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智能手机、一款教育类APP即可“斩杀”难题,解题变抄题成为不少家校的吐槽点;“同一道题扫出三种答案”,混乱的解题过程与结果加剧学生的课业困惑;智能推送的色情、暴力广告误导青少年尚未定型的三观,污染社会风气……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交的《基础教育阶段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建议》,指向教育领域的科技乱象。
“扫一扫、拍一拍功能‘入侵’教育类APP,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向手机要答案。”教育类软件是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本应发挥好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家长减轻负担、为学校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消除教育类APP铺天盖地的隐患,合理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渐趋成为社会共识。
反观当下教育生态,众多因素成为实现这一美好诉求的“拦路虎”。第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因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做到正确应用软件,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为讨巧而“扫一扫难题”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第二,在家庭辅导渐趋盛行的当下,部分家长或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或受限于短暂空闲时间,更倾向于将目光转向APP。第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课外辅导机构选择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不遗余力推广教育类软件的做法,使得学生成为被任意分割的“唐僧肉”。
“科技向善”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念,而应走向千家万户。以教育类APP为例,“科技向善”就是要立足成为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重要助力,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答案一扫便知”的技术设计,无形中限制、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为学习减速的现实后果显然悖离“科技向善”理念。
引导、规范教育类APP健康发展,是践行“科技向善”理念、更好服务教育领域的必要举措。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就曾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从提高供给质量、规范应用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强制约束;随后公布的《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更是促成了对教育类APP的登记,使得相应软件的出现与使用变得“有迹可循”。俗话说“学无止境”,同样,教育类APP作为学习旅程的伴随者,不断完善也应是其长期秉持的目标。
消除“扫一扫”教育类软件的隐患,需要多方协同联动。对教育类软件的供给者来说,关注用户体验、弥补相关设计缺陷,或是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更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为万千学生健康应用教育类软件创造良好环境。唯此,科技才能使学习生活更美好。(静子)
举报/反馈

中工网

944万获赞 44.4万粉丝
中工网官方认证百家号
中工网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