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日,陈思诚终于发声了,而且一口气“发了四声”,可见他真的憋坏了。
这些天,陈思诚和他的《唐探3》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边是票房节节攀升,一边是口碑两极分化,陈思诚夹在中间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他先是推出了一个5分钟的专访,解释了影片中的各种细节,之后又意犹未尽,带着主演王宝强在北京办了一场《唐探3》的畅聊会,用淡定的口吻解答了观众所有的犀利质疑。
皮哥听完了陈思诚的全部回应,他的谈话大概可以分为四点。
01、“第三部了,格局要更大,视野要更大。”
在畅聊会上,有观众表示《唐探3》中案件的凶手并不难猜,为啥他舍弃了观众喜欢的犯罪诡计设计?
陈思诚回答:“第三部了,格局要更大,视野要更大。”
他在阐述自己的格局构思时,用了一个词:“天下大同”。
影片片尾的一场戏在视听设计上体现了他这一创作意图。
许多人还记得,陈思诚在影片结尾通过小林杏奈的故事控诉了战争的可怕,可是却突然来了一首MJ的《Heal the World》,部分观众表示两者存在些许割裂感,观影时有点云里雾里。
其实按照陈思诚“天下大同”的创作思维来考虑,这样的设计是有其道理的。
影片中小林杏奈是战争遗孤,历史上这些人在日本被人瞧不起,陈思诚讲述这个故事,不是站在中国的立场控诉日本的侵华战争,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控诉战争本身,一下子影片的格局就大了很多,那首插曲瞬间也变得恰如其分。
除了价值观、世界观,陈思诚另一个大格局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
很多人觉得,拍一部商业片就好好讲一个故事,少整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可陈思诚不单单满足于做一位商业片导演,他说自己希望和导演库布里克一样,从科幻片《太空漫游2001》拍到恐怖片《闪灵》再拍到婚姻电影《大开眼戒》,每个题材都能留下自己的注脚。
为此陈思诚在拍完《唐探3》后,没急着去拍《唐探4》,而是一边监制了《误杀》,发掘了杜汶利这样的新人导演,一边开启了“外太空三部曲”,联手黄渤拍摄了《外太空的莫扎特》。
这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其实是陈思诚在尝试多种身份多种题材,用全新的体验反哺自己的“唐探宇宙”。
具体到《唐探3》里,陈思诚怎么会满足于拍摄一部让大家哈哈一笑,笑完就忘的电影呢?
他要在故事里加入自己的价值观,要在故事外串联起整个“唐探宇宙”。
02、“《唐探3》和我的初恋有关。”
那一年,陈思诚17岁,他的初恋19岁,是个中日混血,是日本开拓团的后代。
在一起的日子里,初恋给陈思诚讲了很多故事,初恋的母亲是战争遗孤,父亲是内蒙人,但他们在日本却被边缘化,之后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才艰难地生存下来。
陈思诚后来去了日本,了解到日本有一个组织叫“怒罗权”,就是一群战争遗孤组织起来的,那一刻他意识到,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久远,但它留给我们的伤害却并未消弭。
尽管《唐探3》是一部合家欢的商业片,但陈思诚意识到拍这部电影他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
中日战争的创伤仍在,他需要拍出大格局;自己的初恋已成回忆,他又渴望加入自己的小情怀。
多种情感交织下,《唐探3》就这么拍出来了。
03、“我自己想得有点多了。”
“唐探”系列的起点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娱乐片,可他的终点却是天下大同的呼唤,两者之间隔着很多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中间还掺杂着很强烈的个人情感。
可是陈思诚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偏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带着这样的野心,他拍出了《唐探3》。
影片前段,虽然极尽搞怪,可是陈思诚一直在悄悄布局。
比如唐仁和秦风刚到东京,就遭遇了东京商会的追杀,按照陈思诚的想法,他就是想告诉观众战争虽然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他希望看过结尾,观众能理解他此刻的良苦用心,可惜大部分人觉得这一段莫名其妙。
再比如思诺被陈思诚认为是“扫地僧”的存在,他在拍到第三部想要有一种回归感,而思诺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也被某种力量操控着,可以看作是秦风的另一面,片中她的出场暗示了秦风性格的复杂性,可惜观众却觉得她像个工具人。
