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共两党之争尘埃落定,国民政府带领几十万士兵蛰伏台湾,预备“反攻作战”。然而三年过去,计划却再次失败,此后这群从大陆流落至此的游子们,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骨肉离散生活
驻扎台湾后,他们被当地人称为“荣誉国民”,可随之迎来的却是相反的境遇——遭受歧视、孤老终身……而今,这群人的命运已然被书写终章。
埋葬在太鲁阁下的孤魂——几十年“荣民”血泪史
1950年,台湾实行义务兵役制,年轻的本省新兵注入了新鲜血液,逐渐取代了老一辈先驱。于是小岛上这60万退伍士兵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荣民”与“外省人”。
“荣民”广义是“荣誉国民”,指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然而这群随国民党来台的退休老兵,生活却是无比艰难,他们在当地不仅无依无靠、没有亲朋好友的帮衬,也享受不到政府分配的福利。除了因为外来遭受当地人的排挤外,在语言不通、文化水平低下的前提下,他们的生活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过台湾当局商议后,终于在1954年,专程安置退伍士兵转业的“退辅会”成立了
“退辅会”由蒋介石长子蒋经国担任主要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会里为“荣民”们先后建起了几大农场与居所,不仅便于他们种植一些水果、农作物,还能使他们更方便的生活。1956年时,专为“荣民”看病的“荣民医院”也在台北新建起来。
60年代以后,“退辅会”第一个基础大建设——中部东西横贯公路开始实施。在蒋经国带领的队伍多番勘测后,一万多名“荣民”不辞辛苦地动工了,因为这里即将成为他们拥有的产业,与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据其中一位“荣民”称:“尽管如今我们只能分到20棵果苗,但将来的收益是无法预料的。”而事实果然如此,后来这里成功培育出许多反气候果蔬,不仅改写了农业史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这条公路的作用就是连接台湾的东西部,使这座小岛得以迅速发展。不过在修建过程中,由于地形险要多样,又是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在这条路上一共牺牲了212人,这些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乡。而后来修建在太鲁阁的长春祠,就是为纪念这群沥青路上的殉难者。
1960年5月9日,公路举行了通车典礼,浩大的声势感染了无数“荣民”,他们喜极而泣。而公路建成以后,许多人便倚靠着山路驻扎下来,这一住即是数十年。
1987年两岸关系和缓时,隔绝在台湾已久的“荣民”终于看见了返回大陆的希望。
同年4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了,当时许多老兵或是身穿白衣、正面印写红色大字“想家”,或是举着牌子上街游行。岁月展现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他们的眼里,满是回家的期盼……
1987年10月,台湾行政院通过了《台民赴大陆探亲法》,蒋经国正式宣布开放老兵探亲。在10万份申请表格被争先恐后地填写后,一批批老兵踏上了返乡之路
但尽管如此,此前仍有许多老兵在去世前没有等到两岸的坚冰消融,他们遥望着大陆抱憾而去,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得知家人的消息;也有的回去才得知早已家破人亡,怅惘而归。在台湾的海岸线上,就埋葬了许多这样的孤魂。
也有一些因为严苛限制一直独身的老兵在回乡探亲后不再是孤身一人,他们在大陆娶妻生子,而后又回到这片生活多年的土地。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被称作“收尸队”的群体出现,她们游走在一群垂暮无依的老兵中,完成婚礼仪式后,她们顺利继承了老兵的遗产。
而老兵们又能怎样呢?阔别多年的亲人早已没有消息,无依无靠的他们,只盼垂垂老矣时能有人相伴,对于身后之事却是无可奈何。老兵们,就在这种情境下一天天消亡。
1989年,台北启用了最大的国军墓园来埋葬这批逝去的士兵,可在往后的数十年里,他们仍然没能逃脱“消亡”的结局……
反族群言论:“洪素珠之乱”,隐藏眷村文化背后的辛酸与苦辣
自“退辅会”成立以来,台湾各地已经拥有16所“荣民之家”、以及相应的医疗设施等,逐渐发展为了“眷村文化”
这是为年满61岁、符合相关条件的老兵提供的安养所,根据情况分为公费或是自费:公费者将由“退辅会”全额承担安置费,自费者需收取约1万台币。
如今存在50多年的眷村俨然成为了延续文化历史的脉络。这里代表的特色便是“有情有义、患难与共”,老兵们来自四面八方,却在这个共同的大家庭里生活,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机缘。
