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载:“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遣布数千端。霁云嫚骂马上,请决死斗,叔冀不敢应。”
“进明惧师出且见袭,又忌巡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霁云壮士,欲留之。为大飨,乐作,霁云泣曰:“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
公元756年,唐将张巡带着不满 7000士兵死守睢阳,这是一场恶战,叛军有18万余人,然而即使遭受围城之困,士兵饥肠辘辘,无粮可吃,但张巡却始终没有接受叛军的招降。
而在如此困苦之际,张巡曾派出南霁云寻求外援,《新唐书》便记载了南霁云到许叔冀处以及贺兰进明处请求支援时发生的事情。
许叔冀当时驻军在彭城,但持观望的态度,看到南霁云前来请求救援,许叔冀并没有答应,只送了千匹布,但此时死守睢阳的将士是需要布吗?气得南霁云大骂许叔冀,要求决一死战,但许叔冀却不敢答应。
后来南霁云去找贺兰进明,但贺兰进明认为睢阳是必败之况,又嫉妒张巡,毫无出兵的打算,并且想要留下南霁云这位名将,因此大设酒宴招待。
南霁云此时想着睢阳的将士,早已是心急如焚,见贺兰进明又是如此态度,更觉愤恨,拔刀砍下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也不愿吃贺兰进明为盛请他而准备的食物。
不过南霁云回到张巡身边时,还是带回了李贲所送的百匹马,以及从叛军手中抢过来的几百头牛,但还是难解燃眉之急。
张巡、南霁云等唐朝将士苦守睢阳十个月,拖住了叛军的步伐,唐朝廷则有了足够的时间得到江淮地区财物以及兵力上的支持,完全可以说,正是张巡、南霁云等人的忠心,才稳住了太唐江山,因此张巡被称为“英雄”。
然而守住睢阳并不容易,在无粮可吃,吃完树皮和纸后,在等不到救兵的情况下,张巡和将士们做出了“食人三万”的事情,此事是张巡生前的一大污点,后来安史之乱平定,时人评论张巡的功过,就有人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谴责张巡是个恶魔,因为那些被食的都是无辜之人。
但睢阳地理位置特殊,若不是张巡等不满七千将士的苦苦支撑,唐朝来不及得到江淮地区财赋的接济,完成不了恢复、准备再到反攻的过程,并且张巡和南霁云、姚訚等36人被俘后始终没有投降,英勇就义。
张巡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将士,但他忠于唐朝却是事实,唐肃宗最终认为张巡功大于过,因此张巡入了“六忠烈”。
有句话是“我放下刀,就没办法保护你;我拿起刀,就有可能伤害你。”若是许叔冀等人愿意对睢阳施以援手,张巡等人还会食人三万吗?若是张巡等人向叛军投降,献出睢阳,唐朝却是有可能于此画上了终结符号。
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经济发达,疆域辽阔,科学技术领先,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国。它开创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荣景象。然而,也是这样一个辉煌的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后以不可挽回的趋势逐步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局面的愈演愈烈,吐蕃、契丹之侵略扩张,王仙芝、黄巢之农民起义……
《唐朝历史的教训》会告诉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盛世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本书作者作为唐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对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和重要史实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深度还原了大唐王朝被人忽略的历史真相。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

历史潮河

194万获赞 81.1万粉丝
纵览中华千年史,笑谈古今天下事。橱窗里都是本人精选书籍,喜欢可以选购。
乘风计划作者,助理社会工作师,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