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她们中不乏有舍己为国,为了家国大义牺牲自己者,但最终下场却都不怎么好。西施为了越国,被送去吴国当间谍,一手颠覆了吴国,从此被吴国百姓嫉恨,越国却也容不下她;貂蝉同样如此,她为了帮助司徒王允,宁愿以自己为计谋,施下连环计,既挑拨了吕布跟丁原,也挑拨了董卓跟吕布,最后不知所终。
却死在了关羽刀下,反倒是成全了关羽“不爱美色”之名。
《三国演义》讲的是一帮大老爷们之间的故事,在小说中鲜有女性角色登场。但在寥寥数个女性角色中,却有不少形象鲜明立体又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貂蝉就是其中之一,或者说是最光鲜夺目的那位。
貂蝉初登场于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后,她是司徒王允义女,生得貌美如花,有国色天香般的姣好面容。王允为了保全东汉王朝,与义女貂蝉设下了一出连环计,通过周旋于吕布董卓之间来激化他们的矛盾,进而除掉了权臣董卓。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正史中并不存在这一角色,因此哪怕她算是个正面形象,但她的作用也仅限于在吕布身边,戏份并不算多。当在吕布身死白门楼后,罗贯中便没有再花任何笔墨去描写貂蝉的结局。这样的大美人最后到底去哪了?无人知道,就跟三国中另外一位角色美女大乔的结局一样。
如此备受关注的美女却没有了后续,这让很多人对此意难平,也因此出现了众多为貂蝉续写的后续。但是这些后续的结果可并不太好,比如说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这个“关公月下斩貂蝉”。
在昆剧《斩貂》中,吕布败亡,貂蝉被曹操俘虏,然后辗转到了关羽的手里。关羽得到貂蝉后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那就是趁着月色一刀斩杀了貂蝉。
关羽斩杀貂蝉的原因更加让人无法接受,因为他认可貂蝉,欣赏貂蝉,但又觉得像貂蝉这样容貌出众且本身就代表着一定荣耀的女子(毕竟貂蝉好歹也是扳倒权臣董卓的功臣,于大汉有功),想要在乱世中保得贞洁与性命实在太过困难,将来终有一天又会被其他人所玷污,所以便成全了貂蝉一死来保全她的名节。
因为认可她,所以不是选择保护她,而是杀了她,这是什么奇怪的脑回路?
但在其他杂剧中,貂蝉的后续更加奇特,他们喜欢把貂蝉形容成曹操派去勾引关羽的工具。貂蝉接到命令后在关羽面前请求垂怜,关羽却连正眼也不肯看貂蝉一眼;貂蝉是个不识相的,面对关羽的无动于衷不但不肯退却,还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引得关羽大怒,反手一刀将其斩杀。
明朝杂剧《关公与貂蝉》也做了续写,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貂蝉是个心地善良且温柔美丽的人,她被曹操赠与关羽的时候心中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她崇敬关羽这样的忠义之人,便与关羽月下畅谈,向关羽诉说了自己除掉董卓的详细经历。
关羽一生忠于大汉,见貂蝉如此忠肝义胆,忍不住对她动了情。然而关羽当时寄人篱下,他决心一生要为复兴大汉而奔走操劳,所以不愿意让貂蝉跟着他受苦。貂蝉见关羽心意已决,便果断拔剑自刎而死。
在这三个貂蝉的结局中,可以说次次关羽都是“不解风情”,一定要斩杀貂蝉。但真的是关羽本性如此吗?并不,是貂蝉不得不死。要知道这些后续的创作者,也不过是明朝时期的那些戏剧作家,在那个年代女性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只能是男性的附庸,他们从根本上就认为貂蝉离开了男人便失去了任何独立生存的能力,哪怕是貂蝉这样的大美人也不例外。
虽然三个版本中貂蝉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无论是风骚、纯真还是刚毅,她最后的下场都难逃一死,只能沦为成全关羽艺术形象的陪衬。而关羽在故事中的形象则大多都是不近女色,一心为国的伟光正形象,这种形象在明朝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西游记》、《水浒传》中的英雄、神仙或高僧等正面角色都是远离女色的。
如果关羽接受了貂蝉,那么他忠君爱国的形象就会存在一个明显的污点瑕疵。毕竟接受了貂蝉,就等于接受了曹操的邀请,这显然是不符合关羽的人物设定的,这就是貂蝉必死的两大原因。
这其实也是小说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虽然《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在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讲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得生动激昂,非常难能可贵,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真正要读三国历史,还是得看《三国志》。原价205现价仅需165,《三国志》全六套精装版就能带回家,还你一个真正的三国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