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姓张的长安丞,他回家后看到儿子正在对着一只老鼠念念有词,顿感惊奇,问其原委。孩子告知详情,原来是这只老鼠将家中肉食偷吃,孩子就把老鼠绑住,找来“罪证”也就是老鼠吃剩下的肉,再写下审问文辞,最终判处老鼠死刑。父亲将文辞拿过来看,发现写得如同老道的狱吏一般。
这个审问老鼠的孩子,名叫张汤。
子承父业,父亲去世后,张汤就继承父职,依旧为长安吏。由于张汤天赋异禀,从小又跟随父亲学习,所以他很擅长断案,狱吏文书写得也很好。
不过,与宋慈的性格执拗不同,张汤对于法律有着自己的看法。张汤在长安刑狱中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帮助里面的犯人,因而结交了不少朋友。
田胜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落难时受到张汤的照顾,对张汤很是感激,因而他平步青云封侯后就带着张汤结交长安的贵族,以示回报。
在田胜的帮助下,张汤进入了长安城里的上流社会。由于张汤本就做事牢靠,才能出众,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丞相的青睐,并被丞相推荐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求贤若渴,重视人才,召见张汤后,他认为张汤是一位良才,于是补任他为御史。
就这样,张汤从一位长安城里的小吏一跃成为汉武帝的红人。
当然,汉武帝真正信任张汤还是在张汤审理完“三王谋反案”之后。当时淮南王、衡山王和江都王谋反失败,汉武帝命张汤审理此案。
面对三位宗室,张汤不留任何情面,他严刑拷打,将此案的罪证全部找出。汉武帝准备释放严助和伍被,结果张汤竟然和汉武帝争论,表示这两人不惩罚,以后这类案件将层出不穷,无法治理。在张汤的坚持下,汉武帝将严助和伍被治罪。
尽管张汤名义上反驳了汉武帝,但汉武帝却十分高兴,还升任张汤为御史大夫。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张汤善于揣摩汉武帝心思。
张汤执掌刑狱,不看律令课条,只看皇帝心意。如果汉武帝想要治罪,张汤哪怕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栽赃陷害,也要找出此人的罪行;若是汉武帝表示宽放,张汤就会给此人遮掩罪行,帮助他脱罪。
张汤把案子往上禀报时,会把案件的原委清楚地标注出来,如果汉武帝肯定张汤的判决,他就会在经典著作中寻找字句,体现汉武帝的英明,如果汉武帝表示对判决不满,张汤就会向汉武帝请罪,将责任全部背在自己身上。
有这样能干还懂得自己心意的官员,汉武帝如何能不信任?所以,尽管张汤名义上主要负责律法刑狱,但汉武帝却事事都要询问他,有时竟会聊到忘记吃饭。以至于丞相制度一度形同虚设,丞相的职权全部被张汤夺走。
张汤深受汉武帝的宠信,但是却从不利用这一点耀武扬威。相反,张汤做官时与同朝其余官员都交好,逢年过节他都会备上厚礼,送到官员的家中。所以尽管张汤执法严厉,但他在朝中的人缘很不错。
当然,张汤也有他正直的一面。比如审讯豪强富商时,张汤往往会处罚严苛,且判决下完后才上报皇帝,而审理贫苦百姓的案件时,张汤都会亲自向皇帝禀告原委,汉武帝也往往会法外开恩。
对于外交,张汤也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匈奴人过来和亲,汉武帝问该当何如,博士狄山建议汉武帝和亲,张汤出言讥讽狄山,并坚决反对和亲。狄山旧事重提,说张汤审理三王谋反案的时候离间宗室骨肉,引起汉武帝不满。汉武帝把狄山派去边关治理一个县,结果狄山被匈奴人砍了脑袋。自此以后,朝堂上就再也没有人敢提与匈奴人和亲的事情了。
其实,与其说主战是张汤的态度,不如说是汉武帝的态度。张汤的为官之道就是一切为汉武帝服务,比如当汉武帝问他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怎么办。张汤建议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并垄断盐铁,对富商豪强征以重税。
实际上汉武帝早已有这样的想法,他手下的财政大臣也给他提过这样的建议,他过来询问张汤,无非是希望张汤能背这个锅。张汤懂汉武帝的意思,于是他不顾得罪百官和豪强的风险,向汉武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结果是汉武帝对张汤更加信任,但百官和显贵们都开始厌恶张汤。汉武帝为了给张汤撑场子,在张汤生病的时候亲自去看望他。
可是,站在百官和豪强的对立面的时候,张汤就已经难以善终了。张汤与丞相庄青翟结下了梁子,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也与张汤素有仇怨,他们就诬陷张汤,说他与自己的一位富商门客勾结,利用职权帮助富商囤积货物,赚取暴利。
汉武帝起初不信,但架不住弹劾的人很多,他质问张汤,张汤全部否认。汉武帝派赵禹审问张汤,在赵禹的逼迫下,张汤无法自辩,最终自杀。
张汤死后,他的家产只抄出来五百金,都是汉武帝赐予的,至于罪行中的万贯家财全都是诬陷。汉武帝这才明白张汤是冤死的,他下令将三位长史处死,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杀。
为了弥补张汤,汉武帝还大力提拔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张安世历任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多朝,官拜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张汤作为一位酷吏,生时得到皇帝恩宠,死后儿子成为名臣,这一生也足够精彩。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