时老人的精神还是很好,但谁也没有想到老人在当天夜里就去世了。
这位感动了中国无数人的母亲走了,她虽然前半生辛苦劳累,却在有生之年,完成了心里的愿望。
也在几十年间,代替儿子与丈夫,看到了儿子用生命的守护的地方发展壮大。
在众多社会人士的关怀下,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你的每一次轻松前行,必定有人为你负重而行,铭记英雄,愿每一个烈士的家属,不在有如赵斗兰老人一样的经历。
愿贫穷不再成为他们扫墓路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