而每当住在“荣民之家”的老兵们去世,便会空余出一个房间。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屋子在不断空余,“荣民”的数量也已经减少到800多人。他们大多迈入耄耋之年,因此寻找血脉亲情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可21世纪后,依然有人没有得到家人的音信,名叫汪呈松的老人就是其中一位。2013年10月,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龙越慈善发布了一则关于汪呈松寻找失散大陆亲人的消息。这则消息引起了人们关注,志愿者与民警们纷纷进行协助,老兵王呈松这才得知:女儿王秀兰已经搬迁至江苏省海安县。
2014年6月,龙越慈善组织王秀兰来到台湾与老人见面,之后是双方近两小时的问询沟通,确认无误后,这对父女相拥而泣。
之后老人便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预备踏上重回大陆的路途。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在镜头前流下泪水:“这么多年不知道那边怎么样,还是想回去看看,人不能忘了根呐。”然而老人的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路上的食宿费用也不是他所能承担的范围。
好在幸运的是,一些两岸三地的志愿者都伸出了援手,后来在香港航空以及志愿者的援助下,老兵汪呈松排除万难,在67年后终于重圆家乡梦
“荣民”们就这样过着年复一年的生活。
2016年6月,一个关于台湾市民洪素珠辱骂老“荣民”的视频在网上火速传播,“荣民”这个词被带到了大众视野。
画面中,一名中年妇女用激愤的语气、极端的词汇辱骂着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该女子的语言中包含着明确的“台独”思想,她不仅大声叫嚣着:“滚回你们的祖国!”还称老人为“啃台湾骨、中国难民”。该视频经转载后,几乎引爆了台湾舆论,该事件一度被台湾媒体称为“洪素珠之乱”
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在得知事情后,在第一时间内发声谴责,称这是“撕裂族群”的仇恨言论,并明确表示:为了台湾的未来,社会不应该持续仇恨分化,国民党也将会在“立法”机构里颁布“反族群歧视法”。而后她又特意来到视频中被攻击的老“荣民”所在的高雄进行探望。
台湾司法界人士也相继表示:在公众场合,对他人造成精神损害及侮辱的非事实言论,已经涉及了公然侮辱罪。
一时间,洪素珠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住宅门口不仅被两名年轻人扔鸡蛋泄愤,还有人用雨伞戳着门大声表示要“讨公道”,称洪素珠“有本事骂人,没本事出来!”
当时除却民众和政治司法人员外,一些有着高度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纷纷发声谴责。艺人小S在Facebook道:“我的爷爷奶奶都是从大陆过来的,他们奉公守法、在这里生儿育女度过一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并不输任何人。”
的确,几十年的扎根掺杂着深厚的情感,在这群老兵在心中台湾已然成了另一个家。例如事后高雄检署介入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后,也询问了该老人是否要走法律程序提出诉讼,但老人均表示不愿提告。他们认为:“大家都是乡民,有点摩擦很正常,不愿将事情做绝。”
经过此事后,人们对“荣民”的生活可见一斑,纷纷予以同情。那么“荣民”们究竟过得如何呢?
来自江苏的90岁老兵顾黄生如今住在眷村北投中心,他一天的生活从清晨5点开始:吃完早餐去逛逛附近的菜市场,回来打开电视,午饭后小憩一会,最后来到家里经营的小吃摊上帮忙……老人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这样的作息
据顾黄生称:“当时我随军来到台湾训练后,因为严重水土不服被送往医院,所以躲过了一劫,我出院后才知道师部已经没了,于是我留在了北投医院担任勤务兵。”
顾黄生落脚后向单位申请了建房:“那时村子还是一大片树林,这后来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建造的。”说着顾黄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尽管五十多年过去,房子已经老旧残破,可对当时的他来说却代表着落地生根的安居。
房子建成后,顾黄生在当地娶妻生子,但他的工资却难以养活一大家人。顾黄生说:“我结婚时每个月才领到200元工资,后来孩子太多没办法,只好在业余做些小生意。”他相继开过美容院、杂货店,还当过计程车司机,但当时开设店铺需要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于没有做好评估,美容院只营业了几个月就关掉了。
顾黄生接着道:“后来杂货店倒是开了十几年,店里的事务和搬货进货都是我亲自来,大女儿放学后常会来帮忙,有时年纪小的孩子们也会看看店。”
