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代表委员热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料片)
小木耳形成大产业。(资料片)
农村电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载体。
建设新农村,开启新生活。(资料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我省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而且对促进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夯实机制保障 让脱贫不反弹
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能否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基于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巩固机制和面向乡村振兴的政策提升机制,很有必要。
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要对脱贫攻坚政策全面梳理,把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扶贫政策作为常量政策继续实行以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作为增量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对产业扶贫等基础性扶贫政策,作为变量政策适时调整,不断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
赵雨森建议,面向后扶贫时代,要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重点扶贫向普惠平等方向转变。要把乡村振兴各方面资金的投向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行均衡分配,帮扶导向逐渐转向营造普惠的发展环境,扶贫政策逐渐并轨到常规性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当然,也要继续做好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要逐步建立精准受益机制,将低收入群体精准受益作为政府扶持扶贫产业发展和对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金融支持的必备前置条件。同时,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推动政府职能归位。把行政配置资源“输血”与市场配置资源“造血”相衔接,从脱贫攻坚阶段的行政外在推动为主,转向乡村振兴阶段的市场内在推动为主。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文提出,各地要抓住5年的过渡期,在目前探索脱贫长效机制基础上,构建完善一套强有力的防止返贫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以织密“监测网络”为切入点,完善监测发现机制;以实施“针对措施”为切入点,优化精准帮扶机制;以强化“综合保障”为切入点,夯实巩固拓展机制。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优化产业、就业、保险、金融等政策举措。扶持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和扶贫车间、设立防贫保险等,在“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坚决防止发生返贫致贫现象。
做好产业衔接 让发展不止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认为,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需要及时谋划、精准施策、创新推进。
赵雨森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立足当前和兼顾长远,城乡合力打造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新局面。乡村规划布局中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引领和推动要素、资金、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逐步补齐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等发展短板。在扶贫产业发展中,要注意克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快速发展,在实施“短平快”扶贫项目的同时,更要谋划长远之策。
要做强做牢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提高产业厚度,提升产品品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各地在扶贫项目群管理和产品开发上更要下足功夫。继续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挖掘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培植地方品牌。各地要各扬其长,做强做牢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在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链和提升产业厚度上下功夫。
“要部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由点到面的战略转移,推动到村到户为主的支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发展县域新兴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做好电商助农工作。要完善县乡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农产品运输开通绿色通道。”赵雨森说。
抓好人才建设 让振兴动力不枯竭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要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孙斌提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文化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技能型实用人才,提升乡村治理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实施优秀乡村人才评价激励工程,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和“巾帼建功”行动;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研究制定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实施方案和评聘管理办法;对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等乡村振兴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乡村人才,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对符合规定的高层次乡村人才,各涉农区(市)要认真落实好配偶安置、随迁子女入学、过渡性住房、产权型人才公寓、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支持政策。既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也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充实乡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站。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鞠秀芹,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要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
孙斌建议,调整完善农业岗位的政策。比如人才应招入选后,需约定最低工作年限或作出特殊贡献后才可以转岗或晋升,以稳定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岗位人才。还有乡镇农业管理和农技推广人员的招聘条件,要适度放低一些。
赵雨森委员建议,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摸排调查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通过发放一次性奖励补贴和生活补贴,解决人才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后顾之忧。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创新智力扶贫方式,充分发挥本土人才作用,围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等内容,加强对贫困农户的“靶向学习”培训,通过对本土人才的培育,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加长久的活力。要搭建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人才工作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的吸引力。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库、进行人才储备,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刘海玲提出,希望能制定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人才倾斜政策,特别是向农村输入紧缺的农业技术型人才,让人才留在村里也能享受好的待遇,因地制宜建设更完备的乡村人才引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