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河东
“河东”这一地理名词,在隋朝以后,所指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全境,如唐之河东道,宋之河东路。而在此之前,它却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各历史阶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河东”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著作如《战国策》中《赵策三》:载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仇赵。不如请以河东之地易燕地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鲍彪对文中的“河东”、“河北”注道:“此二非郡。”即表示这两个名称不是具体的地名,仅代表其位置在黄河以东、以北。
又见《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以讲。'”鲍彪注:“大河之东,非地名。”当时“河东”一词或指战国前期魏国都城安邑所在的统治重心区域,即今山西西南运城地区。如《孟子·梁惠王上》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赵岐注:“魏国在河东,后为强国,兼得河内也。”按三家分晋时,赵据晋阳(今太原盆地),韩都平阳(今临汾盆地)。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即以今运城盆地为主体。
秦朝及两汉统一时期设置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辖境仍以运城盆地为主体,还包括原韩国故都平阳所在的临汾盆地及晋西高原的南部,东括太岳山脉及王屋山,北至今灵石、石楼县南境,西、南两面濒临黄河。
《汉书》卷28上《地理志》载河东郡为秦置,有24县(《汉书》卷76《尹翁归传》载为28县),包括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秋、平阳、襄陵、姚、杨、北屈、蒲子、绛、狐、骐;它所包含的地域范围比起战国魏之河东扩大了许多。
西汉时期,朝廷为了强干弱支,增加自己直接控制的领土和人力、财赋,继续扩展中央直辖的司隶校尉所属之河东郡境,将其向东延伸展到王屋山以北的沁水流域,把原上党郡西南部的漫泽、端氏等地(包括今沁水、阳城县大部分地区)划归过来。
汉末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政治状态,地方势力强横,而朝廷难以有效地控制它们,故采取了缩小地方行政区域的做法,试图以此减弱它们对中央政权所构成的威胁。如《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齐王芳纪》载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曹魏之河东郡的辖境西、南两面不变,北边则退至汾水下游河道及浍水以南一线,大致上仅包括秦汉河东郡在汾水以南的辖区、即今运城地区,将汾北划为平阳郡管辖。
西晋时期,河东郡的辖境进一步缩小,据《晋书》卷14《地理志上》所载,朝廷又把王屋山以东沁水流域的濩泽、端氏两县划归平阳郡。
河东郡仅统九县,户四万二千五百。
经过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北魏统一中原后,建立新的行政区划,地方政权的辖境再度被裁减。根据《魏书》卷106《地形志》的记载,拓拔氏将原晋朝河东郡境分属泰州、东雍州和陕州河北郡管辖,河东郡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仅有蒲坂、安定(今山西永济东)、南解(今山西永济东)、北解(今山西临猗西南)、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五县。
东西魏分裂时,河东地区被东魏高欢占据,沿袭了过去的行政区划。这样,河东郡的辖境进一步缩小,在北魏、东魏统治时期只有中条山以北、洓水中下游的上述五县之地;西魏北周统治时期又加以合并,省为蒲坂、虞乡二县。
由于上述原因,“河东”这一地理概念,到了北朝后期有三种含义:
1.泛指黄河以东。
2.仅指退至蒲坂周围五县之北朝河东郡。
3.魏晋时期的河东郡辖境。
这一地区的平面呈三角形,在自然地理方面接近一个完整的区域单位。它古属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汉魏晋属河东郡的,故史称“河东”。
二、河西
河西,即今陕西省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之地。此地据“山河之固”,当陕晋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代,为取得东出或西进的有利态势,秦、晋两国就对河西之地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反复争夺。
至春秋末年,河西控制在秦国手中,秦、晋两国隔河对峙。战国初年,魏国因变法强盛起来,而此时秦国却因屡遭内乱,国势不振。于是魏文侯便选择秦国作为进攻的重点,与秦争夺河西之地。
魏在河西建立了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吴起为郡守期间,增强防务,训练“武卒”,使“秦兵不敢东向”。西河郡的建立和巩固,使魏国控制了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威胁秦都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守可以依据大河,修筑防御设施,阻止秦军东进,保卫魏都安邑的安全,从而在战略上占据十分有利的位置。
后在雕阴之战,由于魏国失败,失去了河西、上郡之地,秦国几代国君的夙愿得以实现,秦国由此控制西河(今山西与陕西交界处黄河的南段)天险,从而能够据崤、函之利,大河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
三、河西走廊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后降汉,汉武帝以其故地置酒泉郡(今甘肃酒泉市)、武威郡(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今甘肃武威市)。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分酒泉郡置敦煌郡(今敦煌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尽在河西走廊上,合称“河西四郡”。
河西走廊是指位于黄河以西甘肃祁连山和北山山地之间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1100公里,南北宽几公里、几十公里或至百余公里,是中原地区通往新疆和中亚的交通孔道,也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两大游牧社会的连接地带。
河西走廊上沙漠、戈壁广布,仅在河流流经地带有小块绿洲、草原穿插其间,比较适宜于人类生产活动。各绿洲互不相连。受这种地理条件限制,汉以后河西走廊的政区基本上只有名称变化,政区单位数目及其辖境变化较少,治所也基本上没有较多和较长距离的迁移。汉代的河西四郡即分布在党河、石羊河、弱水及北大河两侧的绿洲上。
“河西四郡”由东而西,依次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它们都是声名显赫的雄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河西四郡”是狭长的走廊的区域中心,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历史地理#
举报/反馈

常棣tandy

32.9万获赞 5.3万粉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