后来便利店竞争过大,生意渐渐地黄了,顾黄生便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兼职开计程车。可七年的时间里,他遇到过两次打劫,此后他再次转行。
如今顾黄生家里经营的是鸡排生意,并且逐渐发展为主业。顾黄生介绍:“当时做鸡排还很新颖,我抱着小吃以后或许会火爆的心态去学艺,又买了工具将生意支了起来……现在看来经营得还不错。”
像顾黄生这帮的“荣民”不在少数,以致于台湾许多饮食文化都被标上了眷村的印记。而大多数老兵靠副业才能撑起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待遇十分微薄
在台湾,军人退休待遇会因军衔不同造成很大差距。一般高级军官每月退休金在10万台币以上,中级军官大约在3万~5万台币之间,普通“荣民”每月却仅能领到1.4万折合人民币三千多元的补助,顾黄生老人就属于普通“荣民”之一。
但也有一部分“荣民”例外,作为当局“安置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或是在当时“退辅会”的建设中落下残疾,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
来自山东的86岁的田洪福提起这段往事时,仍有些戚戚然:“当年我、父亲还有叔叔随着国民党军南下,在路上的日子我们就像难民一样,好不容易熬到台湾,才知道这是一场与家乡亲人的永隔。”
这之后,田洪福便转入工兵学校进行重机械技能的学习,在一次演习中机械将左腿压断,当场见血。医治半年后,他的腿堪堪恢复,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逢阴雨天就疼痛不止。
学成归来的田洪福参加了公路开发筹备处的招考,并被正式录取为重机械操作手。可这是一项高度危险的工作,在作业过程中,田洪福亲历了数次生命威胁,最后侥幸活下来。
说到这里时,老人忍不住庆幸:“可能是我的名字起得好洪福齐天,大难不死啊!”亲眼见证同伴因施工闪避不及,被倒下大树当场压死的田洪福哀伤道:“许多一同到来的弟兄们,如今尸骨都早已腐化了。”
而在台湾那个逝去的年代,还凝结了许多“荣民”的血汗,随着人们的遗忘,只剩下那一道道林立的建设作为他们生命的见证。
台湾老兵写照:不待沙场为国死,如今已是人凋零
曾经的“荣民”无论情愿与否,都被刻上了的失败的烙印,带着隐忍与伤痛,在时代背景下被裹挟着前行。他们在炮火中流落他乡,成为了最边缘、最沉默的群体。可一切,都不是“荣民”们自愿的选择
尽管如此,“荣民”们非但没有怨怪命运,反而心中仍然保持着良善。例如住在台中的赵维良在辞世前便立下遗嘱:将生前近3000万台币全部捐赠,用来帮助穷苦人民。
其实“荣民捐款”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据说当时部队有位名叫尹殿甲的长官,为了积攒捐款,节俭到连吃面还要限制多少根数,让人啼笑皆非。
但他们还是把微薄的积蓄积攒起来,自身却极尽简朴的生活;他们还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子女,并以身作则,教导后人们立身处世的态度。
还有许多“荣民”们,为善却不为人知。据记者报道,在台南白河荣家,一位年近90岁的童姓“荣民”,便是这样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这位老人已经不良于行,但他偶尔从报中得知同市有一户贫困人家难以支付孩子的午餐费后,便循着地址,颤颤巍巍地跋涉。他穿过大街小巷登上台阶,将自身积攒的15万台币亲手交给了这个家庭。
那一刻,老人佝偻的身影仿佛发出了无数光辉。然而在受到记者问询时,他坚决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
老人说:“这是同胞之情。”几十年的光阴,共同的环境、祖辈繁衍的后代……连曾经的建设也都留下了许多“荣民”的身影。
可如今这群历史的创造者,却成为了历史的苦难者。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凋零,在台湾社会当前“去中国化”氛围中,“荣民”们的背景前偏偏成了“原罪”。
台湾有过相关规定:人民有自主居住与迁徙权。民主体制下,若无触犯法律行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本土公民驱逐出境。但洪素珠之事成为了人们的警醒。
洪素珠此类人的行为是妄自于正当,他们的思想终究会造成民众祸乱的根源。可此事的源头已经深藏在某些扭曲氛围之中,一旦逮到时机便会沉渣泛起。
尽管新闻上报道过许多欢乐的眷村故事,但鲜少人会了解到这背后的全部,如今浮躁的社会不愿再多分给他们一些关注。
其实“荣民”们不缺少发声群体,他们只是不愿争辩,毕竟经历了岁月的沉浮,这些恶语相加又算得上什么呢?
正如网友道:“我不选择蓝绿,我只区分对错。台湾今日之繁华,都是昔日无数‘荣民’之血所铸造。”理解的人自然会站在正道的这一边。
然此一言,至今仍有人未曾看清。这是已经老去的“荣民”的不幸,亦是弥漫在台湾社会的唱衰。
举报/反馈

知行路上道历史

149万获赞 10.5万粉丝
把历史变为我们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