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在近代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仅仅是威胁到了晚清政府存亡的话,那么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才是真正让所有中国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开端。
在1937年7月7日,驻扎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的日本军队,以"失踪一名日本士兵"为借口,主动挑衅当时镇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从而爆发战争并且开始对中国实行全面入侵行动。
从此以后,中国人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当时的中国也彻底从这次入侵开始走向衰落。当时驻守在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第29军,是部队收编整顿之后,西北军中兵力最为强盛的一支部队。
那么,在面对"七七事变"的危机局势的时候,29军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战场主动权的呢?
一、 日本军队常来挑衅,双方军队气氛剑拔弩张
在"七七事变"发生之前,平津地区的中日两军的对峙局面早已僵持不下。当时接到驻扎卢沟桥命令的第29军不仅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部队之中半数以上都为年轻血液。
军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日之间必会有一战,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乐观的年轻官兵们认为自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作战优势,因此在面对日军的日常挑衅丝毫不会退缩。
面对第29军的日本军队并非没有顾忌,毕竟双方军队兵力差距足以令人感到不安。但是为了给入侵中国寻找"名正言顺"的理由,日军仍然不断对中国士兵进行挑衅。
当时中日双方军队可以说是近在咫尺,甚至双方士兵相互多看一眼,就会扭打起来。佩戴武器的日军总是在站台上四处乱逛,甚至一度冲到警戒线以内进行示威。中方也因此事多次向日方交涉,均没有结果。
不仅如此,在1936年6月,日军更是以"丢失军马"的荒谬理由向第29军的三营防区发起进攻,双方战局一触即发,直至增援部队到来才熄灭了双方的战火。这样日益紧张的危险局势,使得双方军队的矛盾不断升级,也最终导致了"七七事变"的发生。
二、 战争爆发,日军开启全面侵华计划
在日军的不断纠缠之下,出于高度的警觉,中国官兵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维护治安,比如禁止日军演习时通过宛平城门。但是这样的禁令似乎毫无用处,无法通过宛平城门的日本士兵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天天站在宛平城外,直至天黑才全部撤离。
这样古怪的行为持续了很多天,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称在演习时听到枪声,之后一名日本士兵就无故失踪了。随后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索,遭到中国军队拒绝之后,日本正式开始了对宛平城的进攻。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就是,日军如愿以偿开启入侵中国计划,中国军队在失去战场主动权之后节节败退。强大如斯的第29军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失去战场主动权的呢?
1、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行挑衅,引发战争导火索
虽然中国士兵在面对日本军队时,常常抱以愤怒和嫉恨的目光。但是宛平城内尚有无辜的百姓,战争一旦爆发,数以千计不能及时撤离的百姓必然会成为战火的牺牲品。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局势,宋哲元军长曾经宴请过日本军官以示友好。但日军官兵丝毫不领情,最终不得不在饭局之上兵刃相见,由此可见日军侵华决心之大。与其说"失踪了一名日本士兵",不如说是焦躁的日军迫不及待地创造了一个战争的导火索。
