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曾赋予它一串极富美感的雅称:水玉、水精、水碧、石英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中国有史最早提到水晶的诗句,为战国屈原所作。

在浙江博物馆中,收藏着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战国水晶杯。这只水晶杯,一般人见到它,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家里用的玻璃杯子吗?”。的确,因为它看起来非常“现代”。之所以称之为珍贵文物,它可是来自两年多年前的战国,“年龄”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战国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现代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战国水晶杯的稀有之处在于它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是中国早期水晶器皿中个头最大的。这么大的形体必然増加了制作的难度,而这么大的一块完整的高品质水晶也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无论是从原料还是从工艺上来说,在战国时期的生产条件下都是出类拔萃的。

战国水晶杯主要运用的是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由于玉器加工的关键工具在材质上的改变,使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战国时期的许多玉件线条干净利落,边角磨得锋利如刃。随着玉器加工工具与工艺水平的提高,对水晶这样既硬又脆的材料进行碾琢钻孔和弧面打磨也成为可能。

当然真正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原料工艺,而是它和当今人们所用的玻璃杯极其接近的外形,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一种必然。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用一块巨大的水品磨制器皿时,限于制作水平而选择这样的线条轮廓来达到美观、实用,并且降低制作难度的目的;几千年后的人们所使用的这种形态的玻璃杯,也一样有着经济耐用和美观的特点,虽然材质不同,制作手段也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战国水晶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战国水晶杯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与伦比的珍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吴敏
举报/反馈

文旅中国

58.1万获赞 27.6万粉丝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