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 #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上古时期,有这样一位君王。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历史王朝——夏;
他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人们还在纪念他;
他将中国版图划分为九州,将以氏族划分的天下改为以山川河流划分,具有了“国家”的观念;
他铸造九鼎,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常用的“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成语就由此而来。
他就是上古时代比肩尧舜的圣贤帝王大禹。
大禹出身贵族,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关于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种说法是,大禹的父亲鲧死后三年不腐,用吴刀剖开腹部后,出来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婴儿,就是大禹,“鲧复生禹”的传说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是,大禹的母亲在河边取水,见到一颗石头像珠子一样,她喜爱异常就吞了下去,不久,就有了身孕,十四个月后,产下一子,就是大禹。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普通老百姓对神力充满了向往,大禹非凡的成就,使得老百姓对他充满了想象,把他当作神一般的存在。
大禹出生的时候,天下已被水患困扰多年。
尧的时代,爆发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持续22年之久。
洪水几乎一夜之间淹没了所有的村庄房屋、丘陵平原,死伤无数,只有居住在山上和少数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当时,大地上一片汪洋,人们为了活命,不得不栖息在山上与鸟兽为伍,以野草野果为食。
为了解救人民于灾难之中,大家推举大禹的父亲鲧来治水。
鲧治理水患九年,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处死,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治水英雄。
鲧死后,大禹继承父志,开始治水。
大禹深入到各个部落了解情况,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发现治水的关键是疏通河道,最终使地面上的洪水有了去处。
于是,他采用了新的治水方法,最终使百川归海,洪水退去。
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大禹在黄河流域疏通开凿了许多条河道,最终使白浪滔天的洪水平静了下来,成功治理了水患。
“禹疏九河”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
大禹治水拯救了无数生灵,因为他的丰功伟绩,人们称他为伟大的禹,“大禹”的称呼由此而来。
(大禹)
水患解决,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同时也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天神惩治人类的洪水却被人战胜了呢?”
原来有领导、有组织地团结群众才是抵御洪魔水怪的制胜法宝。
大禹成功治水,从而有力地冲破当时神权思想的禁锢 ,使人类思想有了第一次大解放。
大禹治水,不光消除了水患,还留下不少佳话。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身先士卒,时刻奔波在治水一线,翻山越岭,凿山开渠,手上长满了老茧,人也变得又黑又瘦。
治水期间,他三次经过家门,却因水患未平,工程紧急,并未进入家门。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大禹这种敬业负责,公而忘私的治水精神也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的足迹遍四方,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水经注》里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相传,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洪水泛滥时,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了一片汪洋,老百姓深受其害。
大禹带领人民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伊水从两山中间流出,和洛水一起汇入黄河。
大禹的时代,没有锹,也没有镐,只有石斧、水耜这些不坚固的挖土工具。
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已经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开凿龙门山更是难上加难,大禹治水十三年,其中有四年多的时间都在凿龙门。
大禹率领各部落的青年,不怕烈日酷寒,不畏艰难险阻,硬是凭借这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创造了举世仰望的神话。
正因如此,后世在欣赏龙门山光水色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赞美诗。
司马光寓居洛阳时曾写下:“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
明代诗人吕维祺曾发出“万世神功禹削凿”的感慨。
禹凿龙门不仅疏通了河道,更给后世人树立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大禹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还拿着测量的仪器,察看地形、丈量土地,根据山川地理的特点,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
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九州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
禹的巨大功劳,使他深受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舜之后,他顺利继承了天子之位。
大禹继承王位后,征伐三苗,加强各部落的统一。
其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盛况空前,从四方赶来的各部落首领都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进献玉器丝帛无数。
《左传》曾记载这一盛况:“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会上,大禹向四方诸侯表明召开此次大会的目的。
他说自己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虽平土治水,略有功劳,但恳请各位诸侯责备规劝自己,有骄傲自大的地方,还请当面告知,对大家的教诲,将洗耳恭听。
这些部落首领被大禹诚恳真切的态度所感动,同时也被雄壮的夏军震撼,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臣服于夏王朝,岁岁称臣,年年纳贡。
涂山之会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但也有学者认为并非如此,启后来举行的“钧台之享”会盟才是。
此问题虽然争论已久,但由于两种认识差距甚远很难统一,目前尚未有定论。
随着各部落进献的“金”( 即青铜)越来越多,为了不引起各部落首领的不满,大禹将九州所进献的金铸成了象征九州的九鼎,即为:
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九鼎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在九鼎前参拜。
可惜的是,九鼎作为夏、商、周三朝的镇国之宝,流传了约两千年,在周朝末年的时候,因天下大乱神秘失踪,至今成了千古之谜。
禹死后,按照禅让制度,本该由伯益做禹的继承人,但禹所在的夏部落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启)
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范文澜先生认为“夏朝”是从启开始的,且启建立夏朝成为目前学术界主一种主流说法。
纵览史书我们会发现,在战国以前的史书中,大禹从不被称为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而称启为“夏启、夏后启”。
这种区别不是疏忽,正是古人对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真正认识。
在禹之前,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禹之后启继位,财产开始私有,禅让制被废除,从此“公天下”开始成为“家天下”。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大禹:“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意思是:
“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却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可以看出,孔子给予了大禹很高的评价。
如今,纪念大禹已升格为“国祭”,大禹成为华夏儿女共同敬奉和朝拜的立国之祖,大禹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实,大禹的精神,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他治洪水,凿龙门,划九州,艰难万重,每一处充满着智慧与果敢;
他有担当,有信念,有毅力,不屈不挠,每一次都显示出决心与勇气;
他能吃苦,敢创新,有魄力,勇往直前,每一回都透露着干劲与令变。
华夏儿女一直这样,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自强不息。
我们的血液里,不服输的基因一直代代相传,即使饱经风霜,仍有铮铮傲骨,打不垮,压不倒。
智慧、勤劳、勇敢,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根基,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遇上再大的困难,挺直腰板的中国人也会如大禹治水一般,前仆后继,所向披靡,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十点读书

77.9万获赞 81.8万粉丝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十点(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方账号,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