开始意识到日军阴谋的中国士兵,并没有轻信这个所谓的"失踪"借口,而是紧闭城门拒绝了日军入城搜索的请求。然而,急于发起进攻的日军开始向宛平城内开炮了。出乎意料的是,日军的第一炮正好落在宛平城的专员公署。
其实,这并非是巧合。早在日军突袭之前,日本的军官就曾用脚测量过炮击目标的精准位置。这也意味着,在战争开始之初,未能掌握战机和主动进攻权利的中国军队就已经处在了劣势。
与其说"七七事变"是一场战争,倒不如将其描述为一场针对中国驻守军精心策划的谋杀。面对日军的炮火和进攻,起初冯治安师长的命令十分严厉:一寸土地都不许退让。
因此,在战局开始之初,第29军官兵接到的是不许退让的死命令。在日军的突袭之下,中国官兵于漫天的炮火声中死守宛平城东门,任日军如何冲击,城门依旧坚固如铁。
当时镇守宛平城的三营营长金振中即使面对日军的武力威胁,也坚决不允许日军踏入宛平城内。形成了双方军队僵持不下,均不愿退步的局面。
2、 攻占宛平无果,日军转而进攻卢沟桥
在双方谈判交涉失败之后,日军对宛平城进行了集中的炮火攻击。在中国军队的顽强反抗之下,日军的几次正面进攻均无果而返。但是早有准备的日军随即改变了进攻方向,集中兵力向驻守在卢沟桥和龙王庙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当时第29军的主力部队均驻守在宛平城的正面战场,驻守卢沟桥的部队仅仅只有两个排的兵力,也就是只有七十多人。面对日军将近五百人的攻势,虽然在战力悬殊之下全力反抗使得日军伤亡惨重。
但是最终两个排的士兵全部阵亡,也失去卢沟桥阵地。在混乱的战局之中,为什么日军偏偏会选择卢沟桥进行进攻呢?因为卢沟桥是连接京汉铁路的重要桥梁。表面上日军是先进攻宛平城无果后转而攻击卢沟桥,事实上日本军队很早之前就在计划夺取卢沟桥了。
因此,在战斗之中日军并没有蓄意破坏桥梁本体,而是采取尽量完好争夺的方式。
早在1901年开始,日军就以"护桥"之名在河北地区驻军。1935年,日军开始在中国国土内进行扩军备战。
经过多年的暗中部署,到"七七事变"前夕,蓄谋已久的日军早已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卢沟桥可以说是日军发动这场战争的目标和核心,拿下卢沟桥,就等于战争的目的达成了大半。
在卢沟桥沦陷之后,对于当时驻扎的第29军来讲,之前就没有把握战争先机的官兵们更是失去了大半的战场主动权。
3、 撤退命令下达,蒋弃军保帅意图明显
七七事变爆发后,兵力雄厚的29军是如何节节败退,痛失战场主动权的?其实,真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蒋的"全军撤退"命令。"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中国士兵们感到措不及防。
即使这样,在面临如此沉痛的伤亡损失时,依然没有士兵选择退缩,而是等待增援和计划再次夺回失守阵地。其实在庐山会议上,蒋曾作出过不容许中途妥协的誓言。可惜的是,他们没有等来救援部队,而是接到了蒋下达的撤退命令。
这样出尔反尔的命令在战败的局面之下,无异于最大的打击,军队内的士气也因此一蹶不振。没有增援的孤军奋战显然不可能获得胜利,但是在陆续撤离的一个月之内,中国士兵也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为了将城内百姓安全撤离,士兵们且战且退,分散离开。此时早已占领主要阵地的日军对余下反抗的士兵进行了炮击,中国军队虽然临危不惧,但在巨大的实力悬殊之下,宛平城最终失守。
自此,第29军完全失去了战场主动权,日军阴谋就此得手,整个北平完全落入其手。
三、 日军正式入侵中国,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随着第29军一步一步失去卢沟桥战场的主动权,日军也一个月的时间里慢慢蚕食了北平的土地。"七七事变"就好像完整大坝上猛然出现的一道裂纹,随着裂纹的不断变宽扩大,最终洪水势不可挡汹涌而出。
是日本的正式侵略,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了中国的贫弱,唤醒了沉睡在几千年大国梦之中的雄狮。其实在1916年,毛主席就曾经预言过,二十年之内中日双方必会有一场大战。
之后,1937年发生在卢沟桥的战争印证了这一预言,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导火索。在"七七事变"发生之前,中国共产党同志们虽然一直处在被蒋所迫害的局面之中,但是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日作战的想法,甚至一直在默默准备。
在"七七事变"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就立刻发出了号召抗战的宣言:"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从古至今发生了无数场战争,而在战场上制胜的关键无非是要掌握战局的先机和战场的主动权,只有真正布置好一切,才能有备无患。