再比如片尾法庭戏,背景乐是歌曲《草帽歌》,这首歌是电影《人证》的插曲,上了年纪的观众都看过这部日本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反战,可惜很多年轻的观众没有get到陈思诚这个设计的良苦用心。
总之,陈思诚在前面埋了这么多的点,本来是作为升华主题的燃点和爆点,没想到观众“不领情”,全部成了尬点,被认为影响到了全片的流畅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观影障碍。
因为有了大格局,才有这些“小失误”,陈思诚坦言“接受所有批评的声音,这一次我想得有点多”。
04、“《唐探》系列越来越难拍,第四部我或许不再当导演。”
在畅聊会上,记者问陈思诚,《唐探3》的结尾出现了大本钟,是不是预示着第四部的故事将发生在伦敦。
陈思诚回应道:“也许吧。”
同时他也表示《唐探》系列越来越难拍,他形容创作的过程是和观众“斗智斗勇”。
第四部不会这么早拍出来,甚至他可能复制《误杀》的制作模式,让更有想法的年轻人来当导演,自己做个监制。
陈思诚的坦诚让我佩服,他说出了许多电影人的真实想法。
因为几乎所有的三部曲电影,拍到第三部,都会面临严重的瓶颈期。
比如“囧系列” 的第三部《港囧》和“疯狂系列”第三部《疯狂的外星人》,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疲态。
吴京在《战狼2》后整整4年一直没有开拍《战狼3》,也是深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陈思诚当然也面临这样的创作困境,让人钦佩的是,他主动求新求变,早在拍摄初期就表示自己不会重复前两部的创作惯性,而是要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他在争议声中勇敢接受批评,没有甩锅给观众,这一点让人看到了他的担当。
可叹的是,现在的观众相比过去的观众,最大的特点是流行“一场论”。
过去因为信息的闭塞与滞后,观众不能及时进行反馈,所以很多导演反而有了足够多的试错空间,一部不行再来一部,多次尝试后成功一次,观众就认你。
现在的互联网太过发达,观众能及时反馈自己的感受,“一场论”甚嚣尘上,创作者变得如履薄冰。
你一场表现优秀,观众就能把你捧上天。
你一场表现有了失误,观众恨不得让你堕入地狱。
陈思诚也面临了这样的极端言论。
在大年初一,《唐探3》大卖10亿+,许多人替陈思诚贷款吹牛,说他票房成绩比冯小刚加起来还高,他是内地第一商业片导演。
没想到到了大年初三,《唐探3》票房下滑,立马有人站出来把陈思诚贬得一文不值,恨不得说他是欺世盗名的骗子。
在“一场论”的氛围中,许多电影人不敢面对批评,为了保险起见,一直采用最稳妥的创作方法,取悦了市场,逃避了骂声,但也失去了棱角。
而这种丢失了冒险探索精神的“沉稳”,俨然成了电影圈繁荣表象下的一块遮羞布——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们变得谨小慎微,形式上宁愿“一成不变”,对新风格的探索敬而远之,沉浸在市场肯定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得其乐。
与此同时,更多的观众也开始习惯以“结果”论英雄,对于一些敢于冒险、不惧失误的新人,也用极具否定色彩的批评替代了包容……
好在陈思诚是清醒的,他的创作态度是任他东西南北风,我依然在不断创新的路上探索。
不论《唐探3》呈现的是一种多么纠结拧巴的状态,陈思诚至少通过这部片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票房上大卖40亿+,系列三部曲大卖83亿+,这在中国影史上也很难找到同样的成功。
第二,在影片中完成了与前两部和网剧的超强联动,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唐探宇宙,这个IP在华语影史上也是独一份的。
第三,在结尾透露了Q是一个组织,Q组织的圆桌会议上,刘德华的出场,背后疑似伦敦大本钟的画面,让观众对《唐探4》的期待值再次被拉满。
所以说,陈思诚是在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唐探3》带着重重的镣铐,依然跳出了一首完整的华尔兹舞曲,这样的冒险是勇敢的,也是值得的。
陈思诚的大格局和《唐探3》的小失误,为商业片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模板,为后辈蹚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我要对陈思诚表达敬意。
“唐探宇宙”已经成型,《唐探4》也被提上了日程,任何流言蜚语都阻止不了陈思诚前行的步伐,祝他好运!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